导图社区 中级实务教材内容梳理(全本)
中级实务教材内容梳理,有利于随时查看知识点结构。可以打开和关闭节点,方便进行记忆练习。
编辑于2024-05-14 14:00:00中级实务教材内容梳理(全本)
一、通用过程模式中的
理论依据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系统理论
(三)生态系统理论
1、生命周期
2、人际关联
3、胜任能力
4、角色
5、地位与栖息地
6、适应力
7、滋养环境
(四)优势视角
非疾病假设
重视服务对象优势
整合性干预服务
四个基本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
服务对象系统
目标系统
行动系统
二、通用过程各阶段简答
(一)接案
1、接案工作的目的
澄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期望和义务
激励服务对象
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的改变
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改变的过程
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2、面谈的主要任务
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
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者角色
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面谈的主要技巧
主动介绍自己
通过治疗性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倾听
4、面谈中的问题和挑战
留意服务对象对接受社会工作协助的看法并进行适当处理
接纳服务对象的情绪
时刻保持对服务对象的敏感性
避免“服务对象问题大同小异”这样先入为主的判断,要警醒:每个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挑战都是不同的,所谓个别化原则即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怀着关切之情去与服务对象沟通,以了解其问题的独特性。
非权威对话
要记住,在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反面事件和作评价时,实际是把它们作为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提出来的。这时要注意,不要指点服务对象应该如何,或者表现出知道应该如何,可以这样说:”我曾对这个问题有过一些研究,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这样就避免了把自己置于权威的地位。因为,如果你把自己放在权威的地位,而服务对象拒绝听你的意见,就等于直接拒绝了你。通过让服务对象表述问题,社会工作者就把它带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谓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在此就体现出来了。
5、建立专业关系的5要素
与服务对象准确沟通想法和感受
与服务对象沟通相互之间的资料
沟通充满亲切感和关怀
与服务对象角色互补
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
6、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同感
诚恳
温暖与尊重
积极主动
7、不能建立关系的原因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帮助
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8、避免过早终止关系的策略
增进彼此关系
订立明确的接案工作指引
订立初步协议
回应服务对象的迫切需要
运用系统网络资源
不断给予鼓励
9、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决定借鉴问题的先后次序
保证服务对象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预估的目的
客观因素(指的是服务对象的客观资料)
主观因素(指的是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等主观方面的内容)
问题成因(指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过程)
积极因素(指的是服务对象的优势,通过挖掘这些优势来帮助服务对象)
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预估的任务
了解服务对象存在问题,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其影响
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包含人格特征、能力、优劣势
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互动的状况,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状况,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3、预估的原则
分别化原则
合作原则
避免片面
避免简单归因
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不断循环往复
4、收集资料的方法
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咨询(问专家)
观察
家访
利用已有资料(服务对象的病例、成绩单等)
5、预估的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家庭结构图预估方法及运用
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
(三)计划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四)介入
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个别化;
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瞄准服务目标;
考虑经济效益
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内在资源、外在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调解行动(找到利益共同点)
运用影响力(利用各种能影响到服务对象的力量)
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协调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以达到服务的目标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
改变环境
改变组织与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
(五)评估
评估的目的
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六)结案
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总结工作
巩固已有改变
解除工作关系
做好结案记录
跟进服务
结案时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
否认
倒退
依赖
抱怨
愤怒
讨价还价
忧郁
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讨论结案: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
提前告知: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使其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减少接触: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有需要时社会工作者将继续提供协助
预防问题: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预防问题的产生,继续提供一些服务,并为服务对象提供能够对他们有帮助的资源系统的支持,待稳定了服务对象的改变成功后再最后结束专业助人关系
安排仪式: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三、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的问题
儿童生存的问题
新生儿健康问题
儿童营养问题
儿童发展的问题
贫困的问题
辍学的问题
儿童保护的问题
儿童被遗弃的问题
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
儿童被性侵的问题
儿童被忽视的问题
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家庭监护问题
儿童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
生命存在的需要
=基本生活照料,包括养育照料和可获得的最高水平健康医疗照料。
社会存在的需要
即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和国籍
发展的需要
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
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
受保护的需要
儿童虐待
儿童忽视
儿童剥削
儿童保护服务
预防服务
社区动员和教育
儿童风险的识别
分类分级
监测
干预
接报处置服务
康复和回归服务
身体康复
情绪辅导
法律援助
儿童安置
儿童收养服务
送养儿童信息发布
收养人/收养家庭招募
收养人/收养家庭评估
收养人/收养家庭培训
送养儿童与收养人/收养家庭适配
办理收养手续
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
收养后跟踪回访
评估结案
家庭寄养服务
寄养家庭招募
筛选合格家庭
评审合格家庭
寄养家庭培训
儿童与寄养家庭适配
寄养监督与支持
寄养结案
机构类家庭养育服务
机构集体养育服务
社会化需要
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
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
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
个案管理服务的方法
个案辅导
个案辅导的原则
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原则
接纳原则
反馈的原则
儿童中心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团体辅导
分类
发展性团体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
步骤和阶段
P103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的问题
贫困问题
亲子关系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
厌学问题
网瘾问题
婚恋问题
犯罪问题
社会参与问题
青少年的需要
接纳自己
与同伴发展人际关系
追求独立
追求理想和抱负
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青少年发展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与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而生长与发展具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
经由认同作用,青少年可以吸收他人的特质与价值观(包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同伴的特质与价值观)使自己能够深层地感受与他人的相似性与投入程度,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
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接受到奖惩。 影响青少年形成自我效能的来源有4个方面→
成就实现
替身经验
口语说服
情绪激起
班杜拉提出了以下治疗术→
实例楷模法
引导青少年观看实例,如电影、电视、录音带的示范,使当事人学习适当的行为。
认知楷模法
要求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或自我效能着手,如提高青少年的信息,使他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
激发自制力
使青少年发现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与对事情的掌控或驾驭能力,经过试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消除不良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西尔曼·社会认知论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决定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青少年的发展是社会期望的产物。
青少年偏差理论
社会次文化理论
某些人认同团体或小团体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可能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不仅有异而且不相容。
社会互动理论
年轻人变成犯罪者使因为他被认定为坏人,也因为人们不相信他是好人。引申出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
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时要定义的。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社会联结理论
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与社会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联系,除非很强的犯罪动机将其社会联系打断,否则他便不轻易犯罪。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为时个人与社会传统的联系薄弱或破裂的结果。社会联结理论核心概念社会社会联系↓
社会联系的4个构成部分
依附感
依附感是个人与他人或群体的感情联系。家庭、学校是青少年重要依附对象,青少年与其依附程度越高,犯罪行为越少。
承担感
承担是指为基于传统活动设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或期待而付出的行动。 承担感的判断是青少年是否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对于未来职业和教育上面。个人越是有志向,那么他会把更多的时间或精力投入实现自己的理想中,在行为决策时就越会考虑其对自身的影响,因而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
参与感
参与使指对传统活动的参与和投入,参与传统活动的人受到工作时间等的约束,以至很少有机会进行越轨行为。
信念
信念是指对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的认同。 青少年信念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当人们越是信仰共同的社会准则时,社会准则对其行为的约束就越大,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
整合理论
略
青少年服务的基本内容
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方面
思想引导
习惯养成
职业指导
婚恋服务
社交指导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
困难帮扶
权益保护
法律服务
心理疏导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
一般预防
开展理想、道德、法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预防犯罪教育,协助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提升遵纪守法和防范意识,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增强辨别是非、自我保护和自我管控能力。
提升青少年父母监护责任
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协助青少年工作的其他部门、社区、轻纱年活动中心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服务活动。
不良行为的干预
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重新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基本方法
直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政策及社会工作研究
针对特定需要的介入方法
危机介入
家庭治疗
外展服务
历奇辅导
有目的地把青少年带离安适区,进入低冒险区,通过体验性活动经历新奇,促进青少年自我探索、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主要适用于帮助青少年提高自信、提升自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朋辈辅导
通过发现、培训和搭建平台,组织年龄相仿、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相似,或具有共同语言的青少年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唤起共鸣、持续支持和互助成长。主要适用于帮助青少年改善朋辈关系、建立朋辈支持。
向导服务
由受过训练的成年志愿者或同龄志愿者,再社会工作者的督导下,向青少年提供“一对”的长期陪伴,通过关爱且富有支持的积极人际关系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主要适用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养成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青少年自我探索类服务
理论基础
A、辨识认定论
B、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
强调自我了解的程度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越了解自己专长特性的人,越能发挥他的独特性。
实务运用
A'、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服务让青少年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了解和理解,青少年在自我追寻上遭遇困惑,对人生、发展等产生疑惑,这是其投入生活、全心全意信守承诺的必要过程。 对待青少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人生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对青少年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允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辨识。
B'、自我认识与探索
自我概念量表测试
生命环
自画像
生命线
青少年就业辅导类服务
理论基础
wood生涯选择配合论
wood认为,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包括自己的能力、兴趣、人格和需求与价值观等。也就是要先能掌握自己的内在世界之后,才开始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再看看两者可以作怎样的发挥和配合,接下来才能作一个睿智的抉择,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开始采取必要的行动。如图→
实务运用
P135
前述案例中, 社会工作者通过几个方面的综合服务协助每位青少年制订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了家长对青少年的理解和包容度,230余名青少年成功走出家门,踏上了社会。
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理论基础
历奇辅导是通过将青少年放在一个新奇的环境中,让他们跳出生理及心理的舒适区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让青少年获得成就感,并能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生活的参照。
实务运用
P137
青少年空间
理论基础
A、社会参与
社会事务参与、 社会组织参与和志愿活动参与等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参与。 本章所指的参与是以赫胥社会联结理论中的“参与感”为理论参考, 特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传统活动。
B、增能理论
增能是一项社会工作的专业活动。从青少年工作的角度来看, 增能理论就是协助青少年在生活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权能, 发挥这种权能, 以及运用行使权能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与青少年在平权关系的基础上, 增进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以重新获得内在资源, 并参与倡导以增进青少年的自主权和可用的外在资源, 可以改变青少年因个人内在掌控力丧失或处千资源不足而带来的困境, 增加其社会参与的权能与机会。
实务运用
青少年空间服务项目的实施给青少年提供了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的机会和平台, 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青少年的社会交往, 使其获得参与社会事务、 实践社会活动的知识、 能力和权利的提升, 青少年的权能感得到提升, 主体性得到发展。
亲职教育
理论基础
“父母效能训练模式”教导家长如何成为一位有效的“辅导者” , 如何强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如何运用接纳、尊重、同理、倾听等辅导技巧与子女做有效的沟 通。 “父母效能训练模式”主要包括☞
积极倾听
使用“我—信息”
积极沟通
实务运用
主要目标
一是协助父母有效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二是协助父母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发展中的阶段任务与危机;
三是强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技巧与沟通渠道;
四是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
五是了解家庭气氛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六是如何及早发现并辅导子女的异常行为表现。
主要服务活动
有效亲职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训练, 讨论主题是:当子女有不当的行为表现时, 做父母的应如何处理?假设你是父母亲, 你会怎么做?先给成员10 -15分钟思考问题, 并写下个人意见。 之后, 在小组中进行分享, 互相交换意见。
未完成事件的影响
三人一组, 以角色扮演方式演练: 一人扮演父亲(未完成事件的主角), 一人扮演辅导员, 另一人扮演子女。 情境是:父亲年幼时很喜欢音乐, 想成为音乐家, 但家里很穷, 没有办法如愿; 现在家境变好了, 因此把要成为音乐家这 一 未完成事件投汪在子女身上, 偏偏这个小孩就是不喜欢音乐..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整个剧情, 15分钟以后。三人各自分享担任角色的感觉, 以及讨论父母的成长背景与对孩子的期望两者之间的关系。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是解决家庭问题、分享或讨论家庭成员内心事很好的一种方式, 可以沟通彼此的意见, 更能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演练方式可以三人一组: 一 人扮演父亲、一人扮演母亲、一人扮演子女。 以一次出游为例进行家庭会议式的讨论。 例如, 可以讨论个人对出游的看法、出游地点的选定、事前工作的分工与事后的反省和建议等。
五、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人的问题
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
抑郁症
痴呆症
谵妄
焦虑症
自杀问题
虐待和疏于照顾的问题
身体虐待
性虐待
情感虐待
经济虐待
疏于照顾
自我忽视
丧亲问题
否认期
愤怒期
讨价还价期
抑郁期
接受期
临终关怀服务
老年人的需要
经济保障
健康维护
社会参与
就业休闲婚姻家庭
居家安全
善终安排
一条龙照顾服务
对老年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论解释
A 角色理论
个人在经历老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时, 会丧失象征中年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例如, 丧倘或同辈人死亡所带来的关系和角色的变化, 或者因为退休而失去职业角色等。这 一 理论认为, 成功的老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角色变化和角色丧失的调整适应。
B 活动理论与撤离理论
这两个理论都认为, 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与活动间有积极的联系。 活动理论认为成功适应老年生活的人是能够保持活力、 力争不从社会生活中退出的人。而撤离理论认为, 老年个体接受甚至渴望减少与社会的交往, 老年个体逐渐退出社会生活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
C 延续理论
这 一 理论认为, 老年不是一个单独的阶段, 而是人生之前阶段的延续。老年人若能延续 一 生所从事的活动就能适应良好。 比如中年时社会生活活跃的人,进入老年若仍能保持这种活跃的生活状态, 就会感到幸福, 反之亦然。 延续理论认为,人们年老的时候不是自然而然地退出工作和社会生活, 相反, 他们选择能让自己继续获得满足感的生活方式, 终止那些没有带来满足感的生活方式。
D 社会建构理论
所有年龄的人都是按照自己赋予事物的社会含义来参与日常生活的。 这 一 理论不认为老年阶段的生活只有 一 个标准模式, 而是更关注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经验。丧偶对 一 个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自我发展的新机会, 而对另 一个老年人来说则可能是等待死亡的开始。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 老年及其随之而来的调整是一个独特的个人过程, 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社会认识。
E 现代化理论
这 一 理论认为, 现代化导致了老年人地位的不断下降。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年轻人带来了新职业, 老年人则由于缺乏再培训的机会而会被要求提前退休, 而都市化意味着工作地点与家分离。
↑有关老年的社会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A' 关注带来角色转变的重大生活事件, 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无论是退休、 亲友去世还是自己生病等, 老年人在遇到这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都需要在角色上作调整,可能会失去 一 些角色, 也可能会拥有新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老年人调整自己, 适应新的角色, 或者发展新角色来替代失去的角色, 重新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B' 注意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尊重老年人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老年生活没有 一 个“范本” , 幸福的老年生活是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造的。
C' 注意社会隔离可能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 社会隔离会让老年人处千危险境地,它对抑郁症、认知症、 滥用药物和虐待老年人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年人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这就需要保持与他人或事物的联结。 老年人需要某些形式的社会交往以保持其智力功能和社会功能。 不仅与他人保持交往对老年人来说是重要的, 而且感觉自己仍能作贡献、 有用也同样亘要。 即便是认知和身体功能严重退化的老人, 如患阿尔茨海默病到中晚期的老年入仍需要保持与他人的联结。
D' 认识到改变的可能性。 尽管延续理论提出, 老年人对于生活的调适常常会延续一生的行为形态, 但是仍有改变的可能。 社会工作者要秉持这 一 信念开展工作。 老年作为生命历程的 一 个阶段给老年入提供了丰富的改变机会, 老年人愿意尝试新活动的范围或许就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创意和鼓励。
E' 关注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的影响, 推动社会政策的调整。 现代化使老年人在许多方面处于不利的境地。 面对社会变迁, 老年人可能会缺乏学习的机会和应对的资源。 因此, 社会工作者应关注社会变迁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 充当倡导者,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让老年人的福扯有更好的制度保院。
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救助服务
照顾安排
适老化环境改造
家庭辅导
精神慰藉
危机干预
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社区参与
老年教育
咨询服务
权益保障
政策倡导
老年临终关怀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老年人个案工作方法
缅怀往事疗法
意义疗法
园艺疗法
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
现实辨识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
六、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的问题
婚姻与家庭的问题
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
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和策略
干预原则
(1)关注受害妇女的生命安全。
(2)接受受害妇女描述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受害者。
(3)尊重受害妇女的人格独立, 提升她们的自信心。
(4)与受害妇女建立信任、 真诚的 专业关系。
干预策略
促进相关立法及法律完善。
为受暴妇女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
建立受暴妇女支持小组。
开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综合干预行动, 必须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生殖健康的问题
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的问题
就业问题
贫困女性化问题
参政问题
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问题
妇女的需要
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
保障妇女的权益和发展的需要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建立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基础理论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 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 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 而是后天学习来的, 它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 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 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 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 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个人的问题, 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性别是人们经由社会化的过程, 即通过家庭、 学校、 社会(文化等), 男性和女性分别学习如何按照社会关于不同性别的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成长为符合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的男性和女性, 进而形成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 角色、 分工、责任、 能力和权利。 它由后天的社会建构而成, 在个人社会化以及社会制度中得到传递和巩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从个人与家庭等微观系统分析暴力产生的原因, 认为暴力是 一 个社会性习得行为, 是通过直接体验或者观察而学到的, 以此来解释男人是如何在童年时代的经验中, 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暴力行为的。 根据此理论, 既然暴力是习得的, 那么干预中也可以通过再学习改正施暴行为。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性别分析方法
妇女赋权的方法
意识觉醒
第一, 强调通过鼓励、 肯定、 教育, 慢慢增进 妇女的自信和能力,提升妇女自身的价值感。
第二, 通过阅读、 小组讨论、 经验分享以及观看影片等方式观察和了解妇女的社会地位, 为进一步地改变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
第三, 和服务对象 一起讨论个人问题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讨论两性之间、 家庭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相关的权利关系, 让服务对象认识到其所带来的问题大多与权利有关。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协同关系, 是彼此相互教育的过程, 都是学习者, 是互利互惠、 患难与共的关系。
借助集体行动, 倡导政策改变。 民众戏剧是 一 种实现对妇女赋权的工作方法。民众戏剧强调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以民众 为主体, 由民众创作,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强调民众参与、 表达民众心声, 为民众而存在。
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建立关系
(I)具有性别敏感性的倾听、 反映感受和表达同感。
(2)接受和协助妇女厘清责任归属, 而不是责怪她们。
(3)鼓励妇女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
(4)肯定妇女在家庭中所承担责任的价值。
(5)尊重妇女的语言表达逻辑、帮助妇女接纳自己的情绪。
(6)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
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 提升意识
(1)妇女无论带来怎样的问题, 都不要将问题个人化, 以减轻妇女的自责。
(2)评估社会因素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协助妇女反思女人的处境和角色如何演变而来。
(4)关注生育健康权利。
(5)寻找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 协助个人认清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协助妇女认清自己的性格、 特长和优势, 肯定自己已经为解决问题而做过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使其从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2)协助妇女分析问题本身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3)协助妇女了解关系中的权利。
(4)发展更多可能的行动以供妇女自由选择。
(5)协助妇女从自己的人生故事回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契机。
(6)协助妇女联络周割的资源, 建立支持小组。
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
(l)建立小组要兼顾妇女的两种性别需求。妇女有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在满足妇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启蒙妇女的思想意识, 实现战略性社会性别衙求的目标才比较现实。
(2)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场地一定要根据妇女的情况而定。
(3)性别敏感小组的工作内容:
宣泄悄绪, 缓解压力。
重塑自信,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
重新界定带来的问题。
建立组员相互间的支待和互助关系。
联络外部资源跟进小组。
发现和培育小组中的妇女骨干, 使之成为小组的继续推动者。
在小组中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启蒙。
(4)支持和鼓励妇女自助小组, 充分认识到这类小组产生的互助作用对妇女的帮助。
社区层面
宣传教育
(l)利用各种相关政策出台和修改的机会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院法》修订的机会, 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宣传, 加强人们对妇女权益的了解和认识。
(2)利用各种婚丧仪式、 节日等作为推动和宣传活动的契机。如利用“三八”妇女节, 在表彰“三八红旗手”的同时, 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
(3)借用突发性事件进行宣传和教育。
(4)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将性别意识纳入其中, 以及开展专门的性别培训。 如在各级党校培训中, 利用政策的空间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讲, 并将该课程纳入党校课程体系中, 变成常规的课程。
参与式方法
(1)使妇女们参与学习课程内容制定、课程主题和进程、 课程评估等各个环节, 而不是执行专家制订的一套学习计划。
(2)用角色扮演、案例讨论、游戏、情景剧、讲故事等方法调动妇女经验的分享,“小活动、大道理” , 通过小活动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使每名妇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3)不仅要让妇女学习到知识 , 更重要的是提升妇女的自信。
倡导
资源链接
多部门合作
七、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物质层面的困难
精神层面的困难
社会交往的困难
残疾人的权利和基本需求
康复权
教育权
劳动权
是社会参与的最重要方面
文化生活权
社会福利权
环境友好权
指社会环境中的设施对残疾人都是“友好”的,也就是便利的,盲道,无障碍通道,电梯按键盲文,导盲犬可以上公交车
残疾人相关理论解释
社会代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残疾的发生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付 出的代价, 无论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从社会屈性来看, 残疾和伤残都与人类社会共 存。
社区照顾理论
残疾人是社会上的困难群体, 需要通过社区照顾服务(正式服务和非正式服务的结合)在社区内“独立生活”。即通过整合种社会资源, 提供“适合性”的支持, 使得残疾人在社区中实现最大化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网络理论
该理论从系统论角度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社会网络是指一群人之间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存在的交换关系和特定角色, 这种联系的整体性则可以来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本土化视野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
确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框架
实现残疾人工作机制的创新, 构建网格化的服务模式
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全社会“友善"的残疾人价值观
政策层面: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
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体系建设
残疾人的民生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法律确认和保障
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
服务层面:残疾人康复服务
教育康复及其主要内容
(1)针对残疾人群体。首先,开展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要认知自己的残疾、认识日常生活的环境、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2)针对残疾父母、监护人或家属等。
首先,要给予家庭照顾者以及家庭成员以心理支持,缓解精神压力。
其次,普及残疾人教育康复的相关知识, 同时提升照顾者的康复技巧。
最后,帮助构建社区型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区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3)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服务组织和各类爱心人士。加大对从事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志愿者团队和爱心人士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服务于残疾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康复及其主要内容
(1)职业咨询。
(2)职业评估。
(3)职业培训。
(4)就业指导。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的原则
(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通过社区康复, 残疾人不仅要实现身体功能的 康复, 更重要的是应实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
(2)成本低、覆盖广的原则。 社区康复应针对病、伤、残者对康复需求和资源状况,采用低投入、高回报、高效益、广毅盖的方法,就近就地,大力开展家庭康复服务于社区所有伤、病、残者。
(3)因地制宜的原则。 社区康复应以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建 设为依托,立足于社区内部资源和力盘,从社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服务。
(4)因陋就简的原则。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康复条件较差, 设备远比城市的简陋。
(5)因势利导的原则。在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者必须发挥专业技巧,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得到社区领导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取得扎实的成效。
(6)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社区康复服务应 使康复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参与康复计划的制订,配合康复训练及回归社会等全部康复活动。
社会康复模式
社会康复的内容
(I)协助康复医师正确地诊断、 有效地医治, 以维持残疾人康复后的健康状况和自我照顾能力。
(2)要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 包括地方性的医疗单位、 残疾老年人、 残疾儿童的疗养所及福利机构的设施。
(3)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 康复社会工作者要与康复医师、 护士等定期到残疾人家庭探访, 提供康复指导。
(4)要与有关机构协调, 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 促使残疾人有效利用医疗设施, 同时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
(5)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包括合法权益的维护及提供职业培训和特殊教育的机会与条件, 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社会适应问题, 满足他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帮助他们重新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康复的措施
(I)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 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使其享有同健全人一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成果。
(2)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 使其在住房、 食物、 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3)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 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4)消除家庭中、 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院碍, 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
(5)大力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 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激励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 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6)组织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参加社会文化、 体育和娱乐活动, 支持残疾人自己的社团活动, 通过交往, 形成全社会理解、 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7)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 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 保障其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对不能实现经济自立的重度残疾人, 帮助他们得到社会给予的经济保障。
(8)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 保障其政治权利。
职业康复模式
教育康复模式
略·P227
八、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 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公众的同情
2. 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 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涉罪成年人的服务内容
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一, 犯罪事实的记录。
第二, 前科。
第三, 本人的生活史。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I)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 悄绪辅导。
(2)社区资源链接以应对生活困难。
(3)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
(1)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
(2)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3)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
(4)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l)公民教育。 通过公民的权利、 义务教育和公民的行为规范教育, 帮助服刑人员逐步了解并习得合法公民的基本素养。
(2)心理、情绪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 情绪辅导等方式, 改变服刑人员偏差扭曲的心理结构和敏感过激的情绪反应。
(3)职业技能训练。 通过专门知识技能的培训, 服刑人员掌握 一 门或多门职业技能, 使其出狱后可以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和途径谋生。
(4)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1)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
(2)帮助服刑人员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
(3)帮助服刑人员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缓刑、 假释、 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
(1)保持良好品行, 不得与品行不端者来往。
(2)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的命令。
(3)接受社会工作者辅导。
(4)及时汇报工作、生活和居住状况, 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等。
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会服务
(1)促进就业。社会工作者可协助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其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2)帮助接受教育。对千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联系相关部门,协调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有就学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协调。
(3)做好基本生活救助。协助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确实需要救助的社区服刑人员申请临时救助。
(4)落实社会保险。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等有关医疗保陷失业保险。
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1. 提供住宿场所
2. 提供就业、 就学辅导
3. 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4. 提供物质援助
针对涉毒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
略·P239
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标签理论
优势视角
“社会-心理” 视角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致力于改善服务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
行为治疗法 行为治疗法是以学习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
(1)评估方案。
(2)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反应性治疗技巧
一是反制约。 即用 一 种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
二是系统脱敏疗法, 又称交互抑制法。 包括3个步骤:
第一步,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方向;
第二步, 进行放松训练;
第三步, 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 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三是厌恶疗法, 它是应 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 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 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电击厌恶疗法
药物厌恶疗法
想象厌恶疗法等
操作性治疗技巧
一是正增强。 在某种行为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 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二是负增强。 在出现某种行为之后远离厌恶性或不愉快的刺激, 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三是削减。 当某种行为出现之后便扣除增强物, 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四是塑形。 当出现近似目标的行为时给予奖励, 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
五是连扣。 以按部就班的方法, 把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解成 一 连串的程序和步骤, 使服务对象能够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
六是惩罚。
综合性治疗技巧
一是由规则管理行为。即由诸如法律、 规例、 指引、禁忌等口头或书面的刺激所制 约的行为。
二是模仿。 即将直接经验或感应方式代入学习过程, 让当事人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奖励的行为而模仿此行为。
三是敢于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社交技能训练, 即通过运用指导、 回馈、 模仿、 角色
扮演、 社会性奖励、 家庭联系等方法使当事人勇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是松弛训练。 即通过让肌肉松弛的训练方法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ABC理论
A代表引发事件( activation events) , 是指服务对象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
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 beliefs), 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 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s)。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 服务对象的认知、 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其信念系统的影响。 如果服务对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 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使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 所谓非理性信念, 是指那些把特定场景中的经验绝对、 普遍、抽象化之后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想法和观点。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
一是反映感受。 让服务对象具体描述自己的情绪、 行为以及各种感受, 从而识别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二是角色扮演。 让服务对象扮演特定的角色, 重新体会当时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 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三是冒险。 让服务对象从事自己所担心、 害怕的事, 从而使情绪、 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呈现出来。
四是识别。根据非理性信念的抽象、 普遍和绝对等不符合实际的具体特征分析、 了解服务对象情绪、 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一是辩论。 让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地方进行质疑, 动摇非理性信念的基础。
二是理性功课。 通过训练帮助服务对象修正非理性信念, 建立科学的理性信念系统。
三是放弃自我评价。鼓励服务对象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 逐渐消除非理性信念的影响。
四是自我表露。借助社会工作者表露自己感受的方式, 让服务对象观察和学习理性的生活方式。
五是示范。 通过社会工作者具体的示范行为, 让服务对象理解和掌握理性的行为方式。
六是替代性选择。 借助替代性方法的寻找, 帮助服务对象逐渐克服喜欢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
七是去灾难化。让服务对象尽可能设想最坏的结果, 直接面对原来担心、 害怕 的事件(灾难), 从而使服务对象担心、 害怕中的非理性信念显现出来。
八是想象。 让服务对象想象自己处于困扰的处境中, 并通过 设法克服不合理的悄绪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学习和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同伴教育在矫正服务中的运用
同伴教育的功效
改变了自我认同, 提升了自信, 获得了价值感。
明确了自身定位, 获得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增强了帮助同伴的动力, 提升了生活意义。
增强了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为其他同伴树立了弃恶从善、 改过自新的榜样。
同伴教育的方法
同伴教育辅导员能力提升小组
同伴教育主题活动
同伴信箱
星火计划
同伴之音
同伴演讲
致力千改善服务对象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方法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1)进行综合治理, 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2)开展社区教育, 培育社区居民接纳、 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3)挖掘社区志愿力址, 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工作行政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研究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个案管理的实施原则
(I)服务对象参与。
(2)服务评估。
(3)服务协调。
(4)资源整合。
(5)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 所谓包裹式服务, 是指经过需求评估和可利用资源的确认后设计一整套服务, 并且通过各种服务的联结最终促使服务对象学会独立自主。 所谓专业合作, 是指个案管理是一种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的团队工作方法。 团队中可能包括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 临床心理学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
(6)服务监督。
个案管理的工作过程
(1)个案发掘与转介。
(2)评估与选择。
(3)个案管理服务计划与执行。
(4)监督与评估。
个案管理运用在矫正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l)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要有重点、 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
(3)要善于协调多部门、 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4)要着眼于 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 切忌包办代替。
九、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生活适应 困难, 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 护理知识。
(2)心理障碍严重 , 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防碍。
(3)生活保障问题。
(4)家庭婚姻障碍, 生儿育女 困难。
(5)社会隔离问题。 服务对象大多缺乏社交网络, 身心非常孤单。
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l)心理失衡。
(2)社会地位下降。
(3)社会隔离。
(4)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址受损。
(5)老化问题。
军转复退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就业创业难。
(2)隐性失业。
(3)延迟上岗。
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角色失调。
(2)心理失衡。随着社会地位发生的相对变动, 尽管军休干部基本生活无忧, 但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军队和地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等同辈群体进行对比时依然会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3)行为失范。一些军休干部越来越看重自身因为从军而遭受的各种损失和超过一般民众的特殊贡献, 自我实现、 经济利益日益代替“国家”赋予的价值观。要求“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
优抚安置服务对象的需要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治疗康复需要。
基本生存需要。
家庭生活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
社会尊重衙要。
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婚姻家庭的需要。
健康维护的需要。
社会参与的需要。
社会尊重的需要。
军转复退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就业创业权益保障的需要
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军队情结的需要。
社会尊重的需要。
健康维护的需要。
多元养老的需要
社会参与的需要。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社会角色理论
该理论认为, 社会角色就是社会结构中与某一特定位牲相关的期望和行为的集合。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 如何看待自身角色身份, 影响着人们如何应对自身改变、 如何在社会关系矩阵中为自己定位。角色理论经常被用于社会工作的评估和干预中。
认知行为理论
该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3个要素(前笠事件、 目标行为、 结果)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 强调认知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工作实务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社会融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起源千个体的认同。认同包含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前者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对社会现象、 文化、 自我的认识以及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归入一个群体, 并对所屈群体产生认同的过程;后者则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所反思的自我, 内化为一种自我反思而形成的自我认同, 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
人生回顾
临终关怀
危机干预方法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干预步骤
(1)开展评估。
(2)建立关系。
(3)聚焦问题。
(4)稳定情绪。
(5)制订方案。
(6)实施计划。
输入希望,
提供支持,
恢复自尊,
培养自主能力
(7)后续跟进。
支持网络构建
理论基础
社会再适应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
介入
正式网络的建构
非正式网络的建构
十、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对象识别
协助申请低保
提供心理支持
调节家庭关系
开展能力建设
促进社会融入
特困入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提供疾病治疗
办理丧葬事宜
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救助
改善救治环境
协调医疗资源
强化社会支持
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住房救助
宣传讲解政策
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教育机会
提供教育补助
心理能力建设
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转变就业观念
自我认知调整
职业技能培训
链接就业资源
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危机干预
外展服务
机构救助
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内的临时安牲阶段。
在灾后72小时以内的工作重点是生命安全的维护, 一切围绕抢救生命展开;
灾后第3天到第10天是危机处理期,预防进一步的伤害;
灾后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内是临时生活庇护以及生活需求评估期。社会工作者要组织受灾民众活动, 让他们参与救灾和重建, 安抚受灾民众的悄绪、 安置受灾民众的生活。
第二阶段: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设临时住所, 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受灾民众迁入新居, 并且要让受灾民众了解政府救助的内容以及如何寻求救助等, 使之逐步适应过渡时期的生活。
第三阶段:灾后6个月至3年的中长期恢复重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3项:
一是家庭重建,
二是社区重建,
三是社会重建。
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的服务内容
1. 协助安置受灾人员
2. 及时开展危机干预
3. 修复社会支持系统
4. 社区重建与发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理论基础
社会支待网络理论认为, 每个入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 其基本假设如下:
(I)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且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协助。
(2)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事件发生。
(3)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
(4)当人们遭遇事件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能够缓解负面的压力。
(5) 一 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6)社会中的困难群体需要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增强社会支持功能。
社会支持网络中个人与支持者的关系类型
(1)工作伙伴:服务对象和支持者之间成为伙伴关系, 互相支持和帮助。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如果能够建立服务对象与支持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共同协助解决问题, 则有利千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2)生活协助:支持者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和生存问题。
(3)关系连接:服务对象可以通过支持者接触更多的社会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接触更多的资源。
(4)心灵抚慰:支持者给予服务对象情感和心灵等方面的支待和安慰, 缓解其压力和焦虑情绪。
个案管理
实务运用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途径
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
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
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
(I)物质援助:
(2)悄感慰藉:
(3)心理疏导:
(4)关系支待:
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策略
政府层面:参与政策倡导
社会层面:发挥组织影响
社区层面:提供专业服务
个人层面: 强化网络效益
(1)网络规模:即救助对象 所拥有的可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益处的关系人的数扯。
(2)网络基础:主要分析救助对象的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他的援助者所能够提供援助的情况。
(3)网络质量:评估网络成员提供和运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意愿强度等。
(4)网络强度:分析救助对象个人网络中 成员之间的接触频率、耐久性以及强度等。
个案管理应用千社会救助的具体方法
评估服务对象
确定服务方式
撰写服务报告
制订服务计划
实施服务计划
十一、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
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
采取危机介入的策略
运用生态视角
理论基础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
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 也是挑战
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家庭系统概念的6个核心要素:
(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千各部分之和。家庭不是家庭成员的简单相加, 而具有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规则。
(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家庭系统既处于不断改变中, 又处于稳定的寻求中, 需要维持两者的平衡。
(3)家庭系统中每 一 名成员的改变都会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 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其中任何一名成员改变都会影响其他成员。
(4)家庭成B, B同时也在影响A。
(5)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 又归属千更大的社会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家庭也 一 样, 它是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社区就是由很多家庭组成, 而家庭本身又包含更小的次系统, 如夫妻、 亲子等。
(6)家庭系统依据巳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一 旦家庭系统建立了运行规则, 就会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则运行。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略·P308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它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家庭成员的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家庭成员的问题。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进入受助家庭后, 关注家庭结构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病态家庭结构的调适,恢复家庭的正常功能。
其核心概念包括:
家庭系统, 即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化的系统;
家庭结构, 即家庭系统中存在边界、 责任和权力结构;
病态家庭结构, 即家庭系统的失衡就会出现病态的家庭结构;
家庭生命周期, 即家庭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周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理论假设主要包括对人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和对家庭的理解,它相信:人是拥有快乐生活的各种能力和资源的,导致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其错误的应对方式,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是关注家庭成员的病症表现,而是注重考察家庭成员的困难应对方式, 通过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和家庭规则,提高家庭成员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家庭抗逆力
家庭成员在逆境中并不一定必然成为“问题” , 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
家庭抗逆力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不利的危机因素和有利的保护因素两个方面考察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家庭行为学习
家庭照顾技巧训练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婚姻辅导
家庭暴力的干预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家庭处境化原则
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
家庭个别化原则
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
家庭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
家庭评估的常用方法
家庭结构图
家庭生态图
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
观察
聚焦
例子使用
再标签
专题讲座
主题沙龙
一是意识启发;
二是支持网络建立;
三是加深感情、凝聚人心。
社区活动
十二、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满足困境学生改善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心理困境的介入
认知障碍
情绪困扰
意志力薄弱
人格障碍
网络成瘾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学业困境的介入
学生个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认知障碍介入。
针对情绪情感困扰介入。
针对学习动力不足介入。
针对学习能力不足的介入。
学校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学校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的介入
针对学校环境的介入。
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介入。
家庭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家庭学习环境的介入。
针对父母婚姻关系的介入。
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介入。
社区因素导致的学业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社区环境的介入。
针对学生社会交往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人际关系困境的介入
亲子关系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纠缠与疏离的亲子关系的介入。
针对父母过高期望的介入。
朋辈关系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师生关系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偏差行为困境的介入
学生的违法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学生的违纪、 失德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学生的失仪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家庭困境的介入
提供情感支持
发展支持系统
链接社会资源
满足遭遇伤害的学生保护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虐待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对教师体罚学生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遭遇性侵害的介入
提供青春期性教育服务
对性侵害事件介入
(I)进行危机介人。第一时间保护受害学生的人身安全,如有需要,及时链接医疗资源,进行医学评估,及时救治,保证将身体伤害降到最低点。另外,做好防孕处理。
(2)提供情感支持。连接家人,协助家长对受害学生提供温暖和安抚,充分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3)情绪疏导、认知澄清。 运用个案辅导方法引导受害者倾诉与宣泄,表达感受,疏导情绪,运用放松技术帮助受害者放松身心。 引导受害者认识到遭遇性侵害不是自己的错,避免自责,消除耻辱感。
(4)处置侵害者。 与家人商议对侵害者的处置办法,尊重受害学生的感受和意见,情节严重者,征得家人同意,送交公安机关处置。
(5)关注受害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如需要,社会工作者可提供长期辅导与陪伴服务。
满足全体学生发展性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对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介入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社会工作对学生情感培养及情绪管理的介入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1)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的底线是防止学生产生仇恨的悄感。
(2)培养学生健康的亲情。
(3)培养学生健康的友情。
(4)培养学生健康的爱情观。
(5)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情怀。
(6)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7)培养学生大爱稍神。
帮助学生科学管理情绪
(1)帮助学生学习关于情绪的知识, 了解情绪的性质、 类别、 意义及对个人的影响作用。
(2)帮助学生管理紧张、 焦虑及愤怒的悄绪。
(3)警惕抑郁情绪。
(4)注意悲伤情绪。
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介入
培养学生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性竞争的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介入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品质
培养学生家务劳动习惯和家务劳动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科学抉择能力与生涯规划能力的介入
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抉择
(I)澄清科学抉择的理念。
(2)学习掌握科学评估的程序。
(3)通过主题小组的活动设计对学生进行科学抉择的训练。
帮助学生培养生涯规划能力
(I)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生涯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闲暇时间生涯规划的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对培养学生行动力的介入
引导学生主动领受任务
培养立即行动的习惯
训练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冒险精神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理论基础
人在情境中
注重在情境中理解学生的行为
注重学生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注重对学生问题的个人与环境的双重归因
注重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标签
谨慎给学生贴“标签”
重新定义“标签”
自我同一性
协助学生自我成长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内容
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
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
注重帮助学生探索生命历程
抗逆力
注重帮助学生挖掘个人优势和效能
创造外在保护因素
注意学生非常规抗逆力行为
学校社会工作传统方法创新
个案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特点与创新
师生联合会谈法
“结对子”朋辈助力法
(1)确定帮扶主题。
(2)合理配对。
(4)协助制订行动计划。
(5)建立合理可行的奖励机制, 激励学生进步与成长。
社工信箱
(l)制作信箱。
(2)广而告之。
(3)阅读信件并及时回应特殊需求。
(4)组织回信。
(5)保证学生获取回信。
(6)保存信件。
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特点与创新
主题班会
社工课堂
(1)基础调研。
(2)确定课程主题。
(3)课程设计。
(4)体验式教学
(5)运用小组工作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及服务成效。
家长互助会
社区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创新
初级介入: 面向全员一一营造友善环境
(1)友善校园环境营造。
(2)友善社区营造。
(3)友善家庭营造。
二级介入: 面对高关怀人群——避免复发、消除可能性
(I)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风险高关怀人群, 即曾有过欺凌经验和被欺凌经验的学生。
(2)介入策略。
三级介入:欺凌事件发生后, 针对欺凌者、 被欺凌者、 情境中人的介入
(1)服务被欺凌者危机介入。
(2)服务欺凌者。
(3)服务悄境中人。
(4)服务特殊悄境的人一老师。
学校社会工作具体方法与技巧举要
系统脱敏一帮助学生克服考试恐惧情绪
放松训练
等级建构
脱敏训练
行为契约法一一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确定目标行为
规定出如何测扯目标行为
确定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即行为有效期
确定强化与惩罚条件
契约双方签字
亲子运动会 一一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拍卖会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物资准备。
(2)现场讲解。
(3)实施活动。
(4)讨论分享。
(5)社会工作者进行活动总结。
做名片一帮助低自我概念的学生提升自信
(1)物资准备:用纸浆压成的一次性餐盘(每人一个)、 彩笔、 双面胶条、 彩纸、剪刀等。
(2)现场讲解:社会工作者讲解名片创作的要求并鼓励创新, 邀请组员在餐盘上为自己制作名片, 要求名片有3个信息:
最喜欢别人对自己的称呼;
称呼前写上一个自己最得意的优点;
画一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从学生描述喜欢的动物特性时的情绪色彩了解可能投射出的没有被满足的重要需要)。
(3)创作进行时。
(4)展示名片。
(5)分享讨论。
(6)社会工作者总结回馈,并鼓励组员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家里最显眼之处以激励自已成长。
十三、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促进居民参与, 解决社区间题
改善社区关系, 提升社区意识
挖掘社区资源, 满足社区需求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统筹社区照顾
社区社会救助人员服务
社区老年人服务
社区儿童服务
社区妇女服务
社区残疾人服务
家庭暴力救助服务
社区居民健康服务
社区困难居民服务
扩大社区参与
参与社区需求调查与社区服务项目
促进社区协商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骨干
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促进社区融合
社区社会组织共建服务
社区居民自助与互助服务
外来人口社区融入与发展服务
新社区安置居民服务
社区矛盾化解服务
推动社区发展
协助制订实施社区发展规划
培育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
开展通用性培训
完善城乡基础社区布局规划
参与社区矫正
(1)疏导社区服刑人员心理。 疏导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情绪, 纠正思想行为偏差,促进社区生活融入, 恢复和发展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功能。
(2)修复家庭和社区关系。修复社区服刑人员与家庭和社区的关系, 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3)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 协助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4)社区服刑人员教育。 协调并督促未成年社区服刑入员的法定监护人, 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 鼓励有就学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教育。
(5)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 罪犯进行社区影响悯查、 家庭和社会关系评估等工作。
(6)帮扶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 协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帮助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庭依法获得相关社会救助政策资源 . 链接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参与社区戒毒与康复和其他服务
(l)协助社区禁毒工作机构组织开展毒品预防教育, 特别是为处于失学、 失业、失管状态的青少年提供就业帮助、 心理咨询和毒品预防教育等服务。
(2)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 社会支待等服务, 巩固戒毒康复效果。
(3)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链接就业资源, 协助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
(4)协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帮助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防范围或依法接受其他社会救助, 链接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帮扶救助。
(5)提供其他服务, 协助在社区居民健康教育、 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 市场化服务有较快发展
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得到一定强化
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精准扶贫与农村扶贫开发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群众救助帮扶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促进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胎合适应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针对其他特殊困难人群开展关爱服务
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
(1)留守儿童成长服务。
(2)留守儿宽家庭服务。
(3)青少年犯罪预防与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治服务。
(4)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服务
(1)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志愿服务。
(2)探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址参与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
(3)支持社会组织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服务
(I)协助开展保健服务。
(2)心理健康服务。
(3)技能训练和创业支持服务。
(4)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灾害社会工作服务
灾后心理社会援助服务
灾区儿童抗逆成长关爱服务
灾区老年群体社会照顾服务
因灾致残人群社区康复服务
临时安置点和新建社区服务
协助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服务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资源链接
1. 社区资源的含义和类型
2. 社区资源的链接方式
(I)资源整合。
(2)资源共享。
(3)资源配置。
推动居民参与
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形式
(1)告知。
(2)咨询。
(3)协商。
(4) 共同行动。
(5)社区居民自治。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1)参与价值。
(2)参与意愿。
(3)参与能力。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
(1)促进社区居民对参与价值的肯定。
(2)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居民能力建设
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行为和技巧能力的培养
(1)肯定模仿学习的重要性。
(2)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别训练和督导的方式, 即根据居民个体的水平和兴趣,设计训练内容。
(3)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采用示范、 心理预习、 自我引导、 复习等方法, 帮助居民学习公开演讲、 协商、 游说等复杂技巧。
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个人网络
志愿者联系网络
互助网络
邻里协助网络
推动多方联动
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
十四、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
服务领域广泛
(1)在疾病预防方面, 由于疾病谱的改变,人口全球流动性的增加,疾病预防站在了全球卫生视角,关注人口健康、 优生优育和公共卫生等取向。
(2)在疾病治疗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 此阶段包含医疗救助、 紧急医疗救援、医院 体系建设、医疗质址和流程的关注和心理行为问题。
(3)在回归康复阶段,除了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康复,还涉及心理康复和社会行为功能康复。
(4)家庭健康、社区健康和人群健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第四阶段, 也是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保障。
社会需求宏大
(I)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与医疗保防制度、 国家卫生政策和体系建设密切相关, 社会工作的职能是将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引入医疗服务领域。
(2)罹患疾病往往伴随心理失衡,社会支持需求增加,家庭支持系统需要加强。 社会工作的职能是传递社会关爱,将人文 关怀、 权利的概念引入临床医疗服务过程中。
(3)医疗资源不平衡,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医患矛盾凸显。 社会工作者在维护患者权益的同时, 主持社会正义,承担 了修复医患关系的职责。
遵从证据为本
(1)医务社会工作者实践于医疗健康领域, 必须具备相应的医疗基础知识, 熟悉相关福利政策和医疗流程, 提供最恰当的服务。
(2)医疗机构强调团队合作, 社会工作只有融入医疗服务团队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融入医疗品质导向中才具有生命力。
(3)由于疾病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治疗理念和文化背景不同,患者需求个性化明显,社会工作只有以证据为本,才能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疾病适应
心理调适
经济问题(家庭经济负担)
情绪问题
照顾者焦虑
医患关系
家庭关系社会福利政策咨询
出院安置
喘息服务
临终关怀
医院社会工作实务
慢性疾病与长期照护的社会工作
糖尿病
心脏病
终末期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妇女儿童医务社会工作
急诊室的社会工作
肿瘤治疗康复、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常用方法
行为干预
健康促进
社会营销
社会倡导技术
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常用方法
针对慢性疾病患者与长期照顾者的常用社会工作方法
急诊室常用的社会工作方法
急诊室社会工作需要处理的常见问题
(1)应激障碍症。
(2)心理-社会反应。
(3)哀伤。
急诊室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社会心理评估。
(2)信息咨询服务。
(3)危机干预。
(5)转介。
肿瘤与舒缓疗护社会工作方法
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常用方法
十五、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职工心理健康辅导与情绪管理
职工素质提升
职业安全与健康
组织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职工的工作生活平衡与家庭辅导
劳动关系协调
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
困难群体关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强, 不稳定
农民工职业地位低, 收入少
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内容
协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1)提供职业信息, 加强职业培训, 拓宽农民工的就业 渠道。
(2)帮助衣民工建立支持网络。
(3)协助衣民工改善生活环境。
(4)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
促进政策制度的完善及有效实施
(1)链接相关资源, 搭建沟通桥梁。
(2)提升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内容
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与需求
(1)生活问题
(2)学习问题。
(3)家庭问题。
(4)社会交往问题。
企业社会工作的常用技术
职工协助方案的技术
一是压力管理的技术
二是心理辅导的技术
三是物资援助的技术
四是危机干预的技术
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
一是以自我了解、社会分析、信息统整为主的特质因素取向规划技巧。
二是以真诚同理、自我探索、 自我抉择、自我实现为主的个人中心取向规划技巧。
三是以结构性访谈、投射技术、 未来自传、 分类组合卡为主的心理动力取向规划技巧。
四是以沟通、分析、合成、评估和执行为主的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五是以教导示范、想法列述、 自我监控、行为推论、 心理测验为主的认知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职业社会康复的技术
一是职业咨询,
二是职业评估,
三是职业培训,
四是就业指导,
劳资协调的技术
一是劳动保障监察, 即了解、 分析和评估企业是否遵守劳动保院法律法规, 并就相关的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二是协助企业落实劳动保障监察的相关规定, 如关于劳动保障监察的措施、 程序,保护企业劳动者权益。
三是协助劳动争议处理, 即发挥社会工作者第三方立场的优势, 洞解劳资双方的争端, 化解矛盾冲突, 最大限度地维护处于困弱地位的职工利益。
四是紧急情况的危机于预。
五是信访接待与处理, 即对信访事件进行登记并区分类别, 监督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进度,研究企业的信访情况, 并提出完善建议和改善工作,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