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
包含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展、宪章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等知识点。
编辑于2024-05-21 20:02:56第四章 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
一、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概况
工业革命定义
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阶段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历史过程。
工具的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和推广
生产组织、产业机构以至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
由此发生的社会整体变革
工业革命的背景
西欧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
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地理大发现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及唯利是图的精神
工业革命的标志、起止时间及扩散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机器工业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阶段,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
在英国的带动下,法国、美国、德国等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政局稳定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资产阶级两党制和内阁制逐步形成(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代表)
资本充盈
争霸战争和殖民掠夺
奴隶贸易
海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发行国债、创立现代赋税制度
15世纪末开始圈地运动、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奴隶贸易及种植园、国债制度
英国最大的优势是存在大量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
创立一系列近代科研机构;科研团体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英国在技术人才方面具有优势
发达的国内、国外市场
国内:圈地运动、劳动地区分工、城市的发展
国际:殖民扩张
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
四面环海,交通发达
英国行会制度薄弱,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以顺利发展
相对完善的法律和金融体系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领先发展和繁荣
培养了从事各种专门劳动的熟练工人,为机器发明和使用创造了技术前提
工业革命的进程
棉纺织技术的革新(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
1765,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动力问题的解决——瓦特与改良的蒸汽机
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工厂制度特点
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
企业主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面向市场
有严格的纪律要求
实现了细致的分工
19世纪,传统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转变及交通运输的革新
1735,德尔比父子——焦炭炼铁法
1760,斯密冻——蒸汽鼓风法
1814,史蒂芬森——蒸汽机车
1807,富尔——汽船
工业革命的特点
开始于轻工业部门
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其次,德意日俄尚未完成
工业革命的影响
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比重上升(农业、工业、手工业)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上:工厂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
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
工业无产阶级: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中间阶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
生活方式的改变
文化素质的提高
女性地位提高
人口增长
冲击旧的等级观念
社会贫富分化
工人居住条件恶劣
环境污染、疾病和犯罪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工业革命的发展
扩展时间、原因
时间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原因
1825年英国废除了禁止机器出口的法律
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局势趋于稳定
英国积累了大量过剩资本,开始在欧洲大陆寻找投资场所
工业革命的进程、特点
进程
棉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开始,逐渐扩大到采矿、冶金和运输业,最后以机器制造业的建立结束
特点
国情不同,特点各异
扩展的表现
法国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60年代末
条件
君主专制制度被摧毁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废除
拿破仑政府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距离英国近
进程
18世纪末期,蒸汽机已经在个别工厂中运用,并没有形成规模
20年代——轻工业
30、40年代——重工业开始:生铁、煤、钢
19世纪5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纵深发展,重工业和铁路的发展进入高峰期
60年代,法国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机械化,工业革命进入了完成阶段
特点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租税盘剥进行的,殖民掠夺对于原始积累的意义不突出
高利贷资本活跃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并得到发展
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大企业发展迟缓
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缓慢,渐进过程明显
工业革命相对缓慢的原因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法国战乱不断,政局动荡,还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市场
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阻碍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的形成,成为工业化的制约力量
法国煤、铁资源都比较缺乏,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美国工业革命
有利条件
优越的社会、政治条件
旧势力弱,有利于技术的发明和推广
独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优越的地理条件
两洋保护,南北弱国
充裕的资金来源
奴隶贸易
掠夺印第安人的大量土地进行投机
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
西欧来的大量资本
国内市场广阔
西部大开发
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取得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
通过吸纳移民
持续不断的劳动力来源
进程
1790年-1840年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1840年之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纵深阶段
19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东北部地区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工业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特点
美国积极引进新技术,并根据本国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
移民在美国工业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有明显地区域性,空间发展不平衡
与西进运动密切相联、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是美国工业革命所独具的特点
内战的爆发曾一度给工业革命带来了不利影响。内战结束扫除了阻碍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推动了工业革命在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
意义
在东北部工业的带动下,通过西部的开拓与南部的改造,19世纪末美国各地区的经济逐渐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本上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和客观的经济规律的支配而发展的统一经济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德国工业革命
德国工业革命前的状况
工业革命开始时,德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德国北部与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邦国,组成了“德国关税同盟”
德国一些地区较早实行了义务教育,因而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大军
威廉·冯·洪堡的教育改革
三级教育机构
初级教育
传授初级知识
中等教育
提高学生智育能力
高等教育
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培养实际洞察能力
强迫义务教育(1809年)
创办柏林大学(1810年)
德国工业的发展得到了所需的资金
向获得土地的农民索取赎金和土地
没收教会的财产变为非教会财产的法令
成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
大量的外资引进德国
进程
19世纪30年代之后,德国开始了迅速的工业化进程
1848年革命之后,德国工业革命进入高峰时期,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对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有重大推动作用
19世纪80年代基本上完成,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
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是在国家不统一的政治状况下展开的
起步晚、速度快、成果大
较早地把工业发展的重心转向重工业,铁路事业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工业部门
政府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俄国工业革命
前提
俄国工业革命,是在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的统治下艰难而缓慢地取得的
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以“边区殖民地”的方式积累资本和开辟市场
过程
19世纪40年代开始采用机器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工业迅速发展
80年代末,工厂制度在各主要工业部门中已占主导地位,俄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特点
俄国工业革命最大的特点是发展极不平衡
俄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低,具有粗放型特点
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的作用特别大
三、宪章运动
工人运动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占统治地位
社会日益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工业革命给工人阶级带来了苦难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9世纪早期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时间:1831年 1834年
纲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
英国宪章运动
时间:1836年——1848年
纲领:“人民宪章”和争取普选权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时间:1844年
纲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旧的政治统治
结果:失败
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早期工人运动
斗争形式
武装起义、请愿、罢工
特点
自发性
暴力行动、武装起义
政治斗争为主
斗争都惨遭失败
英国宪章运动背景
宪章运动
19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一场工人阶级和激进派议员要求社会政治改革取得普选权的群众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享受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
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工人阶级思想觉悟的提高→争取普选权的斗争(自发斗争→自觉斗争)
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
1837年,英国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更趋于恶化
宪章运动的过程
第一阶段 1836年—1839年
标志:“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6)和《人民宪章》的公布(1837)
《人民宪章》
要求
体现了工人扩大民主权利的要求(选举权,取消财产资格限制,议会参与权)
意义
标志“宪章运动”的开始
性质
是在资产阶级民主旗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政治权利的斗争
宪章派召开会议并提出致议会志愿书
结果:下院否决宪章派的请愿书
第二阶段 1840年—1842年
1840年成立“全国宪章协会”、地方宪章协会建立(全国→地方)
1842年向议会提交第二次请愿书
结果:再次失败,请愿书再遭否决
特点:既有政治要求,也提出经济要求
“奥康诺的土地计划”
背景
1842年大罢工后宪章运动陷入低潮
经济形势相对稳定
宪章派内部分裂
内容
恢复小农制度来解救失业或贫穷工人,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的愿望
第三阶段 1847年—19世纪50年代末
概况:复兴到衰落
结果:被捕、分裂
英国宪章运动—三次请愿失败的原因
政府政策调整→使工人具有通过合法斗争获取政治权利的可能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工人生活有明显改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降低
1848年欧洲革命被镇压→动摇斗争的信心
没有成熟的社会条件实现政治、经济变革
工人阶级欠成熟(缺乏组织性,没有统一的政党,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影响
总体评价
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为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经验
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美、澳、西等国民主运动贡献了力量
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产生积极影响
对英国的影响
运动提出的政治纲领多次重现在后来高涨的工人运动之中
英国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各地争取选举改革的运动进一步高涨。
1867年改革法案通过,调整了选区,降低选民的财产价格
20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完善选举制度,完善代议制度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
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使矛盾充分暴露,社会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欧文“新和谐公社”
进步性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启发工人觉悟、设计理想社会
局限性
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本质,未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科学基础
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
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
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创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萌生
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发展
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
主要内容
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及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提出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科学性
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民性
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实践性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开放性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上大多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重要的思想武器
政党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发展,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
产生背景
政治上
资本上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
经济上
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组织上
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上
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派别影响着工人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及对革命骨干的培养
第一国际的成立
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教堂成立
第一国际的斗争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声援各国工人罢工斗争
支持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推动工人参加民主运动
反对战争,保卫和平
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反对蒲鲁东主义
关于“国际”的性质和组织原则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道路问题
关于所有制问题
关于民族解放运动
反对工联主义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关于工人阶级的解放道路问题
关于参加资产阶级议会改革的问题
关于爱尔兰问题
反对巴枯宁主义
在19世纪60年代末最终形成,代表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
第一国际的解散
1876年7月,国际在美国费城召开了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国际工人协会解散
意义
国际从1864年建立到1876年自行解散历时12年,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建立了伟大的功绩
它在同工联主义﹑藩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使工人群众懂得了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相结合,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为各国无产阶级制定的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奠定了党的纲领和策略的基础
第一国际发扬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为国际无产阶级的互相支援和相互团结作出了榜样,从而打下了各国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牢固基础
培养出许多工人运动的领导骨干,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
第一国际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少数服从多数
自下而上的选举制
大权集中,小权分散
集体领导,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言论自由,不许诽谤
不设荣誉职位
国际主义原则
巴黎公社
背景
第二帝国的危机及其崩溃
危机表现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866-1867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
解决的措施
对外战争转移人民视线(普法战争)
结果
拿破仑三世战败被俘。1870年9月4日资产阶级共和派建立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对外:卖国求荣——民族矛盾
对内:武力镇压——阶级矛盾
导火线
“大炮事件”(3月18日)革命在巴黎爆发
建立
1871年3月28日,人民选举建立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措施
政权建设
除旧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
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宣布政教分离
布新
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经济政策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监督铁路运输和军火生产;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革新教育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开办职业学校
判定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的依据
建立方式
通过工人阶级武装革命,掌握政权,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领导成员
公社委员由人民普选产生,且主要由普通工人组成
政策措施
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体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工人利益
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社会条件的不成熟,是造成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公社犯了一系列战略上的错误
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巴黎无产阶级陷入了孤军作战的不利形势
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
主观上内部党派的分裂,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
历史意义
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阶段,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巴黎公社革命不仅是对法国资产阶级的沉重打击,而且也是对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统治的沉重打击
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巴黎公社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巴黎公社不怕牺牲、威武不屈的精神,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