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知识大纲
以下梳理了广东专升本周三多的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的发展进程,内容包括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
编辑于2021-08-04 17:22:43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1. 外国
1.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
1.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独的操作,提高熟练度,增进技能
减少劳动者工作转换,节约中间转换时间
是劳动者集中注意力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
2. 经济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的,其行为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个人的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自私)
1.2. 马萨诸塞车祸: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1.2.1.
1.3. 欧文开创了在企业管理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人事管理之父
1.4. 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2. 中国
2.1. 《孙子兵法》《关于决策》《周礼》《关于组织结构设计》孙膑运用筹学和对策论思想帮田忌赢了赛马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工作定额
标准化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差别计件工资制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1916)
管理职能的划分
企业的六项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原则
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马克斯。韦伯:行政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之父
等级,权威,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个人崇拜式权威(尊严,英雄主义,典范)
传统式权威(先例,惯例)
理性合法式权威(法律,理想的组织形式)
四项原则
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效率,必须按分工,分层原则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力
官员不能滥用职权,组织成员来往必须公私分明
组织成员凭借自己的专长技能获得工作机会和报酬
行政组织体系(理想组织形式)的特点
存在明确的分工
按等级制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通过正式考核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要求来任用
职位普遍实行任命制(个别公选)
具有专职的而不是兼职的行政管理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是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
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美国)巴纳德的贡献
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最为重要。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a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b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C明确组织的目标。
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愿望、良好的沟通
总结(优缺点):
优点:古典管理理论比较注重组织机构、正式的权力关系、规章程序和经济利益等“物”的因素,都主张一种理性、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缺点:忽视人的因素,忽视人的多方面需要,不注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些缺点由接下来的行为管理理论所克服。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梅奥(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领导了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后期)
四个阶段:工作场所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接线工作实验
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不同于科学管理理论把工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不同于科学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
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不同于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发展)与重点
定义:指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以及社会科学的社 会调查法来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的理论。
侧重点:A.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研究。-代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B.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代表:麦格雷戈的XY理论(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理论)
C.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D.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
定义: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内容:①运筹学(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②系统分析(兰德公司提出);③决策科学化.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
定义: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利。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内容:a组织是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b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c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权变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 代在英国形成)
理论核心: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约的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着重考察有关环境(自变量、解释变量)同各种管理方式(因变量、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方式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定义: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使企业持续不断改善。戴明和朱兰被称为“质量管理之父"
内容: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把工作流程视为产品或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点, 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本身)。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授权于全体员工而不仅仅是管理者)。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彼得.圣吉
四个标准: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④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二)精益思想
(三)业务流程再造(哈默和钱皮,《公司再造》)
(四)核心能力理论
定义:由20世纪80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
核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指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核心能力,指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5个条件: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 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②不是物理性资产。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古典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