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启蒙文学导图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六编新启蒙文学的内容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美学特征、发展过程,图中内容丰富全面且简单明了,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8-04 18:56:12新启蒙文学
小说
创作路向
现实主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文学”等。
较多地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如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小说等。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代表作: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竹林的《生活的路》等。
“反思文学“代表作: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活动变人形》、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冯骥才《啊!》《铺花的歧路》、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创作特点
从社会现象,社会事件这一层面对“文化大革命”及这之前的历史进行控诉
相承并超越了五四的启蒙精神
用道德担当替代了历史担当,赋予无意义的苦难以意义
在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中,对下层民众给予了赞颂与美化
改革小说
代表作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苏叔阳的《故土》、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何士光的《乡场上》等。
作品特点
紧紧跟踪社会现实,以新的社会矛盾作为自己作品的构成主体。
将政治经济的进步与个体生命的解放画了等号,将对政治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对个体生命的个体叙事画了等号。
再次将人作为社会力量的符码。
作品充满理想化、浪漫化色彩。
寻根文学
创作流向
侧重于批判传统文化中落后思昧的一面,代表作是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
对传统文化持认可与弘扬的态度,代表作是阿城的《棋王》等。
对民间文化中生命活力的寻求,代表作是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等。
写本民族人的生存、存在形态,代表作是李锐的系列小说《厚土》等。
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历史进步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代表作有王安忆的《小鲍庄》,郑义的《老井》,贾平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等。
现代派小说
指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大的小说作品。
第一个创作阶段
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创作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
代表作品:王蒙《春之声》《蝴蝶》《布礼》《风筝飘带》《夜的眼》《海的梦》《杂色》,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
主要特点:在心理流动的拼贴式结构、象征、黑色幽默等小说形式方面,接受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经验。
第二个创作阶段
被称之为真正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小说
创作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代表作品: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
主要特点:从小说所体现的生命躁动、荒诞、虚无、绝望、孤独等非理性内容,非现实非逻辑的心理流动结构、象征、意象组合、调侃、怪诞等小说形式,均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
先锋小说
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小说文体方面,特别是在小说的文体观念、叙述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对传统小说进行根本的颠覆性写作的小说。
代表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褐色逃亡》,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
新历史小说
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创作形态
第一种:站在个体生命立场上,重新解读过去的历史,并对将历史运行看得高于个体生命的历史真实提出质疑。代表作品:乔良的《灵旗》、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李锐的《银城故事》李洱的《花腔》等。
第二种: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历史主义历史观念的影响,认为历史是“文本的历史”“历史的文本”,从而提出新的历史真实观。代表作品:格非的《青黄》、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等。
第三种: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重新找寻女性的“不在”的历史,代表作有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徐小斌的《羽蛇》等。
诗歌
“朦胧诗”
时间:1976-1986年
代表诗人诗作:北岛的《回答》《一切》舒婷的《神女峰》《致橡树》《这也是一切》、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的《纪念碑》、杨炼的《大雁塔》等。
主要特征:新的个人、人性意识的觉醒,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先行者的孤独、绝望,价值虚无的精神迷茫等
归来诗人
指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开始诗歌创作,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发表作品,及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重返诗坛的诗人。
分类
一类是“七月族”,代表性的诗人有绿原、牛汉、曾卓鲁藜、冀汸等
第二类是“九叶族”,代表性的诗人有辛笛、郑敏、杜运、陈敬容等
第三类是“五七族”,代表性诗人包括在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艾青、穆旦、唐祈、唐祁等中老年诗人,也有在50年代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如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林希、赵恺、孔孚、昌耀、黄永玉等。
第三代诗歌
时间: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第一支,在价值导向上,强调“反崇高”反文化”“平民化”“诗到语言为止”。其代表性群体有两个,一个是韩东、于坚等人的“他们”,其刊物是《他们》。以海子的《以梦为马》《麦地》及骆一禾、西川等人的诗为代表,强调对理想、爱、生命价值的追求,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性。
另一个是周伦佑、李亚伟等人的“非非”,其刊物是《非非》。代表性诗人诗作: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明月降临》、于坚的《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0档案》等。
延续工农兵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骆耕野的《不满》、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等。
女性写作的代表诗人诗作是翟永明的《女人》、伊蕾的《一个独身女人的卧室》等
新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诗作是昌耀的《慈航》、杨牧的《边魂》、周涛的《野马群》等。
散文
新启蒙散文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自“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主要成就体现于以悲悼散文为主体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创作,如巴金、杨绛、孙等人的散文。张洁、王英琦、唐敏、叶梦的女性散文以及贾平凹的散文。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热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成为报告文学的主要形式,且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透视社会问题为主。记写人物为主的报告文学,则转入以记写历史人物为主,具有极强的思想探索锋芒。
悲悼体散文
代表作家作品:巴金《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以及孙型的《亡人逸事》《女相士》、陈白尘的《云断梦忆》、黎澍的《忆田家英》、韦君宜的《当代人的悲剧——悼杨述》、冰心的《关于男人》的自传体散文,黄裳《金陵五记》等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1977年,徐迟、刘白羽、黄宗英等以报告文学的方式为新时期放声歌唱。其中,徐迟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但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主旋律特征明显而题材不够广泛。
到1985年左右,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热潮应运而生。
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中与普通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作品,代表作品有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等。
第二类,揭示当下改革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出现的问题,突出带有政治学研究的倾向,代表作品有丛维熙的《走向混池》麦天枢的《土地和土皇帝》等。
第三类写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作品,突出带有未来学研究的特征,代表作有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胡平,张胜友的《东方大爆炸》等。大篇幅大容量全景式。
第四类,对弱群体、底层民众的关注,代表作品有麦天枢的《西部在移民》、卢跃刚的《在底层》《乡村八记》、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恐惧无爱》以及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中国乡村教师》等。
戏剧文学
三个作品板块
第一个板块出现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其创作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范式,内容则主要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歌颂,代表作是苏叔阳的《丹心谱》、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等;还有对“文化大革命”及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揭示,代表作是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
第二个板块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点是继承并发扬老舍“京味儿”的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品有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何平的《天下第一楼》。
第三个板块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的“探素剧”作品,如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等,以及融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与新颖的探索剧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的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杨健等人的《桑树坪纪事》
探索剧
是体现了新启蒙文学中话剧发展发生了质的嬗变的剧作。
代表作家作品: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野人》、马中骏等人的《屋外有热流》、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陶骏等人的《魔方》、王培公的《WM(我们)》、沙叶新的《孔子、耶穌、披头士列依》、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杨健等人的《桑树坪纪事》等。
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6-1984年
主要特征:联系了工农兵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无私文学的内在邪冲突,更多的汲取西方批判现实主义资源的“现实主义”是这一阶段主要的文学创作范式
文学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朦胧诗”“新启蒙散文”
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王蒙《蝴蝶》韩少功《西望茅草地》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舒婷《致橡树》巴金《随想录》戴厚英《人啊人》等等
第二阶段:1985-1989年
主要特征:更多的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急于超越以往的历史阶段,创造一种新的时代相适应的文学范式
文学流派:“现代派小说”“寻根文学”“先锋小说”“女性小说”“新历史小说”“后朦胧诗”等等
代表作品:残雪《山上的小屋》韩少功《爸爸爸》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乔良《灵旗》海子《以梦为马》钱钢《唐山大地震》等等
美学特征
站在“人”的立场上,将“人”视为文学的写作中心,强调文学的精神的提升作用
指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