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简单的逻辑学 - D.Q.麦克伦尼
逻辑学的入门读物,防火防盗防忽悠✔书中详细阐述了逻辑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逻辑分析来增强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决策水平。
编辑于2024-05-26 22:21:39简单的逻辑学 - D.Q.麦克伦尼
简单的逻辑学
版权信息
推荐序
学点逻辑
前言
第1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01 全神贯注
02 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要确认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实地去考察。
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直接确认事实: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03 观念与其对象
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04 留意观念的本源
05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06 将观念付诸语言
07 有效沟通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
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08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09 避免闪避式语言
语言中,委婉表达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使委婉的语言成为信息缺漏的根源
10 真相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第2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01 基本原理
同一律
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
表述: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排中律的基本思想是:不存在中间状态。我们所说的“变化中”不是从无到有的通道,而只是目前已存在的事物的内部变化。
充足理由律
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一个事物之所以被称为另一个事物,是因为:(1)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存在;(2)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以这种或那种特定的方式存在,即存在方式的由来。
矛盾律
表述: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02 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03 万物终有其根源
04 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05 区分原因
它的动力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因是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是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06 定义术语
07 直言命题
08 普遍命题
普遍命题有两种形式: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意味着“所有的”、“每个”(所有的鲸鱼都是哺乳动物),它肯定了某个类别的所有事物的某种共性。全称否定命题是指“没有”的陈述(没有鱼有脚),它强调某个类别缺乏某种特性。特称命题,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不对其类别的所有个体发生作用。通常它会被定语“一些”所限定(一些哺乳动物是树栖的、一些土豆是不新鲜的)。但是类似“大部分成年人开车”和“大多数底层人投票给皮特森”同样是特称命题。只要命题中不是包括类别中的所有成员,它就是特称的。无论部分是大是小,部分只能是部分。
第3章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01 建立一个论证
最简单的论证由两个命题组成,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或者称为一个支持性命题和一个被证明的命题。通常,论证的上下文就能告诉我们哪个是前提,哪个是结论,但是这里我们常常给命题附上“逻辑指示词”,以便分清前提和结论。对于前提来说,常见的逻辑指示词包括“因为”、“既然”、“由于”,而对结论来说,常见的逻辑指示词包括“因此”、“所以”、“从而”。还有许多更详细的表述方法,表示前提的如“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示结论的如“我们有必要这样做”,等等
02 从全称到特称
03 从特称到全称
从全称到特称的论证过程确保了结论的必然性,从特称到全称则不然
04 断言
一个命题,是某种可真可假的论断的语言表达。从语法上看,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主项,是我们所要言说的对象,而谓项,则是我们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莱瑞尔是经理助理”,在这个命题中,经理助理是莱瑞尔的谓项。
05 否定命题
06 比较
07 比较和论证
08 正确论证
联言论证
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B
选言论证
选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vB
隐含的意思就是两者中必选其一
09 条件论证
条件论证的可靠与否取决于你对论证中前提与结论的了解程度及它们的联系方式。如果论证的因果关系十分脆弱,就此下结论就是草率的
“如果公牛队获胜,他们将进入季后赛。”首先我们假设这是对真实情况的表述。根据目前的成绩,如果公牛队获胜,他们将进入季后赛。然而,前提(赢得比赛)和结论(进入季后赛)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必然的。比如说,公牛队赢了比赛,但是由于球员罢工,季后赛取消。实际上,罢工看起来可能性不大,所以考虑到所有因素,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还是很牢固的。如果公牛队取得胜利,得出他们将进入季后赛的结论是可靠的。
10 三段论
11 前提的真实性
如果我们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一个有效的论证(结构合理)也只能给我们带来错误的结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2 前提的相关性
13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14 论证结构
中项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的,这样才能在大项和小项之间起到联结作用,才能演绎出必然的而不是可能的结论。一个不支持中项周延性的论证结构必然是无效的。这种错误在逻辑学上有特定的名称,叫做中项不周延。
15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在结论中,量必须以更绝对的方式反映出来。这就是说,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关于主项的还是谓项的,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换句话说,如果结论中某项是全称的,那么前提中某项必然要是全称的
每个化学家都是科学家。 每个化学家都努力工作。 所以,每个努力工作的人都是科学家。
注意结论是关于“每个努力工作的人”的。此项无疑是全称的。但是,如果我们来看小前提中的同项,会发现它是一个肯定命题的谓项,这种情况通常是特称的,或者说是不周延的。将前提中的特称项在结论中变为全称项,如此例中所做的那样,是不合逻辑的。
一些青少年学习西班牙文。 一些国际象棋冠军是青少年。 所以,一些国际象棋冠军学习西班牙文。
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是这样,是什么在影响两个特称前提得出必然结论?注意,在这个论证中,中项是“青少年”。在大前提中,它是特称的——“一些青少年”。在小前提中作为谓项时,它同样是特称的。因此我们的中项没有一次是周延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它没有足够的能力联结大项和小项
16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17 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论证则恰恰相反。这是区分两者的有效方法,但有其局限性。更准确地区分两者的方法是: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
在演绎论证中,我们只用一个正确的命题作为起点(大前提)。通常,它是一个全称命题,包括的是许多事物(例如“每棵树都有根系”)。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归纳论证的前提则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这些证据是得出一个关于它们共性的可信结论的基础。但是,是什么促使研究者为某个特别的现象努力搜集证据?是假设。假设是关于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科学推测。假设的灵感可能来源于某次偶然观察,它触动了你曾经的灵感,也可能是长期研究测算的结果。
18 评定论证
19 构造一个论证
可能一个特称命题完全正确,但是由于表达方式导致不能被听众轻易地接受。所以清晰的、合适的语言非常重要
一个论证中,即使几个前提的相关度都很强,都能有效支持结论,最好还是不要同时全部使用。限制前提的数量使你的论证重点突出,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某些前提可能会对某些特殊的听众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在面对这些观众时,这些前提就该是你要使用的。
第4章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01 怀疑论
02 逃避性不可知论
03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04 眼界狭窄
05 情感和论证
06 推理的原因
07 论证不是争吵
08 真诚的局限性
09 常识
第5章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01 否定前件
02 肯定后件
03 中项不周延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就会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
几个纳粹党人是恺撒俱乐部的成员。 汉斯是恺撒俱乐部的成员。 所以,汉斯是纳粹党人。
04 偷换概念
05 窃取论题
造成这种谬误的原因是缺乏真实前提为结论提供充足的支持。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因为雪莉在撒谎,所以,雪莉是个撒谎者。
乍看过去,这似乎是个正确的论证,结论分明,第一个命题是第二个的前提。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第一个命题的内容,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对结论的重复,只是换了个说法。两个命题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没有内容上的差别。所以,这是个窃取论题谬误,前提没有为结论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明
窃取论题谬误的另一种叫法是循环论证,有时也称为恶性循环。这一谬误的要点如下:首先,命题A被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前提A现在变为结论,而最初的结论B则变为前提。我们来看下面的论证(我将为论述做上标记以便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反转的过程):
A)因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B)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 然后,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B)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A)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06 虚假假设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
07 稻草人谬误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08 误用传统
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
09 以暴易暴
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
10 民主谬误
11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作出论证的人
12 压制理性
13 滥用专家意见
14 质的量化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许我们可以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
15 以出身论英雄
16 止于分析
爱德华喜欢拆卸汽车。他可以把任何款式的汽车拆开,但是不能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上路行驶。通过这点,我们可以自信地得出结论:实际上爱德华对汽车的了解并没有那么多。他可以分析,但不能组合。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17 简化主义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
18 分类错误
19 混淆视听
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20 以笑饰非
21 以泪掩过
22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对论证,并不能因此证明其为真。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
23 两难陷阱
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
24 以先后论因果
在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先于结果发生,所以大家会有“发生在结果之前的就是原因”的错觉
是鸟儿的歌唱导致每天的日出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这并不足以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
25 情感误导
26 功利误导
27 避免结论
28 简化推理
有些听众将其接受能力局限在自己想听的东西之上,另一些人只喜欢简单的答案,这往往是愤世嫉俗者的特点。不要告诉听众他们想听到的,要告诉他们真实的
后记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