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德直觉、社会心理人格人生阶段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这是一篇关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实际应用,特点,后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
这是一篇关于阅读的核心是理解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阅读方法,阅读活动,阅读取向,阅读能力,阅读与理解。
这是一篇关于牛顿的眼球光学实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戳眼球实验对科学有何推动作用,什么促使牛顿冒风险去戳眼球,什么契机导致戳眼球实验想法的产生和推动。
这是一篇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性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道德直觉
我们内心的“道德直觉”在最初感知到一个道德事件的当下就立即自动作出判断
直觉:大脑在感知层面作出的判断
嗅觉判断
视觉判断
听觉判断
道德直觉的特征
先于理性思考快速作出
决定了道德推理的立场
道德之愣:道德直觉已经做出了判断,但是道德认知尚未找到辩护的理由
人对无伤害恶心情境的反应
认知负担与道德判断效能无关
身体状态与道德直觉的相关
健康时趋好
不健康时趋坏
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
人类存在着一些基本的“道德口味”
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道德偏好”
道德直觉为所属群体提供竞争优势
不同环境强化了不同 的道德直觉
六种基本的“道德口味”
关爱/伤害
幼者
权威/忤逆
长者
自由/压迫
强者
公平/欺诈
合作
忠诚/背叛
群体
纯洁/肮脏
健康
道德直觉理论的德育启示
区分道德多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
什么是道德意义上的中国人?
基于道德直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生周期理论
人格发展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的
每个人的一生的人格发展被划分为彼此衔接的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有解决的“危机”和要获得的“德性”
社会心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一
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希望
我相信我的需要能够被满足
阶段二
自主vs羞怯
意志
我能够自如地控制我自己
阶段三
主动vs内疚
目的
我可以自由地去做我想做的事
阶段四
勤奋vs自卑
胜任
我有信心完成指派给我的任务
阶段五
自我同一vs自我混乱
忠诚/自我认同
我会认同我自己/忠于我的群体
阶段六
亲密vs孤独
爱
我可以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阶段七
繁殖vs停滞
关怀
我愿意延续和照料与我有关的美好
阶段八
完满vs绝望
智慧
我可以从容无憾地面对死亡
人生周期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
指出了人不同阶段的核心网问题
提出“同一性危机”等重要概念
发展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研究
缺陷
思辨大于科学性
描述性大于解释性
人生观有一定争议
埃里克森人生周期论的德育启示
德育工作应该遵循学生社会心理人格的发展规律
不同人生阶段应重点解决不同的社会的心理任务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学习动机之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越高,也就是个体认为自己做好某方面工作的可能性越大,越会努力积极地做这件事。 影响的因素有: 个体先前的成败经验 他人的成功和失败/替代经验 他人所传递的信息 生理和情绪状态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习俗水平
以人际和谐或“好人”为定向
以法律规章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后习俗水平
以立法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
特点
逐阶发展、无法跳跃、极少倒退
并非所有人能够到达阶段六
难以理解比自己高出两阶的思维
高阶级向下兼容低阶并构成鄙视链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实际应用
道德说服:对方在哪个阶段就用哪个阶段的理由说服他
道德教育:站在对方的相同的立场上,但提出比对方高一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