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讲述了教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了教育的起源、目的、方式、内容以及教育机构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进行,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且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并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古代社会,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多样化,但往往与阶级和宗教紧密相连。
编辑于2024-05-30 10:16:33这是一个关于第六章课程理论的思维导图,在课程功能方面,要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结构方面,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繁、难、偏、旧”和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和兴趣,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教师和学生的多个方面。教师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角色和责任,如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等。在学生的部分,提到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地位、类型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部分强调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如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等,并给出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如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等。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讲述了教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了教育的起源、目的、方式、内容以及教育机构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进行,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且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并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古代社会,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多样化,但往往与阶级和宗教紧密相连。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第六章课程理论的思维导图,在课程功能方面,要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结构方面,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 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繁、难、偏、旧”和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和兴趣,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教师和学生的多个方面。教师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角色和责任,如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等。在学生的部分,提到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地位、类型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部分强调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如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等,并给出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如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等。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讲述了教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了教育的起源、目的、方式、内容以及教育机构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进行,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且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并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古代社会,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多样化,但往往与阶级和宗教紧密相连。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 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 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教育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 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
广义:指所有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 狭义:指学校中的老师,那些拥有教师职业身份的人,专职教育者
特点:社会性 专业性
学习者
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是以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状态生活着的
广义:指的是一切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是指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
特点:发展性 可塑性 能动性
教育中介(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
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习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教育环境
如场所、时间等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起源
神话起源论
基本观点: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的目的必须体现神的意志。 代表:东方(中国):盘古开天地创世、女娲朴天 西方: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 简单评价: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观,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 点。但它只是一种信仰,无事实根据。
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 学家沛西·能 基本观点:教育产生于动物的本能需要 简单评价: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 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 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根本错误在于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 育行为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区别 生物起源论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本能,但它抹杀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忽略了教育是 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特性,因而是 不科学的
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简单评价:淡化了人的生物性,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研讨 教育的起源,必须从人的心理发展史入手。但否定了教育的意识 性和目的性,也未能区分人的教育行为与动物的养育行为之间的本 质区别
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教育家。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1.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 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简单评价:突出了教育社会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在批判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
需要起源论
主张“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认为:“对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起源,只能从人类社会 生产和生活中去寻求,尤其要从最基本、决定其他一 切社会活动的生产中去寻求。"“人类社会生产和生 活,在其进行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多方面 的,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需要。"
发展的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
⑴教育的平等性、无阶级性 (2)教育存在形式的非独立性 (3)教育内容的简单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简单性,极端原始 (5)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其中进行:没有专门的 教育机构、教师和教材,主要靠年长一代 的言传身教,主要以口头形式表达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夏朝已有“庠”“序”“校”等专门的施教机构,商代和西周时期又出现了“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教育机构 2.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统治阶级把控着教育权 形成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春秋产生私学 3.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与生产劳动没有直接关系 4.教育方法较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5.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中王国以后,又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经》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 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古代教育发展的高峰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效忠于奴隶制国家的 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 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诸发展,教育内 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而罗马时期的教 育基本上沿袭了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的传统和特点
西欧中世纪
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特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时期 文化教育几乎被宗教所垄断 在西欧封建社会早期,教会控制下的学校主要有三种,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当时受重视的的僧侣,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生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背诵 骑士教育,它是宗教教育与尚武教育结合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的特殊教育形式。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
近代教育
背景: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18世纪蒸汽机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取代。这些发展变化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旭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开始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立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国的普及义务教育普遍地发展起来。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近代以来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和提供保证。
现代教育
1 、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一个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 在时间上,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不间断的学习过程; 在空间上,终身教育融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多元的立体的整合”。); 2、教育的全民化;指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信息化:教育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于教育: 基本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技术特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6、教育的全球化:教育资源跨国界流动;教育资源跨国界流动; 7、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要培养有个性、有教育要培养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8、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将社会现代化的理念和要求逐渐现实化的过程。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手段方法、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 9、教育的国际化:以国际的视野和全球认同的方式,构建教育发展和运行的完整体系和管理制度
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教育会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和宗教等
教育学的概念
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
在欧洲始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在我国是学校教育产生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
(1)古代中国
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信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2 学习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学思行相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师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为人师表)
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颜之推主张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榜样示范 作用。在教育思想上,颜之推提倡终身学习,既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又提出直到当代仍有较强指导 意义的晚学的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 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15岁以后 为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 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朱子读书法”有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学记》
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教育与政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备序渐进:“不陵书而施之谓孙“学不躐(lie,超越)等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生关系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安其学而亲其师”、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乐其友而信其道”等。
⑵古代欧洲
1)苏格拉底与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2)柏拉图的《理想国》(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完善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最早阐述了幼儿 教育的作用;首次提出了“思科”课程) 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吾爱吾师、无更爱真理”。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对儿童进行和谐 发展教育) 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 (儿童的智力有广泛的发展可能性,是自然赋予的。 学习分为模仿、接受理论指导及练习三个阶段。 在教学内容上,昆体良主张要学习文法、修辞学,要学习广泛的学科,进行音乐教育,还要学习数学。 教师本人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对儿童施行奖赏和惩罚,并且要做到以身作则。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过程: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
基本特征
对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的逻辑推理上,往往缺乏科学的依据,带有主观臆断性。 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超学、伦理效盖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独立形态阶段
标志
从对象方面看,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城: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看,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 从方法方面看,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结果看,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从组织机构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提出,标志着教育学在 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的问世,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标志)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1.教育的人学基础: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强调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递给普通人。 4.教学方法:倡导直观教学。 5.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6.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课程。 7.教学原则:主动性原则、直观原则、快乐原则和彻底原则 康德[德]《康德论教育》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方法”。 赫尔巴特[德]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教育走向科学化。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把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 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 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主要思想: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基础:心理学、伦理学;中心(旧):教师、教材、课堂;教学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扩充“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 洛克[英]的《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卢梭[法]的《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年龄特征)
多元发展阶段
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 学科逐渐兴起,并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教 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而且逐渐 利用社会学中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中所采用的试验 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得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 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可以从教育事实出发, 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实证的社 会科学转化
特点: (1)教育学应用相关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 (2)把教育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种类。 (3)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加以分离与拓展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和拉伊(德)《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 (4)认为具有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在心里实验室进行的,另一个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德)《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构建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教育学的发展,在经营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和克伯屈(美)《民主主义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连续不断地增长。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7)思维一般经过五个步碳(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苏)杨贤江(中)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5)在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约,另一方面又促进它们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学》--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是教学的中心,发现教学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教学过程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共中)》--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主要流派
制度教育学
洛布罗--《教育制度学》(1966) 瓦斯凯和乌里--《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学研究应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之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三,教育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把学校中“给定的”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 第四,对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显在的制度,也要分析隐性的制度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蒂斯[美国]--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 阿普尔[美国]--《教育与权力》(1982) 吉鲁[美国]--《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1983) 布尔迪尔[法国]--《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 主要观点: 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现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 将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因素结合起来,以达到意识的“解放”; 通过实现学校教育的民主化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任务,教育 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育现 象是充满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上升到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