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代谢
这是一篇关于糖代谢的思维导图,详细描述了生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过程,包括糖的种类、糖的消化与吸收、糖在体内的代谢状况以及糖异生作用等关键内容。讲解了糖的消化与吸收过程,指出淀粉经过水解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在糖异生作用部分,介绍了糖异生的途径和关键酶,并强调了糖异生在维持血糖稳定、补充肝糖原、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的生理意义。整个思维导图为理解生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框架和详细的信息。
编辑于2024-06-03 22:14:47这是一篇关于脂类代谢的思维导图,描述了脂类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相关功能。脂类,主要包括脂肪和类脂,在人体内有广泛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脂肪组织、皮下、大网膜、肠系膜以及肾周围等区域,这些地方被称为脂库。在脂类的生理功能方面,脂肪主要用于储存能量和供应能量,帮助维持体温并保护内脏器官。脂类代谢主要包括脂肪的消化、吸收、动员、氧化分解、合成,以及类脂如磷脂、胆固醇等的代谢过程。其中,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进行,吸收则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完成。
这是一篇关于氨基酸代谢的思维导图,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包括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组织蛋白的降解以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则主要包括合成组织蛋白质、转变为其他含氮化合物以及氧化分解等过程。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包括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等,这些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如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牛磺酸等。
这是一篇关于糖代谢的思维导图,详细描述了生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过程,包括糖的种类、糖的消化与吸收、糖在体内的代谢状况以及糖异生作用等关键内容。讲解了糖的消化与吸收过程,指出淀粉经过水解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在糖异生作用部分,介绍了糖异生的途径和关键酶,并强调了糖异生在维持血糖稳定、补充肝糖原、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的生理意义。整个思维导图为理解生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框架和详细的信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脂类代谢的思维导图,描述了脂类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相关功能。脂类,主要包括脂肪和类脂,在人体内有广泛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脂肪组织、皮下、大网膜、肠系膜以及肾周围等区域,这些地方被称为脂库。在脂类的生理功能方面,脂肪主要用于储存能量和供应能量,帮助维持体温并保护内脏器官。脂类代谢主要包括脂肪的消化、吸收、动员、氧化分解、合成,以及类脂如磷脂、胆固醇等的代谢过程。其中,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进行,吸收则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完成。
这是一篇关于氨基酸代谢的思维导图,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包括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组织蛋白的降解以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则主要包括合成组织蛋白质、转变为其他含氮化合物以及氧化分解等过程。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包括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等,这些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如γ-氨基丁酸、组胺、5-羟色胺、牛磺酸等。
这是一篇关于糖代谢的思维导图,详细描述了生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过程,包括糖的种类、糖的消化与吸收、糖在体内的代谢状况以及糖异生作用等关键内容。讲解了糖的消化与吸收过程,指出淀粉经过水解变成麦芽糖,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在糖异生作用部分,介绍了糖异生的途径和关键酶,并强调了糖异生在维持血糖稳定、补充肝糖原、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的生理意义。整个思维导图为理解生物体内糖类的代谢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框架和详细的信息。
糖代谢
概述
生物体内主要糖类及生理功能
糖的消化与吸收
糖在体内的代谢状况
糖的分解代谢
无氧氧化
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细胞质)
(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反应不可逆,消耗1分子ATP;己糖激酶催化,由ATP提供能量和磷酸基
(2)6-磷酸葡萄糖异构转变为6-磷酸果糖 反应可逆 消耗1分子ATP
(3)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成1,6-二磷酸果糖 磷酸果糖激酶 需ATP提供磷酸基和能量 反应不可逆 消耗1分子ATP
(4)1,6-二磷酸果糖裂解生成2分子的磷酸丙糖 醛缩酶 生成2分子涵3碳的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5)3-磷酸甘油醛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脱氧氧化 糖酵解途径唯一的氧化反应,NADH+H
(6)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7)3-磷酸甘油酸变位成2-磷酸甘油酸
(8)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9)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变成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反应不可逆 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DP---ATP
丙酮酸加氢还原成乳酸(在缺氧的条件下)乳酸脱氢酶NADPH2来源于第五步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
糖酵解的特点
反应部位:胞浆 最终产物:乳酸 反应全过程在胞液中进行,没有氧的参与 1次脱氢,2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3个关键酶: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是限速酶)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是红细胞供能的主要方式 机体缺氧时的供应能量的重要方式 供氧充足时少数组织的能量来源(视网膜、睾丸、白细胞等)
有氧氧化(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大量的ATP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反应部位:线粒体 胞质)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概念: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重复循环的过程
第一阶段 :同无氧氧化糖酵解 丙酮酸的生成(细胞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线粒体)
第三阶段:乙酰CoA彻底氧化分解----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过程中,生成1分子ATP
2次脱羧(生成CO2):异柠檬酸氧化脱羧,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
3个限速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三者催化反应不可逆
4次脱氢:3次以NAD+为受氢体,1次以FAD为受氢体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有氧氧化是机体功能的主要方式
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彻底氧化的共同途径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磷酸戊糖途径
反应过程
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形成旁路,通过氧化、基团转移生成 果糖-6-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从而返回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关键酶:葡糖-6-磷酸脱氢酶、主要受NADPH/NADP载体离子比值的调节
生理意义
提供5-磷酸核糖 此途径是葡萄糖在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途径 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提供磷酸核糖参与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正常含量有重要作用 可以保护红细胞膜蛋白的完整性(注:红细胞膜蛋白缺少会发生溶血) 蚕豆病)
参与羟化反应:与激素、药物、毒物等的生物转化作用有关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组织:肝脏、肌肉 细胞:细胞质(胞浆)
糖原是以葡萄糖为单位聚合而成的具有分支的大分子多糖
糖原的合成
糖原合成过程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进入体内的葡萄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作用下,磷酸基团由6位转移至1位,变成1-磷酸葡萄糖 反应可逆
3、1-磷酸葡萄糖生成二磷酸尿苷葡萄糖(UDPG)
4、合成糖原
5、分支链的形成
合成需要引物、需要分支酶、消耗两个ATP
活化的葡萄糖单位: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糖原合成的特点
合成1分子糖原需要消耗2个ATP
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限速酶
糖原合酶只能使直链糖链延长
合成时需要一个小分子糖原作为引物
糖原合成的生理意义
能够有效调节机体的血糖浓度,并合理贮存能量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糖原的分解
糖原的分解过程
1、糖原磷酸解为1-磷酸葡萄糖 磷酸化酶从糖原分子的非还原端开始,逐个水解葡萄糖单位,并磷酸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
2、1-磷酸葡萄糖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
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
糖原分解的特点
脱支酶(葡聚糖转移酶+α-1,6-葡糖苷酶) 不消耗ATP
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不耗能
磷酸化酶是糖原的限速酶(亦是关键酶,从糖原分子的非还原端开始
糖原分解的生理意义
既可在不进食期间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又可持续满足对脑组织等的能量供应
肌糖分解则为肌肉自身收缩提供能量
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的途径
组织:肝脏、肾脏 额、细胞:细胞质或线粒体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处长期饥饿状态肾脏作用加强)
可异生为糖的物质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
四个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辅因子为生物素,使其生成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将其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果糖-2-磷酸酶-1(将其水解为果糖-6-磷酸) 葡糖-6-磷酸酶(将其水解为葡萄糖)
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1、维持空腹和饥饿时血糖的相对恒定
2、有利于乳酸的作用
3、补充肝糖原
4、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3.9~6.1mmol/L 调节血糖的激素:胰岛素、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血糖浓度异常:有高血糖、低血糖、糖尿病等。
TCA的记忆口诀: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易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脱氢成草酰。
乙酰CoA的主要来源:合成胆固醇和脂肪酸 脂肪酸和氨基酸-----乙酰CoA
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