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基础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经济基础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知识点总结,详细介绍了价格指数的多种类型,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批发价格指数等,这些指数通常用于衡量价格总水平。提及了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指标——价格总指数,以及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两种主要方法:一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如奥肯定律、就业弹性系数和菲利普斯曲线等经济学原理。
编辑于2024-06-05 10:47:02经济基础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的含量和度量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度、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称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
价格指数
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指标叫作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很多种类,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这里所说的价格总水平只包括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并不包括证券、期货、债券等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 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MV=PT
如果用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用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用P代表价格总水平,用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P=MV/T
P的值取决于M、V和T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在这三个因素中,M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V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微积分推导:π=m+v-y
π代表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代表GDP的变动率
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呈正方向变动,而与总产出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上升;反之,则会趋于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产出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下降;反之,则会趋于上升。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会促使价格总水平上涨;反之,则会下降
2. 总需求和总供给
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呈反方变动
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P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从短期来说,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供给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供给减少,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如果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的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就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
实际工资则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小于价格上升幅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在价格总水平下降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则实际工资就会上升。可见,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与价格总水平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一般来讲,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而通货紧缩则有利于劳动者和居民。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也叫市场利率,是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发布的利率
实际利率则是扣除了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
i=r-π
用r代表名义利率,用i代表实际利率,用π代表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总水平上升,实际利率就趋于下降
价格总水平下降,则实际利率趋于上升
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既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取决于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取决于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比例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低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币就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下降
当外国价格总水平稳定或上升而本国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本币也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下降。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不利。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
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就业与失业
就业、失业的含义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
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如一周或一天)存在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1. 没有工作,即在调查期间内没有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我雇佣
2. 当前可以工作,即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3. 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的期间采取了具体的寻找工作的步骤,例如,到公共的或私营的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到企业求职或通过刊登求职广告等方式寻找工作。
我国的就业与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我国政府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有两个
城镇调查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
1. 就业失业人员定义不同
调查查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失业人员定义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就业人员指为取得收入,在调查周内工作1小时以上的人员,或由于休假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当前无工作,正在努力寻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后能够马上开始工作的人
登记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人员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之和,失业人员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
2. 统计范围不同
调查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不考虑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而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的城镇常住人口
自然失业率
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弗里德曼把它定义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率,而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把它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由于自然失业率和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自然失业率,现在一般把它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失业的类型
1. 自愿失业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可以自由波动,价格机制将引导劳动力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从而不存在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失业,就只能是“自愿失业
即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拥有的技能和现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劳动力具有的某一特定技能和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技能不一致导致的
2. 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阶段,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上升,对劳动力派生需求量也上升,因而失业率比较低;相反,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或萧条阶段,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萎缩,劳动力派生需求量下降,因而失业率较高。
我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
通常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该理论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其特征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较高
另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其特征是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以简单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处于自给半自给经济状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较低
我国还处于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城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一定规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将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美国的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即奥肯定律或奥肯法则。相对于潜在的GDP,即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个百分点。
(y-y*)ly*=-2(u-u*)
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政策含义就是,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或降低失业的主要途径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Ee=E/Y
用Ee表示就业弹性系数,用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用E表示就业增长速度
就业弹性的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等因素。一般来说,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则就业弹性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单位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多
菲利普斯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名字命名的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也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用来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变化关系
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工资增长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图中Π表示通货膨胀率,U为失业率,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
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所谓替代关系只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宏观经济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宏观经济治理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还必须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的机制
党的20大报告指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明确了国家发展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突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明确了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区域政策等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了国家发展规划对公共预算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