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14:杨家将到底是历史还是传说
杨家将是历史还是传说?在《宋史》里面,关于杨家将的介绍,也就2500字吧,其实民间传说里好多特别有名的人物,都是编的。比如,杨宗保、穆桂英两口子。其实,这是横空插入的一代人,完全不存在。所以,什么穆桂英比武招亲,什么杨门女将,所有这些人物,都是后来民间文学的创造。杨家将正史就那么点事,怎么能变成这么曲折精彩的长篇故事?
编辑于2024-06-05 14:57:58欧阳修落榜,只因押错韵,押韵比文采更重要吗?古人写诗作赋需要押韵,宋朝花了五年时间,官方主持编订了一部叫《集韵》的书,用来参考。按理说,只要会说话,就应该知道每个字怎么念,什么字押这个韵。怎么还需要专门编一部书供人查阅呢?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正式称帝,作为大宋和大辽之间的第三方,李元昊本可以左右逢缘,他一旦称帝,就同时得罪了大宋和大辽。他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也要称帝?
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党争,比如大宋朝著名的“景祐党争”。一派的领袖是这几期节目里我们偶尔都会提到的吕夷简,另一派则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这一年,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派人争的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一定要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欧阳修落榜,只因押错韵,押韵比文采更重要吗?古人写诗作赋需要押韵,宋朝花了五年时间,官方主持编订了一部叫《集韵》的书,用来参考。按理说,只要会说话,就应该知道每个字怎么念,什么字押这个韵。怎么还需要专门编一部书供人查阅呢?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正式称帝,作为大宋和大辽之间的第三方,李元昊本可以左右逢缘,他一旦称帝,就同时得罪了大宋和大辽。他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也要称帝?
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党争,比如大宋朝著名的“景祐党争”。一派的领袖是这几期节目里我们偶尔都会提到的吕夷简,另一派则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这一年,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派人争的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一定要争?
为什么民间的杨家将,会这么添油加醋地编故事?
虚构的杨家将
1||| 情节完全是虚构
金沙滩一战,这场大战根本没发生过
2||| 人物,历史上是真有,但是在传说里关系是错乱的
传说
真实
寇准是杨家的大靠山
其实没什么交集
潘美,叫“潘仁美”,是害死杨七郎和杨业的元凶
杨业的死他也就是个领导责任,肯定不是有意加害
3||| 人物算是有个原型的影子,但和史料相差甚远
传说
真实
杨业的夫人佘老太君,一百岁还能挂帅上阵
宋代正史、野史上,都没有这个记载
杨宗保、穆桂英的故事
是横空插入的一代人,完全不存在
穆桂英比武招亲,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八姐九妹,烧火丫头杨排风
都是后来民间文学的创造
传说和史料对得上的事,只有杨六郎“凝冰筑城墙”
正史中记载的杨家将
在《宋史》里面,关于杨家将的介绍,也就2500字
第一代
杨业,原来是北汉的名将,号称“杨无敌”,后投降了宋朝,是山西北部的雁门关一带的守将,屡立战功。
后来在陈家谷之战中被辽兵俘虏,绝食三天而死
第二代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先是跟着父亲杨业在山西守关,然后调到河北
宋辽之间的博弈
打仗的时候,有他;
订立澶渊之盟的时候,有他;
和平之后镇守边关的人,还有他
第三代
杨文广,杨延昭的儿子
被朝廷重用,在西北和西南都打过仗。
但和他的祖父、父亲相比,没有什么突出的战功。
两种“杨家将”
大宋
玉清昭应宫终于落成
真宗皇帝去亳州祭祀老子
人事的 变化
枢密使(管军事事务的首长)王钦若和陈尧叟被罢官,换上寇准
寇准十个月后又被撵出去
杨六郎杨延昭,这一年去世了,享年57岁
杨六郎
杨延昭原本叫杨延朗,避讳赵玄朗,改名“杨延昭”
是宋辽对峙的前线高阳关的副司令
高阳关是大宋军事上最重要的区域,将星陨落,对当地的震动很大
世界
保加利亚与拜占庭爆发萨洛尼卡战役
教皇承认巴伐利亚的亨利为德国国王
克努特大帝重返丹麦
埃塞尔雷德二世夺回英格兰王位
大宋大中祥符七年,大辽开泰三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两种“杨家将”
《文明之旅》第15期
文明1014: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
楔子:1014
为什么口语文化中的人,会不在意事实?
他们在意的是眼前人,是身边事。他们不会在意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文字里的历史。
一个说书先生,民间艺人,他在意的是什么?是今天这个书场:有没有座儿,能挣多少钱,能讲多少场,今天听的人喜不喜欢,能不能给他扬名,明天来的人是不是更多?
文字文化的人
是非真假的标准不是以我身边的人校准的,是由远方的,我根本不认识的人定的
口语文明中的人,是“生活在附近”,文字文化中的人,是“生活在别处”
口语文化的人
可能从生到死也没怎么离开过我的家乡,和熟人一起生活在“附近”。
整个世界就在此地,所有的成败利钝、吉凶祸福,也都在周边,一举一动,都是做给附近的人看的。
文字文化
就是让人的世界里有了“确定性”这个东西,文字文化的世界里,有越来越多的标准答案。
口语文化
一件事在每个人嘴里过一遍的时候,都要叠加自己的想象,真实和虚构的边界没有那么清晰
口语文化传播,规模非常大,传播力非常强
如各个民族的史诗
《伊利亚特》
1万行
希腊
《奥德赛》
1万行
希腊
《罗摩衍那》
2.4万多节
印度
《摩诃婆罗多》
10万多节
印度
《格萨尔王传》
100多万行
藏族
《江格尔》
十几二十万行
蒙古族
《玛纳斯》
十几二十万行
柯尔克孜族
我们距离需要大段大段背诵的时代也太久了,所以,远古时代人的背诵能力,对我们来说,也是神话。充分理解人的可塑性、人的巨大潜能,可以打消我们这代人的傲慢。
口语怎么传播文化
1||| 他们不是死记硬背的,都是有套路的
这种史诗的创作过程,叫“编织”。通过一通眼花缭乱的穿插、组合、拼装之后,变化就多起来了,编多长都不是事儿,记起来也没有那么难。
中国的传统评书演员,很多都不识字,靠的就是这种用套路编织故事和套话编织修辞的技术
2||| 口语文化时代的人,和我们这些文字文化下长大的人,其实大不一样。他们的很多能力,比如大段背诵的能力,我们是没有的。
钱钟书先生所谓“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不是什么传奇,那代人中的高手真就有这样的能力。
在用上智能手机之前,谁身边没有几个张嘴就能背出几十上百个电话号码的人呢?
只要有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下,人的某一项能力经常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
这么长的诗,记得住,还能够几天几夜地这么一口气唱,真的可能吗?怎么做到的呢?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上口语的近处和文字的远方
《文明之旅》第15期
文明1014: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
两种“杨家将”
凡是人类历史出现过的东西,就永远不会再消失了。它们是祖先倒好放在那里的一杯美酒,它们是跳跃在永恒时光里的一丛火焰,它们是在人类未来命运里必然会再次发芽的一枚种子。
哪种文化好呢?
王阳明讲学的故事
王阳明晚年讲学,很多学生听了课之后,就想用笔记下来
王阳明赶紧拦着,说,我现在给你们讲课,就是希望你们能有所改变,如果你记下来,变成了文字,将来流传出去,不管什么人,都按照这一套去做,这不是误人误己吗?这不是罪过了吗?
王阳明没有拦住,他想守住的活泼的、临场的、有对象感的口语文化,最终还是被记录了下来,变成了有定本的、不再变化的文字文化。这就是著名的《传习录》。
不记录下来吧,这么宝贵的东西就随风而散了;记录下来吧,每一句话都是对在场的的人说的,听在不在场的人的耳朵里,多少都会发生曲解。
两种文化模式
书面文化、文字文化
在这个世界里,确定性非常强,人类可以踩着前人的确定的脚印不断地往上走,不断地发起大规模的合作
每个人都可以和远方的人连接,用远方的标准、规则来校准当下的自己。
口语文化
一切都是那么鲜活,那么热火朝天
每个人都生活在附近。他们一手接过别人的传说,加进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然后再传给别人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应对眼前的挑战,也达成和周边世界的共识。
他们这样创造着自己的英雄,然后把英雄当做镜子,在里面看见自己的样子。
京剧历史小故事
北京的名角谭富英到天津唱这出《四郎探母》,唱“叫小番”就是唱不上去,第一次没唱上去,第二次,还是没唱上去。奇怪的是,票价一直涨,第三场涨到了一张票三块三,结果呢,第三次还是没唱上去
买三块三票的人觉得亏了吗?京剧观众不会这么想
天津人花三块三,来了这个剧场,他要参与的就是这段佳话,不管谭富英唱没唱得上去,他是赞叹,还是失望,他都是这个传奇故事的见证人。这才是他要的
口语文化的好处
最简单的,就是给即兴发挥,也就是人类蓬勃的创造力留出空间。文字文化,白纸黑字印在那里,就动不了了,但口语文化不一样。
评书是一个在场者共享的游戏
评书艺人随时关照自己的客人,讲的时间是长是短?即兴发挥是多是少?那要看现场客人的反应。
评书一旦写成定本,评书现场的那些鲜活的创作,就只能忍痛舍弃。
京剧是剧场里所有人都参与的一场游戏
“叫好”
听交响乐、看芭蕾舞,都不带叫好的,演出再精彩,中途鼓掌都不礼貌
京剧就不一样,观众叫好,不是干扰,那是一场成功演出的一部分。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即兴现场与游戏精神
《文明之旅》第15期
文明1014: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
即兴现场与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