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第2章 城市建设
根据城市规划原理和中国建筑史进行总结,适合大部分学校的中国建筑史考研要求。城市规划还是专门看城市规划的中国规划史!
编辑于2024-06-10 22:11:51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第2章 城市建设
概说
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
城市初生期
时间: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夏商周三代
成因: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级对立开始出现,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
特点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措施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居住地段及空白地段
城市功能不齐全
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规模小,水平低
里坊制确立期
时间:相当于春秋至汉
成因: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商业的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必然要求采用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的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
特点: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代表:曲阜鲁故都
里坊制
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有专人管理,全城实行宵禁,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坊制极盛期
时间:相当于三国至隋唐五代
特点
继承了古代内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明确
首次中轴对称,布局严谨,左祖右社
三国曹魏邺城开创了里坊制城市格局,北魏洛阳城(首先完成了三城相套格局),唐长安则为这类城市的典范
开放式街市期
时间:宋代以后
成因:发达的交通和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住区演变(井田制→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
井田制:商周时代乌托邦式的九宫格农耕模式。
闾里制:秦汉,5 户为邻 5 邻为闾,简单的住宅组团,没有其他功能。
里坊制:隋唐,里坊制跟闾里制的区别在于,规模更大,功能更多,且不同坊间出现了功能分区。
街巷制:宋代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及汴河漕运带来的繁荣,“侵街”现象愈发严重,最终官府 妥协,直至破墙经商,形成街巷。
城市公共工程的发展(城市建设的特点)
选址:重视解决水源问题,重视天然地理优势
城市绿化: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娱乐场所: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城市防火:五代与北宋后,设砖砌望火楼,后朝还有钟楼、鼓楼等
城市排水:汉长安采用陶罐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街道两侧挖明沟;宋东京四条内河;明清北京都有沟渠
防御(城墙)
设置城与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一般京城三道城墙(宫城、内城、外城)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新建城市:没有基础,平地而起
实例:先秦的城市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
实例:隋大兴城
新旧城长期共存
实例:元大都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在旧城基础上扩建: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收益快
实例:明初的南京和北京
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城市的三大特征
风水
周易
礼制
周礼
战国《周礼冬官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词语解释
"国":诸侯国的王城
“一轨":车子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
一夫: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翻译
匠人营造王城,四方形平面,边长九里,每一方三座城门
城中九条纵向道路,九条横向道路,主要道路的宽度是九轨
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会场所各占百步见方
影响
九经九纬:虽没几个真正严格按照九条纵向道路和九条横向道路来规划的,但是采用纵向横向的道路把城市规整地划分成方格网状,这种规划方式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主要的,而且延续几千年
左祖右社:指在进行都城规划的时候,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祖庙,右边是社稷坛。此种做法在历代都城规划中基本上都是实行的
实用
管子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 准绳。-管子-乘马
因地制宜,城市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笔直
其他文化
体国经野-周礼-天官
城乡规划
泛指治理国家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
作者:周公(姬旦)
皆为金城汤池;-汉书,蒯通传
固若金汤,形容坚固的城池。像金属浇筑的铜墙铁壁,汤指的是护城河
城隍
原指护城的壕沟,有水为池(城池),无水为隍。泛指护城河,后经道教演绎为城镇守护神, 并建城隍庙(阴官)。
城市起源说
防御说 认为城市的诞生源自部落的防御需要,建立城墙以抵御其他部落或野兽的入侵。
社会分工说 认为城市的诞生源自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于物品交换的需要而形成临时的集市和聚居点。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为农业从畜牧业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为商业从手工业分离)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周朝-考工记
春秋战国
礼乐崩坏,城市建设崛起,第一个高潮
不受周礼约束,形制不规则
城郭分区,前朝后市,经济政治区分
防御性强,长城
高台建筑盛行
秦咸阳
秦始皇迷信玄学,布局对应 28 星宿。
有南北轴线,跨渭水
打破城郭制度,发展郊县
宫苑发达,建大量离宫。
汉长安的建设
选址:是利用原有秦朝的离宫逐步扩建的,八水绕长安,北临渭水,城市呈不规则布局
道路: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为三股,排水沟分隔,中间为驰道,街道为土路,无路面
结构:黄土夯筑,设有外郭,每边三门
宫城:由于在兴乐宫基础上进行扩建, 打破“前朝后寝”、“择中立宫”的布局,大宫中有小宫和树林池沼,大宫套小宫的形制,布局分散不规则。大量的皇家苑囿,上林宫,建章宫。
市场:前朝后市
居所:近郊为富豪设置了七个陵邑(líng yì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 ),削弱了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政权,平民居住于外郭
礼制建筑:安门外设礼制建筑:社稷、宗庙、明堂辟雍
水利:排水沟通至城门,有砖砌的洞涵,以排泄雨水。城西、城西南建有太液池、昆明池、上林苑。上林苑开挖昆明池蓄水,连接沧池以及黄河,可为城市供水,训练水军,便于漕运又可供农业灌溉
三国时期曹魏邺城
河北邯郸,称为六朝古都
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市、里在南,避免了其相互混杂。中轴对称,单一工程,宫苑一体,功能分区明确。
轴线:“丁”字形主干道中轴对称,自城南面主街直达宫门,沿街设官署,构成全城中轴线
秩序:突出宫殿、官署,其余分别在左、右,体现出明显的秩序
成就:开创了一种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对后世都城乃至整个东亚地区 的都城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东亚都城模板,是中国古代规划史上的里程碑。
后世影响:北魏洛阳城(照着曹魏邺城仿建),南朝健康城,唐长安(也是照着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建),日本平城京。
里坊制
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有专人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收纳于由棋盘格组成的“里”之中
骈列制
骈列制
宫殿首开骈列制,尚书府和宫殿并置
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
骈列制以尚书台作为中央政府的宫内机构而产生
特点:礼仪性的大朝廷殿、政务性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二者在宫内的平行并列。西晋洛阳宫和东晋建康宫的形制原则一致,均采取了骈列制。
北魏洛阳的建设
居所:继承曹魏邺城的里坊制
礼制建筑:位于御道两侧,左祖右社
选址: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地势平坦
道路:道路严整,轴线明确,不规则方格网状
水利:位于洛水北岸,居民用水,漕运主要依靠谷水
宫城:城市轴线明显、宫城位于轴线偏北,“前朝后寝”之制
市场:东西设大小市取代后市之制,并设四通市,形成三市之制
结构:传统三级结构,外城(外郭),内城(京城),宫城三重相套格局,分区明确
成就:衙署移至内城,正式地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宫殿和衙署的位置关系演变:《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对北魏洛阳如此描述“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四百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籍由此,或可将这段时间内的都城布局不同,归结为一种探索。
曹魏洛阳公元220年定都,公元265年(45年后)便被西晋代之。而后的北魏洛阳则是在荒废的西晋都城上发展而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小的朝代更迭,不建议在大的时间轴上强调其特殊性,定义其为特例。建议采用上述《图说》中的提法,将曹魏邺城到北魏洛阳这段时间的发展看作一个阶段。
南朝建康(南京)的建设
结构:三城相套
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
市场:多为分散,对居民较为方便
道路:随地形而布置,中央御街笔直
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丘陵地形
宫城:居于都城北侧,官署沿中央御街向南延伸
居所:平民居住于都城以南的广阔地区,大臣贵戚分布于清溪以东,朝沟以背
成就,开辟了都城中轴对称的先例,主要建筑左右对称的布局和风格,其布局对以后的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唐长安(隋大兴)
隋大兴城
建设模式:依靠旧城,兴建新城(在汉长安城的东南侧)
建设负责人:宇文恺(将作大匠)、高颖(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宇文恺改作“芙蓉园”)
规划特点
大体仿照北魏洛阳城,但比其更为规整和理想化
功能分区明确,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
全城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城内道路宽而直;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和宫城外,划分为109个里坊和东西两市
唐长安城
隋文帝时期建的。
选址:在旧汉长安东南方,沿用隋朝城市布局;宫殿向东北方向移至大明宫,建设模式为旧城基础上建新城
结构:宫城、皇城、外城三重结构,分区明确
宫城:前朝后寝、对称布置,强调中轴线、突出主体建筑,宫城在北端,较少打断道路系统
路网:全城棋盘式布局,道路宽且直,街道两侧明沟排水
市场:设置东、西二市之制
居所:棋盘式布局,封闭里坊制,实行宵禁,宫殿与居民不相参,北部权贵,南部平民,分区明确
水利:城市水系发达,漕运不畅;明沟排水,遇雨泥泞,街景十分单调
市政设施:唐代在城北修大明宫,东南角有曲江池、芙蓉苑等公共风景园林,将其作为不对称元素,且城市多佛寺
成就
规模: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代表:是里坊制高度成熟阶段的典型代表
影响:对当时国内地方政权,以及东南亚邻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东都洛阳
建设负责人:宇文恺、杨素
规划特点
是新建城市(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
原先是陪都,所以规模比长安略小,城内尺度也都相应缩小
宫城不居中而偏于西北隅,以别于首都的规制
皇城的内城墙特别多,地势居高临下,从防御上说,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宋东京的建设,开封
宫城:择中立宫,轴线明确
水利:城市漕运发达,四水贯都。
居所:废除里坊制,宵禁制,实行开放街市,街巷制
三套城墙→路网→水系→艮岳(大内东侧皇家园林)
里坊制开创于春秋,成熟于三国,隋唐达到顶峰,宋代结束
市政设施:城市人口多,建筑密度大,防火问题突出,专设消防队和瞭望台
道路:中间御街笔直,其他道路不够笔直,建筑密度较大,反映了旧城改建特色
成就:突破了传统里坊制格局,采用开放的街市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选址: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游,水陆交通便利,旧时州衙改建为都城。水网密布,道路和空间布局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结构:州城修成都城(京都/国都),外包一圈外(郭/罗)城,州衙改为宫城(皇城包括宫城)。东京分为宫城、都城、外城三城相套的格局
市场:开放式街市,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类别增多,面积增大,公共生活丰富且繁华,通宵达旦。出现了新的商业类型建筑:瓦肆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元大都
市场:开放街巷制,市肆分散
城市中轴线是宫城中轴线,全城中心设鼓楼和钟楼
成就:是中国古代完全按照“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
结构:宫城、皇城、都城三重布局,轴线明确,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
选址:依托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充分发挥建设基地的作用,使新城的布局不受到原有设施限制。元大都具体实施者也黑迭儿为波斯人,建筑世家。
宫城:皇城偏于城南,非“面朝后市”,众多宫殿环水面展开,可能与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观念有关
道路:规划整齐,南北街道贯穿全城,全城道路分为干道和胡同。居住区以胡同划分,东西向为主。
居所:胡同居住模式,两个胡同之间隔60米,刚好可以建造三进四合院。与传统里坊有别。居民区分布的特点是以皇城为中心,权贵宅邸离皇城最近
水利:海子、金水、通会,三重水系方便水源供应与漕运。引水方面,设砖渠从城外西山引入;排水方面,在南北干道,用石头在两侧砌筑明沟
元大都左祖右社皆合古制(匠人营国),唯有东西南城墙开三门城北开两门, 传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背景知识:刘秉忠规划营建了元大都(忽必烈是佛教徒,刘秉忠是和尚)。 刘秉忠的学生郭守敬是元朝大科学家、水利学家,主持了京杭大运河,经通惠河直至终点积水潭(今什刹海或后海)。
明清北京城
蒯祥-故宫
三套城墙+南城扩建→路网→水系→左祖右社+天地日月坛+先农坛→景山。
水利:沿袭元大都
居所:胡同居住模式,与传统里坊有别
市政设施:宫城周围设置大量禁苑——圆明园、颐和园
选址:以元大都为基础改建,轴线不变,整体南移,后经扩建成“凸”字形。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
皇城:皇城居中,不规则矩形布局,处于南北轴线之上,四面开门、四角建角楼、环以护城河
礼制建筑:宫城前“左祖右社”、都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宫城东侧建太庙,西侧建社稷
道路:规整方格网、棋盘式布局,以平行主轴的两条南北道路为主,东西不畅,交叉形成胡同,内城道路沿用元大都旧有布局。
市场: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集中市场与分散市场并存,集中商业区四个,其余按行业分布于各个坊巷之中
轴线:城市更为严整,南北中轴线进一步加强。南北轴线为:永定门,正阳门,太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结构:宫城、皇城、都城(都城包括内城和外城)三重布局。城墙南进1里,北退5里,形成“凸”字形城墙,使得宫城位于都城核心,三重城加建瓮城。
都城指皇帝居住的城(城市),也叫做:国都,京都,是全国最高级政权机构所在地。其下还有州城,府城,县城等,共同构成古代的统治机构
皇城主要包括内部的宫城和宫城外的中央衙署以及其他皇室所属的建筑。明清北京城的天安门以内称为“皇城”
宫城指皇帝以及其他皇室人员居住的地方,就是在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居住的宫殿区的周围筑起一道城墙,围墙和围墙内的宫殿就是宫城。宫城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区,因而居于城的最中心,在内城和皇城之内。明清北京城的紫禁城(故宫)就是当时的宫城。
内城
内城又称“京城”、“大城,城可以指城墙,也可以指城市。内城一般指古代统治者居住的地区,对应到城市上,内城就是指皇城和宫城。或者说除了外城之外,里面的都是内城,例如明清北京城,不但有皇城、宫城、皇城之外还有一圈城市为内城,内城之外南面又有城。
外城
外城也叫做“郭城、罗城”,简单的来说就是内城之外的城市部分。《管子度地篇》“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春秋吴越》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陪都
陪都是在京都之外另建都帝王都城,例如堂肃宗年间又另在别处建东西南北四都为陪都。避暑山庄也变为了陪都。
明清北京城有四重城区,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明南京的建设
背景:朱元璋开国后53年间,政治中心都在南京,直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后南京称为陪都
建设模式:在旧城的基础上扩建
选址:避开旧城,在东侧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
城墙: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严格的责任制制砖)
分区: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
布局:新宫布局以富贵山作中轴线基准点向南展开,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
意义:明清两代的都城布局的范式都形成于此,所建宫城就是按照南京的形制
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这也是形成其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的原因,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地方城市建设
南宋平江府
双系统
城内有两套交通系统,陆路和水路,典型的水乡城市
全城河道组成交通网和排水系统
双护河
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壕
即使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
居所
城北是街市和居住区
意义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街巷制城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