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这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高中政治中认识论部分的重要内容。一图看懂全章节内容,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商用!
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禁止转载,禁止商用!
包含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三、建设法治中国等详细知识点,禁止转载,禁止商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关系)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2)形式/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分)
①〈含义〉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 的认识,包括 感觉、知觉、表象 三种类型
②〈含义〉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 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关系
①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深化 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4)认识的途径
直接途径
间接途径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实践活动形式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② 改造社会的实践
③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特点(区分)
① 直接现实性
〈A〉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B〉实践是客观活动(实践通过人与客观世界实际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变化,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实实在在的 物质、能量、信息 的交换过程)
② 客观物质性
〈A〉实践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B〉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过程:物质相互作用。这个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运动规律制约)
③ 主观能动性
〈A〉实践是由人的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④ 社会历史性
〈A〉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B〉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 内容、形式、规模、水平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世界观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
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②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区分: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无到有”
误区: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
②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区分: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从浅入深,由表及里”
误区: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② 能够把检验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区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比较。“证实”
误区:把科学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 改造世界(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
区分: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误区: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区分 实践的三个特点
●直接现实性
区别:
关键词:
●客观物质性
区别:实践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词:“主体、对象、手段”
●主观能动性
区别:实践是人所特有的
关键词:“计划、方案、规划”
●社会历史性
区别:实践是单个人活动相互联系的成果
关键词:“合作”(社会性)/“历史过程”(历史性)
认识的两种反应形式
感性认识
内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排气管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水平: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内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念、整理大量感性资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水平: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应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深化 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