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一章,艺术的本质是指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其内在的根本属性和核心特质。本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学说: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除了探讨艺术的本质,本章还详细阐述了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这些内容为我们全面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编辑于2024-06-16 16:44:35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
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柏拉图
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黑格尔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说”
刘勰《文心雕龙》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朱熹
“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
主观精神说
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康德
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看到并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中国古代
南北朝
抒情言志
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宋代
严羽“妙悟说”
明代
袁宏道“性灵说”
模仿说/再现说
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来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来“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尼采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悲剧的诞生》
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
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植根于人的深层本能,其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住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其机械唯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显示出机械唯物主义的偏见。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意义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来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看
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如:石器,骨器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
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同样离不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例如
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为例,来说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
19世纪的俄国,经济十分落后,但在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
它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
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在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艺术的特征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例如:达芬奇《蒙娜丽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
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融在主观因素之中。
2.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别林斯基提出: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3.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
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和更广泛的共性。
主体性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1.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比起物质生产劳动来,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道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2.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3.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
例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并不是被动地反映或消极地静观。从心理上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
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
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1.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
2.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审美性和“丑”的关系问题
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发现美的现象,也可以发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例如:《吝啬鬼》,《伪君子》,《威尼斯商人》
3.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然而,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又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