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学概论》三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引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虽然艺术对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但归根结底,艺术生产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
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
引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虽然艺术对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但归根结底,艺术生产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
一 审美认知作用
定义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内涵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例如: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科技之光》
评价
对艺术的认知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在认识自然现象方面,艺术毕竟比不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历史方面,艺术也不可能像社会学,历史学那样完备翔实地占有资料。
二 审美教育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代表人物
孔子
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
柏拉图
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原因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够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特点
“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寓教于乐”
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三 审美娱乐作用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精神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
贺拉斯
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符合众望”。
中国先秦时期艺术理论著作《乐记》
马斯洛“高峰体验”
在这种时刻里,人会感受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完美。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尤其存在于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中,也就是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候并感受到最高快乐的实现。
审美活动中的“高峰体验”实际上是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艺术教育
引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美育与艺术教育
提出“礼乐相济”。
把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认为审美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
席勒
正式提出“美育”。
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
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这一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王国维
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的人。
蔡元培
大力提倡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概念有着两种不同含义和内容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等。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