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基础知识
对公共基础知识中的哲学部分的总结概括,包含概述、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五部分,适用于公考常识、公基、考研政治。
编辑于2024-06-18 10:44:10哲学
概述
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世界是什么)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怎么做)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
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 哲学为具体科学点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本原: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例子:金木水火土气。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评价: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③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本原:原子
评价: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自然界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唯心主义: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决定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人,我,心,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思维不可以认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否定神创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运动、变化、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简单到复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格尔辩证法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发展性
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辩证法
两个观点(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概念: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特点
客观性:固有的
普遍性:时时事事
多样性
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全过程
①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②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
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
整体由部分组成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整体的观点——着眼于有机整体
部分的观点——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处理好局部
联系方法论: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概念: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与变化的关系
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
发展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渐进过程的中断
辩证关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相互交替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②防微杜渐
③坚持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
包含肯定的否定
事物的自我否定
实质是扬弃
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绝对的无条件的
关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内部矛盾
外因:外部矛盾
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普遍性:处处有,时时有(讳疾忌医)
特殊性: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各个方面有差异,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
不同事物有矛盾
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
事物的不同方面
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做)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辩证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怎么看待)
主要方面:支配地位弃主导作用
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辩证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方面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看到主要方面又看到次要方面
重点论: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
必然和偶然
可能和现实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本质和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因素)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劳动者(最活跃)
智能要素
科学技术
教育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产品分配关系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特征: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上层建筑)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
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内容)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发展历史进程
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五种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种分
自然经济:人的依赖性社会
商品经济:物的依赖性社会
产品经济:个人全面发展
技术社会形态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认识论
三大核心
实践
概念
人类特有的、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构成
主体
客体
中介(工具手段方法)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
把头脑中的观念转变成现实存在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在社会中、在不同阶段
认识
概念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真理
概念
正确反映
谬误:错误反映
特征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只有一个)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
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性
真理的条件性
两大规律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来源:实践(唯一)
途径:直接,间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
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达到预期效果
错误的理论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认识发展规律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
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条件的相对的)
两种形态: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与运动的关系
区别: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
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错误主张:①绝对静止——形而上学 ②否定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时空既有限又无限,既绝对又相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起源
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的决定性作用——语言
本质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作用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①起源:自然界客观+人类社会客观
②物质器官:人脑客观
③意识本质:对像是客观存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间接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
①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根本特性——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被创造,不被消灭)
③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
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证明
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