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16:宰相官名这么怪?藏着制约相权的玄机
中国历史上所有担任宰相的人,官名里都没有“宰相”这两个字。宋代用的时间比较长的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暂时拥有跟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相同的商量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从唐朝中期到北宋后期,大概用了300年。为什么宰相的头衔会这么奇怪呢?
编辑于2024-06-19 16:30:11在古代,经常出现冗官问题,官僚体系过于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但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问题?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连皇帝生日都能成外交工具,大宋如何用历法影响西夏?宋夏战争持续了几年之后,终于停战和谈。1045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宋朝正式把自己的历法颁布给了西夏。这个看似仪式性、象征性的事情,实际上却影响了宋夏之间的关系。
《岳阳楼记》的冷知识:滕子京留在历史上的背影是“疑似贪污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不被环境、载体所限制的,一篇千古雄文怎么会被这两个小瑕疵掩去了光芒?它早就拔地而起,直冲九霄,和天地精神独往来,虽万古而不磨灭了。只要是听得懂中文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有何属,听到这几句,必然是心头一暖,精神一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古代,经常出现冗官问题,官僚体系过于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但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问题?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连皇帝生日都能成外交工具,大宋如何用历法影响西夏?宋夏战争持续了几年之后,终于停战和谈。1045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宋朝正式把自己的历法颁布给了西夏。这个看似仪式性、象征性的事情,实际上却影响了宋夏之间的关系。
《岳阳楼记》的冷知识:滕子京留在历史上的背影是“疑似贪污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不被环境、载体所限制的,一篇千古雄文怎么会被这两个小瑕疵掩去了光芒?它早就拔地而起,直冲九霄,和天地精神独往来,虽万古而不磨灭了。只要是听得懂中文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有何属,听到这几句,必然是心头一暖,精神一震。
用不够资格的人暂时替代够资格的人
资格分两种
一种是熬年头带来的,所谓“论资排辈
一种是攒功劳带来的,“论功行赏”嘛
但只要他是靠自己的资格获得了某种权力,资格和权力就合一了。
如果臣子全都是资格和权力合一的人,皇帝想干的事儿就推不动
资格够的人,能力未必够
只好提拔一些资格不够,但是愿意干活的人,实际掌握权力。
资格够的人,不是一条心
唐玄宗的宰相宋璟,就是不愿意皇帝开疆拓土,所以他当宰相,就压抑军功
皇帝要想开疆拓土,唯一的办法,就是破格提拔一堆有军功的人。
资格够的人,是不是好用,不知道
那就大批量地用不够资格的人,不行没关系,再换下来嘛。武则天用人,就是这个风格。
中国古代官制演化的几个内在机理
君臣一局棋
演化过程
平章事”的来历
唐太宗时期,有个宰相李靖,他怕功高震主,就假托生病,不当宰相。
唐太宗说,宰相不当可以,你要是将来病稍微好一点了,就到门下省、中书省去商量处理国家大事,这就叫“平章政事”
同的来历
唐高宗年间,皇帝想让一些官员参加宰相会议,处理国家大事,但这些人级别不够,怎么办?
那就加个头衔,慢慢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制度明确规定,加了这个头衔的人,也是宰相,跟中书令、侍中那些正牌宰相,在权力上没有差别。
正牌宰相头衔呢
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唐朝中央当然要集中一切资源来平乱,当时朝廷是既缺钱,也缺兵,只有官位富余。
尊贵的宰相官衔,也拿出来做赏赐给特大军功
如朝廷就在同一天晋升郭子仪做中书令,李光弼做侍中
“中书令”、“侍中”这两个正牌宰相官衔,慢慢地变得有名无实,最后成了荣誉头衔。
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唯一的真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中国所有朝代的宰相称号中,用得比较长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
就是你还不是,但是就算你是吧
开头就是一个打压
中书门下
这是唐代政府里的两个部门,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部门的首脑,在唐代都是宰相
平章事
平”,就是辨别,“章”,就是彰显,“事”,就是国家大事,“平章事”,就是一起商量处理国家大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指你这个人啊,皇帝指定你“暂时拥有跟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相同的商量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我们经常讲“宰相”如何如何。其实,中国历史上所有担任宰相的人,他们的官名里都没有“宰相”这两个字。
宰相的怪称号
大宋
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席卷全国
折腾了八九年的祭祀活动走到了尽头
宰相王旦
不间断地做了12年宰相,在北宋历史上是独一份
开始对天书降神东封西祀,保留意见
官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是北宋前期,宰相的正式官名
世界
丹麦克努特大帝夺取了整个英格兰王国
意大利北部诸侯围攻了撒丁岛的穆斯林
拜占庭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地区
藤原道长摄政,日本摄关政治走向全盛
大宋大中祥符九年,大辽开泰五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宰相的怪称号
《文明之旅》第17期
文明1016:宰相官名这么怪?藏着制约相权的玄机
楔子:1016年
朱熹
我们太祖只是把太过分的制度去掉,剩下的法令条目能留还是留。只要是个做事的人,能抓大放小,这才是英雄手段。
你看后来那个王安石,大逻辑搞不懂,天天计较细节,结果变法就搞得一塌糊涂嘛。
一个真想做事的人,就是这样:尊重正式制度,同时也尊重现实条件,不瞎动乱改,在现实基础上,根据需要,创生出一条条的权宜之计,蜿蜒曲折地、坚定地向前推动自己的目标,最终,虽然看起来有点乱哄哄的,有点不知所云,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官名一样,但其实,他已经走出来了一条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
“做事的人”
原则上不让步
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里面提到,中国古代收税,叫做“原则上不让步,实施上不坚持”。
就是说,有一整套正式制度和数字指标,不能变的,一变就不好交代。但是实际上呢?根据具体情况再具体执行。实施上是不能坚持的。最后各方面过得去就行了。
巨大的政治共同体
没有一套漂亮的正式制度,不行
但是如果只有一套漂亮的正式制度,也是没有办法运转的。
在正式制度的末端,必须要有各种变通的、临时的、模糊的非正式制度,整个国家的治理,才会有弹性。
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设计得方正有秩序感
但那么复杂的行政事务,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严丝合缝、呢
正式制度下面,一定是暗流涌动,实事求是地搞出了大量的非正式制度。
什么样的宰相制度,既不威胁皇权,又能有很高的行政能力?
他们是要在各种可能性中艰难地寻找一种平衡:让整个制度设计,既能保证秩序安全,又能兼有行政效率。
让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存,正式和非正式之间,有模糊地带,有弹性空间,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就像我们今天的公司里面,有一个新的业务,很重要,怎么办?各个部门抽调得力干将,组成一个临时机构,先干着。干出名堂,再决定要不要成为正式的部门。这样更灵活嘛。
用临时差遣替代正式官职
便于处理各种新的挑战
官员的本职和实际工作分拆开来,就导致他们能上能下
用分拆后的多个角色来替代一个完整角色
表面上看,中书省是负责制定政策、拟定诏书的,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而门下省呢,负责封驳诏书
实际这个分拆,是把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分拆,让三个人才能拼成一个人。
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皇帝如果对一件事情不了解,但是又不愿意大权旁落,又想管这件事,也可行
现代社会的例子:一个公司领导,不懂某个具体的业务,那是不是就不能领导这个业务了呢?
他可以先问战略部门,这个业务应该怎么开展啊?研发什么产品?怎么销售啊?你们拿一套方案呗?这就相当于中书省
然后他可以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方案审核部门,也可以到外面去聘请咨询公司,可以面对面,也可以背靠背,对这套方案提意见,评估可行性。这就相当于门下省。
等意见统一了,然后再交给具体业务部门执行。这就相当于尚书省。
从始至终,领导不用懂这个业务。不同部门之间,有的只管该不该,不问难不难;有的只管对不对,不问行不行;有的只管低头拉车,不用抬头看路。
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通行的规律:想要压抑相权或压制元老的时候,皇帝经常会用资格不够的人来担任权力很大的角色。比如明朝用大学士来替代宰相,而清代,又用军机大臣来替代大学士。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非正式制度”
《文明之旅》第17期
文明1016:宰相官名这么怪?藏着制约相权的玄机
君臣一局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