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思维导图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纲,有助于帮助梳理科目二认知发展中的社会性发展考题,包含学习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习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概述:血缘关系,抚育关系,教养关系
广义: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狭义:依恋
依恋的概念: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时间:依恋是在婴儿6.7个月形成
依恋发展的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出生至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3-6个月)
分离焦虑
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2岁)
目标调整阶段(2岁以后)
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
回避型(焦虑—回避型) 无依恋儿童
母亲离开:影响不大
母亲回来:短暂接触…远离
安全型(安全基地)
母亲离开:焦虑、不安
母亲回来:开心、寻求接触
反抗型(矛盾型/焦虑—反抗型)
母亲离开:极度反抗
母亲回来:寻求接触、攻击行为
依恋的作用
认知
社会交往和行为
情绪和心理健康
具有长期性
良好依恋的培养(大题)
注意“母性敏感期”阶段的母子接触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记忆口诀:两接触、少分离、及反应
亲子关系类型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民主型
亲子关系:关系融洽、平等沟通、互相尊重
对幼儿影响:积极乐观、自信、独立性强 自我控制、主动、探索性强
专制型
亲子关系:强制性、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
对幼儿的影响:驯服、忧虑、退缩 怀疑 不善交往、缺乏生气、无主动性 自我中心 胆大妄为 言行不一
放任型
亲子关系:关怀过度、 百依百顺 宠爱娇惯 不关心 不信任 不关注
对幼儿的影响: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缺乏恒心和毅力,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家庭结构
婚姻关系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概念:年龄相同或相近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3岁以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玩具、物体
第二阶段: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应答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你追我赶;你躲我藏
幼儿期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独自或平行游戏
4岁左右:联合游戏—真正的社会性交往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水平最高)
儿童交往:同性别
口诀:同性别交往,独行联作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受欢迎型(正向) 交往:喜欢 行为:友好 男女比例:女>男
被拒绝型(负向) 交往:喜欢 行为:攻击 男女比例:男>女
被忽视型 交往:不喜欢 行为:独处
一般型 交往:一般 行为:一般
矛盾型: 行为:时好时坏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大题和案例背)
家庭因素
早期的亲子交往经验
家庭的教养方式
托幼机构
教师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活动材料和性质
自身因素
性格
外貌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策略(大题)
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口诀:表姐(接)做戏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身份+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
性别行为:同性别形成较稳定的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3岁 知道自己的性别以及性别角色知识
3-4岁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5-7岁 刻板性地认识性别角色
性别恒常性
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父母的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含义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4到6岁
作用
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形成亲社会行为
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频率最多:合作行为和合作性游戏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电视媒介
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榜样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关键因素
同伴—模仿与强化
移情
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目的性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身体(生理)攻击(动手)—言语攻击(动口)
工具性攻击(目标为物)小班—敌意性攻击(目标为人)大班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频繁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
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多于女孩)
口诀:多生工艺(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挫折—父母惩罚—榜样—强化
产生攻击性行为直接原因是挫折
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减少受挫心理
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和强化
必备考点总结
亲子关系
类型(依恋+亲子)—单选
良好依恋的培养—简答
同伴关系
特点+类型+影响因素+策略—单选+案例
性别角色
发展阶段—单选
亲社会行为
阶段特点+影响因素—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