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论(全)含条文
伤寒论(全)含条文,《伤寒论》主要阐述了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并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结合脏腑及病因,探讨了人体感受病邪后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书中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每一种病证都有详细的脉证并治方法。
编辑于2024-06-20 13:31:17伤寒论(全)含条文,《伤寒论》主要阐述了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并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结合脏腑及病因,探讨了人体感受病邪后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书中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每一种病证都有详细的脉证并治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知识点思维导图,《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以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流派、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各种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书中重点选择了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对中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进或促进作用的著名医家,如钱乙、孙思邈、张元素等。
西医《诊断学》6-生物化学检测(生化指标),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伤寒论(全)含条文,《伤寒论》主要阐述了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并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结合脏腑及病因,探讨了人体感受病邪后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书中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每一种病证都有详细的脉证并治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知识点思维导图,《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以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流派、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各种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书中重点选择了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对中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进或促进作用的著名医家,如钱乙、孙思邈、张元素等。
西医《诊断学》6-生物化学检测(生化指标),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伤寒论
太阳变证
阳明
里热
热证
栀子豉汤
热郁胸膈 【阳明里热兼表,兼水,兼胃中空虚】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 77.发汗若下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
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虚烦)←实邪已去,汗吐下后外邪乘机内陷,无形邪热郁扰胸隔
栀子甘草豉汤
胃虚为甚
栀子生姜豉汤
水饮为甚
栀子厚朴豉汤
热郁胸膈,中焦气滞
79.伤寒下后,……
心烦,卧起不安←热扰胸膈 腹满←浊气壅滞于腹部
栀子干姜豉汤
热郁胸膈,中焦虚寒 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阳明+太阳】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微烦←热扰胸膈 或有腹满时痛,下利,食少←大下之后,脾阳受损,中焦虚寒
里实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血热互结于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
便血尿血←邪气不能从外解而入里化热,阳明燥实内结下焦 少腹急结←阳明燥实内结中焦,气血凝滞不通,强调热在血分 其人如狂←血热热结攻冲,心神脑窍失养,强调热在血分 小便自利←邪热内结,与血热瘀热相搏,不见与水饮相搏(热在血分,不碍气化) 或发热,以午后/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抵当汤
瘀热互结于下焦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
身黄(黄色晦暗无泽,身面黄而目不黄)←瘀血停滞,荣气不能敷布 少腹硬满←瘀血阻于下焦膀胱 其人如狂←血热热结攻冲,心神脑窍失养,强调热在血分 小便自利←邪热内结,与血热瘀热相搏,不见与水饮相搏(热在血分,不碍气化) 脉沉涩/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瘀血内阻,血脉运行不利
水热
结胸证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太阴
水证
阳虚兼水气证
苓桂枣甘汤
苓桂术甘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水证兼火
蓄水证
五苓散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火,兼表 【太阴+阳明+太阳】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 72.发汗已,……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烦渴)←表邪入里化热伤津 渴欲饮水←过汗伤津,胃中干而思水滋润 脉浮,微热←过汗但表未解,表证减轻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饮不解渴(消渴)←汗后太阳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下焦蓄水,津不上承
茯苓甘草汤
卫阳不足,水停中焦
73.伤寒汗出而……
子主题
水证兼气
脾虚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气滞为主
小建中汤
津血虚弱为主
炙甘草汤
桂枝人参汤
水证兼血
肾阳虚证
真武汤
少阴
表不解 【少阴表证】
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
桂甘龙牡汤
桂枝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病传里病
肾阳虚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真武汤
干姜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阴阳两虚证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汤
厥阴
痞证
火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无形邪热,壅滞心下 (里热初成,尚未成实,邪热攻冲,未伤津液) 【太阳误下,病传阳明,火逆成痞(胃气未伤,表邪入里化热)】
154. 心下痞,按之濡…… (以麻沸汤浸渍绞汁再服)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
心下痞,按之濡←误下胃气伤,表邪乘虚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窒塞不通,无形邪气壅滞 关脉浮←关脉候中焦,浮脉主阳热,无形邪热壅滞心下致气机痞塞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甚至吐衄 舌稍红,苔微黄←里热初成 二便调,可稍偏黄←里未成实 全身症状不明显←邪热攻冲 无口干苦←未伤津液)
大黄、黄连、(黄芩)
附子泻心汤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心下痞 恶寒汗出←表阳虚,卫阳不足,温煦固摄不足
大黄、黄连、黄芩→泄热消痞 附子→温卫阳(温经扶阳固表)
水痞
旋覆代赭汤
胃虚,痰阻,气逆(无表证) 【少阳误下,病传三阴,水逆成痞(病在太阴)(胃气受伤,虚寒水饮攻冲)】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
心下痞硬←[表邪已解,但胃气已伤→运化失职,痰饮内生→痰饮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胃虚痰阻,其气上逆
旋覆花、代赭石→咸苦降泄,下气除痞(降气行水),润下三节,兼清里热 半夏、生姜(小半夏汤)→和胃化饮降逆,辛开苦降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焦胃气
水火错杂
黄连汤
中风表邪不解+入里化热+胃虚饮逆(未经误下,表证仍在) →上热下寒 (胸中有邪热,胃中有寒饮) 【表里寒热夹杂】
173.伤寒胸中有热,……
腹中痛←腹中寒凝气滞 欲呕吐←胸胃有热
黄连→清上 ]→辛开苦降 生姜→温下 半夏→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解表,宣通上下阳气 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 【桂枝去芍药汤+干姜芩连人参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不得法,又因(素体/误下)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寒饮食滞 【表不了了+胃虚兼水热+水饮冲逆】(表邪基本已解) 【表不了了寒热夹杂】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
心下痞硬←[中焦虚寒→水饮冲逆,冲至心下]+食滞 +无形之气痞塞 干噫食臭←胃虚兼水热,胃气上逆,水食停滞于胃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胁肋胀满疼痛←[中焦虚寒→水饮冲逆,冲至胁肋]
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在健运胃气的基础上,散水散寒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生姜甘草汤+小半夏汤】
兼表兼水饮,肠鸣,胁下痞为主
半夏泻心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虚寒饮逆明显+胃气胃津亏虚】(无表证) 【表邪入里,寒热夹杂】
149.伤寒五六日,偶而发热者,……
心下痞满而不痛←无形之气痞塞+虚寒水饮冲逆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舌红苔腻←邪气内陷,寒热夹杂
水饮冲逆明显,痞满为主
甘草泻心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虚寒饮逆,水谷不消,里虚寒明显:下利日数十行】
里虚明显
五苓散
水痞 因下邪陷,内犯膀胱,气化失司 水气内停,逆阻中焦,气机痞塞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心下痞满←水饮内停而上逆,阻碍气机升降 渴而口燥烦←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泄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但一误再误,中焦之气受损→下焦元气亦伤,病位:中焦虚寒→下焦封藏失司 →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
下利不止←[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 →一误再误再伤脾胃之气→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复不止→下焦气化失司,清浊不分,水湿偏盛大肠]
阳明病
阳明病热证
太阳阳明 【阳明初起/阳明兼表】
阳明中风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
白虎加人参汤
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中风不解+阳明里热→津伤甚】(有阳明表不解,无太阳表证)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169.伤寒无发热,口燥渴,……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口苦咽干←里热攻冲(胃热/胆热/……)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燥渴←津伤甚[①中风不解,风邪涣散津液 ②里热内盛伤津] 心烦←①热扰心神 ②津伤渴甚 腹满←里热内盛(尚未成实→此时绝对禁用攻下) 微喘←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 无大热←①里热熏蒸不明显 ②大热入内,热结在里,因热聚于内,不能外达 发热,汗出恶寒,时时恶风,背微恶寒←阳明表证,表上津液被风邪涣散耗伤,卫气温煦不足 脉浮而紧←里热内盛,阳明燥实内盛,且有聚结成实之势(但尚未成实)+表证 【浮:阳明热盛,充斥内外】【紧:邪气盛实于内,正邪相搏】
阳明中寒
阳明里实证——脾约 【里热已成实】
麻子仁丸
正阳阳明 【阳明本病/阳明典型】
阳明里热证 【里热未成实】
白虎汤
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 170.伤寒脉浮,发热恶寒,其表不解,……
误治
→发汗
栀子豉汤
热扰胸膈 【阳明里热,有聚结之势,但尚未成实】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若发汗则躁,……
误治前: 咽燥口苦←里热攻冲(胃热上熏,灼伤津液/胆热/……)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燥渴←津伤甚[①中风不解,风邪涣散津液 ②里热内盛伤津] 心烦←①热扰心神 ②津伤渴甚 腹满←里热内盛,气机壅滞(尚未成实→此时绝对禁用攻下) 喘←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 无大热←①里热熏蒸不明显 ②大热入内,热结在里,因热聚于内,不能外达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较太阳阳明(阳明中风)病位更里,病态更热 身重←阳明之热充斥经脉,热盛伤气,气机不利 脉浮而紧←里热内盛,阳明燥实内盛,且有聚结成实之势(但尚未成实)+表证 【浮:阳明热盛,充斥内外】【紧:邪气盛实于内,正邪相搏】
→火攻
栀子豉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若加温针,……
烦死了
→攻下
病传少阳阳明(胃虚)
栀子豉汤
(热尚在气分,里热未实),早下后热邪从下而走,但余热尚存, 又因早下伤正伤胃气,致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无形邪热留郁胸膈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若下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
其外有热,手足温←阳明余热未除 不结胸←下后热邪未与痰水相结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虚热上扰心神 饥不能食←热邪扰胃,胃气不和 但头汗出←热郁胸膈不得外散,故不见全身汗出,只是郁热上蒸 舌上苔(苔薄黄/黄白相兼)
病传消渴
白虎加人参汤
误下后邪热未除,又耗气伤津
222.若渴欲饮水,……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病传淋病
猪苓汤
热盛阴伤,水气不利,水热互结于下焦 水热郁结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脉浮发热←阳明病热盛于外 渴欲饮水←①热结水停,水津不布 ②阴津受伤 小便不利←水饮内停 (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阳明里实证 【里热已成实】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少阳阳明 【阳明传变/阳明兼胃津虚】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
麻子仁丸
蜜煎导方、猪胆汁导法
阴液亏损,肠燥失润
233.阳明病,自发汗,若发汗,小便自利者,……
三阳阳明合病
白虎汤
火证热证层面形成表证、虚证 【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腹满←阳明热盛气壅 身重,难以转侧←邪热弥漫,经气不利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爽,食不知味,语言不利)←阳明胃热炽盛,灼热上攻 面垢←阳明经脉布于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 谵语←热扰神明 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
湿热并重
栀子蘗皮汤
热>湿,以热为主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黄疸兼表
下血证
216.
蓄血证
抵挡汤
237.
少阳病
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
感邪日久后,胃气渐衰,血弱气尽,无力抗邪出表,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于半表半里,同时又有胃虚而生水饮冲逆,邪气上逆郁而化火 【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中焦胃虚+上焦火郁+下焦饮逆】 【太阳表邪不解+阳明内热,兼夹胃气虚弱、水饮冲逆】 #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97.血弱气尽,腠理开,……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 29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
正邪交争→往来寒热,或身有微热——正胜出表抗邪则发热,邪胜入里化热、热郁不发则恶寒 下焦饮逆→胸胁苦满,或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 中焦胃虚→默默不欲饮食,或腹中痛 上焦郁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口渴,口苦咽干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清热解表,苦寒清降,清泻上焦郁火 生姜、半夏——辛开散结,化水饮 人参、大枣、甘草——甘补调中,和胃气
小柴胡汤变证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少阳病传
半表里邪气交争 → 表邪困束
少阳兼表 (少阳中风)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阳明 / 少阳阳明合病,而证候俱轻 #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小柴胡汤(半)+桂枝汤(半)
少阳中风病传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上焦郁火 → 伤津化燥
少阳兼里实 【偏半里、半实、半热】
偏里燥
柴胡加芒硝汤
#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燥热较盛,正气偏虚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
偏里结
大柴胡汤
#少阳枢机不利,阳明里实内结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
下利 郁郁微烦 心下悸,心中痞硬 呕不止
柴胡、黄芩 芍药 半夏、生姜、大枣 枳实、大黄——破解下气,通下里实
中焦胃虚【太阴里病】
下焦饮逆【太阴里病】
少阳兼虚寒水饮 【病传厥阴】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
太阴病
辨证纲要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太阴病本证
四逆辈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自利不渴—自利:脾阳虚弱,清阳不升,寒湿内盛趋下而自泄利 不渴:脾阳虚弱,寒湿内盛无热邪,下利轻而津未伤 腹满而吐—腹满:脾阳虚弱,寒湿内阻,气机郁滞 呕吐:胃气不降,浊阴上逆 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 自利益甚—指腹泻持续存在,症状不随下利而解,实邪不随肠腑而出,反因下利后精气进一步丢失而里虚益甚,越泻越虚 时腹自痛—腹痛:脾阳虚弱,寒凝气滞,腹失温养 时作时止,时轻时重,腹部柔软,喜温喜按:气滞络瘀较轻
太阴中风
桂枝汤
素体脾阳不足,复感风寒
276.太阴病,脉浮者,……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
发热恶寒,四肢烦疼,脉浮 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伤津耗血
桂枝加芍药汤
脾伤气滞络瘀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
腹满时痛 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桂枝 [倍]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的双重作用 ①配伍甘草,缓急止痛 ②活血通络而止痛 生姜 大枣 甘草
→太阴伤血 (津血亏虚加重)
大建中汤(+饴糖)
→兼阳明里实 (津虚化燥成实)
桂枝加大黄汤(+大黄倍芍药)
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大实痛者,……
腹痛剧烈,疼痛拒按 可伴便秘 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桂枝加芍药汤+大黄 大黄—①增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力 ②导滞通便,使邪气去而络脉和
少阴病
辨证纲要
表上卫阳损伤,津液外泄,营血亏虚,累及里卫真阳亏损 【卫阳受损+真阳受损】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脉微:阳虚(表上卫阳,内里真阳) 脉细:营血亏虚,血府失充 但欲寐—(精神萎靡,似睡不睡) 卫不能昼行于阳,卫阳在表的温煦固摄濡养失常,“阳气者,精则养神……”,阳虚不能濡养神志 伴手足厥冷(湿冷)、冷汗淋漓—卫阳虚
辨证要点
卫阳虚损+中焦胃虚不运 → 下焦阳虚不固 → 上焦津血虚寒 【卫阳受损】【胃虚水饮】 【真阳虚有寒】 【心神脑窍失养】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
中焦胃虚不运:欲吐不吐—欲吐:阳虚→寒饮格拒 (胃气不降,浊阴上逆) 【胃虚水饮】 不吐:此寒饮并非由水饮绝对增多产生,而是由阳虚所致,伴津血虚少 (胃腑空虚,无物吐出) 自利而渴—自利:胃阳虚不能温化脾土,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渴:津血亏虚+胃虚水饮(阳虚不能蒸化津液) 下焦阳虚不固: 小便色白—小便清长+小便白浊/有大量泡沫 【真阳虚有寒】 - 上焦津血虚寒: 心烦—阳虚所致的躁扰 【心神脑窍失养】 但欲寐—阳虚不能固摄津血精气濡养神志,不能推动上奉心神脑窍
少阴病里证
四逆汤
真阳虚损 【肾阳虚损,阴寒内盛】(阳虚为本,寒饮为标)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 323.少阴病,脉沉者,……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
脉沉细/脉浮—真阳受损(或有浮越厥脱之势) 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欲吐不吐) 四肢厥逆手足厥冷,身蜷倦卧,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
甘草>干姜>生附子
通脉四逆汤
真阳虚损,真阳浮越 【阴盛戴阳证】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里寒外热)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真阳虚损(里寒)→ 中焦虚有寒:下利清谷,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下利至甚,无物可下,阴液将竭】 下焦虚有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真阳浮越(外热)→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咽痛(虚阳(≠虚火)上攻咽喉)
少阴里病兼证(1
兼表
白通汤
真阳虚损+卫阳虚风寒表邪困束 → 寒邪内攻 → 阴阳格拒 ▲下焦虚有寒+表寒不解 【阴盛格阳证】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314.少阴病,下利,……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下利— 中焦虚有寒 脉微 (伴身不热而自觉身热,纳呆,小便频数,下肢浮肿……)
葱白——补虚益精,安阳透表(非常柔和的解表药) 辛温走散,宣通上下,使格拒之势得解,上浮之阳得回 干姜,生附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阳虚损+卫阳虚风寒表邪困束 → 寒邪内攻 → 阴阳格拒 → 表邪不解卫阳难固 → 真阳浮越厥脱,津液进一步丢失,里卫中阳损伤 ▲下焦虚有寒+表寒不解+虚阳外越 【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
利不止:胃气将绝 厥逆:卫阳将脱 无脉:津亏血竭 干呕,下利:下焦虚有寒 烦:虚阳上扰心神
葱白,干姜,生附子 人尿,猪胆汁——反佐,咸苦敛降真阳 血肉有情之品,直接补益人体精血
偏里
水证
茯苓四逆汤
少阴中风传里【水证】
真武汤
卫阳虚→中阳虚,中焦虚寒,水饮困束 → 下焦真阳潜藏不足 ▲少阴表(卫阳虚)+太阴里(虚寒水饮)+传少阴里的趋势(阳气开始虚弱,但还不至于真阳衰微) 【强调里卫水饮冲逆】 【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
少阴风湿传里【湿证】
附子汤
▲少阴表(卫阳虚)+寒湿(湿痹身痛)+胃虚(→水饮+津亏)+传少阴里的趋势(阳气开始虚弱,但还不至于真阳衰微) 【强调表卫寒湿困束】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304.少阴病,得知一二日,口中和,……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
子主题
血证
桃花汤
▲中焦虚寒水饮+下焦精血不固 【理中丸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脾肾阳虚,滑脱不禁】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
腹痛,小便不利,(伴纳呆,腹冷,肠鸣)——中焦虚寒水饮 下利不止,便脓血——下焦精血不固
干姜:理中法,温中散寒收涩 赤石脂:收敛固涩,填塞下焦 粳米
病传厥阴
黄土汤
水血同病
吴茱萸汤
▲表上营虚血寒+里卫中焦虚寒水饮(冲逆上焦)——与戴阳证鉴别 (表寒) (里饮) 【肾阳虚衰,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309.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表寒 吐利,烦躁欲死:里饮
吴茱萸,生姜—表寒 生姜,人参,大枣—里饮
少阴里病兼证(2
兼表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水证
茯苓四逆汤 真武汤 附子汤
血证
桃花汤 黄土汤
卫阳虚寒
水血同病
吴茱萸汤
营虚血寒
偏里
芍药甘草附子汤
少阴表证
表寒(少阴伤寒)
有里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
▲少阴卫阳已虚+表寒困束,卫阳津血凝滞+里证 【少阴阳虚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
表寒困束:发热不甚,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无阳气郁遏之象(烦躁,目迟等),反而肢冷而疼 少阴卫阳已虚:脉沉,胸闷,咳喘,
无里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卫阳已虚+表寒困束,卫阳津血凝滞+无里证 【少阴阳虚兼表,证势轻缓】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
表寒(少阴中风)
桂枝甘草汤(更重者加薤白)
表虚(咽痛证)
甘草汤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不能温煦而生寒湿 【配 桂枝、半夏】
半夏散及汤
313.少阴病,咽中痛,……
不能濡养
化热 【配桔梗】
桔梗汤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化燥 【易甘寒之猪肤、白蜜】
猪肤汤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
下利,胸闷:病位传变入里,致里卫津亏水盛生饮,不能收涩 咽痛,心烦:上焦表位津液亏虚,不能濡养
苦酒汤
少阴表寒+津亏水热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
少阴变证 (热化证)
少阴表虚【甘草汤等咽痛证】误治,表虚化热传里,成阳明里热
里热伤血
黄连阿胶汤
里卫津亏生饮,水热伤血 【阳明水热证】
猪苓汤
阳明腑实
大承气汤
320.321.322.
阳气内郁,少阳传里 → 少阳半表里→ 津伤,表邪传里 → 少阳三焦不利,气机郁滞 【病传气证,阳郁气滞】
四逆散
少阴病预后
欲愈候
里病欲愈【表上卫阳来复,温煦固护之力得复】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 290.少阴病,脉阳微阴浮者,……
阳回可治【中焦胃阳来复,助卫阳出表抗邪】
288. 289. 292.
阳脱则死(难治)
295.-300.
厥阴病
蛔厥——类厥阴病
辨证纲要
326.
(类厥阴)本病
乌梅丸
本病:蛔(表里寒热虚实)厥 【上热下寒】
干姜黄芩黄连汤
偏于半寒热(太阴病传厥阴里病)
麻黄升麻汤
偏于半表里
主要病机
337.
厥阴中风
寒热厥
寒厥
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
【属少阴病】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属厥阴病】
水盛寒厥
吴茱萸汤
三焦不利
瓜蒂散
偏于上焦不利
茯苓甘草汤
偏于中焦不利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
偏于下焦不利
病传藏厥
四逆汤(此时单用可能不行) 四逆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阳虚日久 → 致下焦虚寒,胃气败亡,津液亡脱 → 真少阴的真阳虚弱、浮越、厥脱
344. 345. 346. 353. 354.
热厥
白虎汤
少阴热化证 → 传里 → 阳明里热 ①火热内结,津液不布 ①火热内盛,灼伤津液,阴绝而阳脱
335. 350.
藏厥——真厥阴病
厥热胜复
体系
基本特点
【表邪入里,病传三阴 → 真阳欲脱,邪仍未解】 “厥”与“利”同时出现, “厥”与“发热”交替往复
331. 334.
判断预后
厥热相合则向愈
336.
临床通过“厥”与“热”的日数相比较
341. 342.
临床表现
厥盛则除中,热盛则痈脓
332. 333.
治法与禁忌
子主题
阳厥
白虎汤,麦门冬汤……
阴厥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呕哕下利
太阳变证
阳明
里热
热证
栀子豉汤
热郁胸膈 【阳明里热兼表,兼水,兼胃中空虚】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 77.发汗若下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
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虚烦)←实邪已去,汗吐下后外邪乘机内陷,无形邪热郁扰胸隔
栀子甘草豉汤
胃虚为甚
栀子生姜豉汤
水饮为甚
栀子厚朴豉汤
热郁胸膈,中焦气滞
79.伤寒下后,……
心烦,卧起不安←热扰胸膈 腹满←浊气壅滞于腹部
栀子干姜豉汤
热郁胸膈,中焦虚寒 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阳明+太阳】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微烦←热扰胸膈 或有腹满时痛,下利,食少←大下之后,脾阳受损,中焦虚寒
里实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血热互结于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
便血尿血←邪气不能从外解而入里化热,阳明燥实内结下焦 少腹急结←阳明燥实内结中焦,气血凝滞不通,强调热在血分 其人如狂←血热热结攻冲,心神脑窍失养,强调热在血分 小便自利←邪热内结,与血热瘀热相搏,不见与水饮相搏(热在血分,不碍气化) 或发热,以午后/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抵当汤
瘀热互结于下焦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
身黄(黄色晦暗无泽,身面黄而目不黄)←瘀血停滞,荣气不能敷布 少腹硬满←瘀血阻于下焦膀胱 其人如狂←血热热结攻冲,心神脑窍失养,强调热在血分 小便自利←邪热内结,与血热瘀热相搏,不见与水饮相搏(热在血分,不碍气化) 脉沉涩/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瘀血内阻,血脉运行不利
水热
结胸证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太阴
水证
阳虚兼水气证
苓桂枣甘汤
苓桂术甘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水证兼火
蓄水证
五苓散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火,兼表 【太阴+阳明+太阳】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 72.发汗已,……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烦渴)←表邪入里化热伤津 渴欲饮水←过汗伤津,胃中干而思水滋润 脉浮,微热←过汗但表未解,表证减轻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饮不解渴(消渴)←汗后太阳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下焦蓄水,津不上承
茯苓甘草汤
卫阳不足,水停中焦
73.伤寒汗出而……
子主题
水证兼气
脾虚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气滞为主
小建中汤
津血虚弱为主
炙甘草汤
桂枝人参汤
水证兼血
肾阳虚证
真武汤
少阴
表不解 【少阴表证】
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
桂甘龙牡汤
桂枝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病传里病
肾阳虚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真武汤
干姜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阴阳两虚证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汤
厥阴
痞证
火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无形邪热,壅滞心下 (里热初成,尚未成实,邪热攻冲,未伤津液) 【太阳误下,病传阳明,火逆成痞(胃气未伤,表邪入里化热)】
154. 心下痞,按之濡…… (以麻沸汤浸渍绞汁再服)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
心下痞,按之濡←误下胃气伤,表邪乘虚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窒塞不通,无形邪气壅滞 关脉浮←关脉候中焦,浮脉主阳热,无形邪热壅滞心下致气机痞塞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甚至吐衄 舌稍红,苔微黄←里热初成 二便调,可稍偏黄←里未成实 全身症状不明显←邪热攻冲 无口干苦←未伤津液)
大黄、黄连、(黄芩)
附子泻心汤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心下痞 恶寒汗出←表阳虚,卫阳不足,温煦固摄不足
大黄、黄连、黄芩→泄热消痞 附子→温卫阳(温经扶阳固表)
水痞
旋覆代赭汤
胃虚,痰阻,气逆(无表证) 【少阳误下,病传三阴,水逆成痞(病在太阴)(胃气受伤,虚寒水饮攻冲)】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
心下痞硬←[表邪已解,但胃气已伤→运化失职,痰饮内生→痰饮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胃虚痰阻,其气上逆
旋覆花、代赭石→咸苦降泄,下气除痞(降气行水),润下三节,兼清里热 半夏、生姜(小半夏汤)→和胃化饮降逆,辛开苦降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焦胃气
水火错杂
黄连汤
中风表邪不解+入里化热+胃虚饮逆(未经误下,表证仍在) →上热下寒 (胸中有邪热,胃中有寒饮) 【表里寒热夹杂】
173.伤寒胸中有热,……
腹中痛←腹中寒凝气滞 欲呕吐←胸胃有热
黄连→清上 ]→辛开苦降 生姜→温下 半夏→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解表,宣通上下阳气 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 【桂枝去芍药汤+干姜芩连人参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不得法,又因(素体/误下)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寒饮食滞 【表不了了+胃虚兼水热+水饮冲逆】(表邪基本已解) 【表不了了寒热夹杂】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
心下痞硬←[中焦虚寒→水饮冲逆,冲至心下]+食滞 +无形之气痞塞 干噫食臭←胃虚兼水热,胃气上逆,水食停滞于胃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胁肋胀满疼痛←[中焦虚寒→水饮冲逆,冲至胁肋]
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在健运胃气的基础上,散水散寒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生姜甘草汤+小半夏汤】
兼表兼水饮,肠鸣,胁下痞为主
半夏泻心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虚寒饮逆明显+胃气胃津亏虚】(无表证) 【表邪入里,寒热夹杂】
149.伤寒五六日,偶而发热者,……
心下痞满而不痛←无形之气痞塞+虚寒水饮冲逆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舌红苔腻←邪气内陷,寒热夹杂
水饮冲逆明显,痞满为主
甘草泻心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虚寒饮逆,水谷不消,里虚寒明显:下利日数十行】
里虚明显
五苓散
水痞 因下邪陷,内犯膀胱,气化失司 水气内停,逆阻中焦,气机痞塞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心下痞满←水饮内停而上逆,阻碍气机升降 渴而口燥烦←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泄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但一误再误,中焦之气受损→下焦元气亦伤,病位:中焦虚寒→下焦封藏失司 →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
下利不止←[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 →一误再误再伤脾胃之气→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复不止→下焦气化失司,清浊不分,水湿偏盛大肠]
阳明病
阳明病热证
太阳阳明 【阳明初起/阳明兼表】
阳明中风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
白虎加人参汤
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中风不解+阳明里热→津伤甚】(有阳明表不解,无太阳表证)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169.伤寒无发热,口燥渴,……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口苦咽干←里热攻冲(胃热/胆热/……)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燥渴←津伤甚[①中风不解,风邪涣散津液 ②里热内盛伤津] 心烦←①热扰心神 ②津伤渴甚 腹满←里热内盛(尚未成实→此时绝对禁用攻下) 微喘←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 无大热←①里热熏蒸不明显 ②大热入内,热结在里,因热聚于内,不能外达 发热,汗出恶寒,时时恶风,背微恶寒←阳明表证,表上津液被风邪涣散耗伤,卫气温煦不足 脉浮而紧←里热内盛,阳明燥实内盛,且有聚结成实之势(但尚未成实)+表证 【浮:阳明热盛,充斥内外】【紧:邪气盛实于内,正邪相搏】
阳明中寒
阳明里实证——脾约 【里热已成实】
麻子仁丸
正阳阳明 【阳明本病/阳明典型】
阳明里热证 【里热未成实】
白虎汤
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 170.伤寒脉浮,发热恶寒,其表不解,……
误治
→发汗
栀子豉汤
热扰胸膈 【阳明里热,有聚结之势,但尚未成实】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若发汗则躁,……
误治前: 咽燥口苦←里热攻冲(胃热上熏,灼伤津液/胆热/……)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燥渴←津伤甚[①中风不解,风邪涣散津液 ②里热内盛伤津] 心烦←①热扰心神 ②津伤渴甚 腹满←里热内盛,气机壅滞(尚未成实→此时绝对禁用攻下) 喘←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 无大热←①里热熏蒸不明显 ②大热入内,热结在里,因热聚于内,不能外达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较太阳阳明(阳明中风)病位更里,病态更热 身重←阳明之热充斥经脉,热盛伤气,气机不利 脉浮而紧←里热内盛,阳明燥实内盛,且有聚结成实之势(但尚未成实)+表证 【浮:阳明热盛,充斥内外】【紧:邪气盛实于内,正邪相搏】
→火攻
栀子豉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若加温针,……
烦死了
→攻下
病传少阳阳明(胃虚)
栀子豉汤
(热尚在气分,里热未实),早下后热邪从下而走,但余热尚存, 又因早下伤正伤胃气,致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无形邪热留郁胸膈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若下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
其外有热,手足温←阳明余热未除 不结胸←下后热邪未与痰水相结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虚热上扰心神 饥不能食←热邪扰胃,胃气不和 但头汗出←热郁胸膈不得外散,故不见全身汗出,只是郁热上蒸 舌上苔(苔薄黄/黄白相兼)
病传消渴
白虎加人参汤
误下后邪热未除,又耗气伤津
222.若渴欲饮水,……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病传淋病
猪苓汤
热盛阴伤,水气不利,水热互结于下焦 水热郁结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脉浮发热←阳明病热盛于外 渴欲饮水←①热结水停,水津不布 ②阴津受伤 小便不利←水饮内停 (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阳明里实证 【里热已成实】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少阳阳明 【阳明传变/阳明兼胃津虚】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
麻子仁丸
蜜煎导方、猪胆汁导法
阴液亏损,肠燥失润
233.阳明病,自发汗,若发汗,小便自利者,……
三阳阳明合病
白虎汤
火证热证层面形成表证、虚证 【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腹满←阳明热盛气壅 身重,难以转侧←邪热弥漫,经气不利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爽,食不知味,语言不利)←阳明胃热炽盛,灼热上攻 面垢←阳明经脉布于面,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 谵语←热扰神明 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
湿热并重
栀子蘗皮汤
热>湿,以热为主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黄疸兼表
下血证
216.
蓄血证
抵挡汤
237.
少阳病
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
感邪日久后,胃气渐衰,血弱气尽,无力抗邪出表,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于半表半里,同时又有胃虚而生水饮冲逆,邪气上逆郁而化火 【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中焦胃虚+上焦火郁+下焦饮逆】 【太阳表邪不解+阳明内热,兼夹胃气虚弱、水饮冲逆】 #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97.血弱气尽,腠理开,……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 29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
正邪交争→往来寒热,或身有微热——正胜出表抗邪则发热,邪胜入里化热、热郁不发则恶寒 下焦饮逆→胸胁苦满,或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 中焦胃虚→默默不欲饮食,或腹中痛 上焦郁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口渴,口苦咽干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清热解表,苦寒清降,清泻上焦郁火 生姜、半夏——辛开散结,化水饮 人参、大枣、甘草——甘补调中,和胃气
小柴胡汤变证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少阳病传
半表里邪气交争 → 表邪困束
少阳兼表 (少阳中风)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阳明 / 少阳阳明合病,而证候俱轻 #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小柴胡汤(半)+桂枝汤(半)
少阳中风病传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上焦郁火 → 伤津化燥
少阳兼里实 【偏半里、半实、半热】
偏里燥
柴胡加芒硝汤
#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燥热较盛,正气偏虚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
偏里结
大柴胡汤
#少阳枢机不利,阳明里实内结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
下利 郁郁微烦 心下悸,心中痞硬 呕不止
柴胡、黄芩 芍药 半夏、生姜、大枣 枳实、大黄——破解下气,通下里实
中焦胃虚【太阴里病】
下焦饮逆【太阴里病】
少阳兼虚寒水饮 【病传厥阴】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
太阴病
辨证纲要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太阴病本证
四逆辈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自利不渴—自利:脾阳虚弱,清阳不升,寒湿内盛趋下而自泄利 不渴:脾阳虚弱,寒湿内盛无热邪,下利轻而津未伤 腹满而吐—腹满:脾阳虚弱,寒湿内阻,气机郁滞 呕吐:胃气不降,浊阴上逆 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 自利益甚—指腹泻持续存在,症状不随下利而解,实邪不随肠腑而出,反因下利后精气进一步丢失而里虚益甚,越泻越虚 时腹自痛—腹痛:脾阳虚弱,寒凝气滞,腹失温养 时作时止,时轻时重,腹部柔软,喜温喜按:气滞络瘀较轻
太阴中风
桂枝汤
素体脾阳不足,复感风寒
276.太阴病,脉浮者,……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
发热恶寒,四肢烦疼,脉浮 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伤津耗血
桂枝加芍药汤
脾伤气滞络瘀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
腹满时痛 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桂枝 [倍]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的双重作用 ①配伍甘草,缓急止痛 ②活血通络而止痛 生姜 大枣 甘草
→太阴伤血 (津血亏虚加重)
大建中汤(+饴糖)
→兼阳明里实 (津虚化燥成实)
桂枝加大黄汤(+大黄倍芍药)
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大实痛者,……
腹痛剧烈,疼痛拒按 可伴便秘 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桂枝加芍药汤+大黄 大黄—①增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力 ②导滞通便,使邪气去而络脉和
少阴病
辨证纲要
表上卫阳损伤,津液外泄,营血亏虚,累及里卫真阳亏损 【卫阳受损+真阳受损】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脉微:阳虚(表上卫阳,内里真阳) 脉细:营血亏虚,血府失充 但欲寐—(精神萎靡,似睡不睡) 卫不能昼行于阳,卫阳在表的温煦固摄濡养失常,“阳气者,精则养神……”,阳虚不能濡养神志 伴手足厥冷(湿冷)、冷汗淋漓—卫阳虚
辨证要点
卫阳虚损+中焦胃虚不运 → 下焦阳虚不固 → 上焦津血虚寒 【卫阳受损】【胃虚水饮】 【真阳虚有寒】 【心神脑窍失养】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
中焦胃虚不运:欲吐不吐—欲吐:阳虚→寒饮格拒 (胃气不降,浊阴上逆) 【胃虚水饮】 不吐:此寒饮并非由水饮绝对增多产生,而是由阳虚所致,伴津血虚少 (胃腑空虚,无物吐出) 自利而渴—自利:胃阳虚不能温化脾土,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渴:津血亏虚+胃虚水饮(阳虚不能蒸化津液) 下焦阳虚不固: 小便色白—小便清长+小便白浊/有大量泡沫 【真阳虚有寒】 - 上焦津血虚寒: 心烦—阳虚所致的躁扰 【心神脑窍失养】 但欲寐—阳虚不能固摄津血精气濡养神志,不能推动上奉心神脑窍
少阴病里证
四逆汤
真阳虚损 【肾阳虚损,阴寒内盛】(阳虚为本,寒饮为标)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 323.少阴病,脉沉者,……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
脉沉细/脉浮—真阳受损(或有浮越厥脱之势) 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欲吐不吐) 四肢厥逆手足厥冷,身蜷倦卧,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
甘草>干姜>生附子
通脉四逆汤
真阳虚损,真阳浮越 【阴盛戴阳证】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里寒外热)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真阳虚损(里寒)→ 中焦虚有寒:下利清谷,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下利至甚,无物可下,阴液将竭】 下焦虚有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真阳浮越(外热)→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咽痛(虚阳(≠虚火)上攻咽喉)
少阴里病兼证(1
兼表
白通汤
真阳虚损+卫阳虚风寒表邪困束 → 寒邪内攻 → 阴阳格拒 ▲下焦虚有寒+表寒不解 【阴盛格阳证】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314.少阴病,下利,……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下利— 中焦虚有寒 脉微 (伴身不热而自觉身热,纳呆,小便频数,下肢浮肿……)
葱白——补虚益精,安阳透表(非常柔和的解表药) 辛温走散,宣通上下,使格拒之势得解,上浮之阳得回 干姜,生附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阳虚损+卫阳虚风寒表邪困束 → 寒邪内攻 → 阴阳格拒 → 表邪不解卫阳难固 → 真阳浮越厥脱,津液进一步丢失,里卫中阳损伤 ▲下焦虚有寒+表寒不解+虚阳外越 【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
利不止:胃气将绝 厥逆:卫阳将脱 无脉:津亏血竭 干呕,下利:下焦虚有寒 烦:虚阳上扰心神
葱白,干姜,生附子 人尿,猪胆汁——反佐,咸苦敛降真阳 血肉有情之品,直接补益人体精血
偏里
水证
茯苓四逆汤
少阴中风传里【水证】
真武汤
卫阳虚→中阳虚,中焦虚寒,水饮困束 → 下焦真阳潜藏不足 ▲少阴表(卫阳虚)+太阴里(虚寒水饮)+传少阴里的趋势(阳气开始虚弱,但还不至于真阳衰微) 【强调里卫水饮冲逆】 【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
少阴风湿传里【湿证】
附子汤
▲少阴表(卫阳虚)+寒湿(湿痹身痛)+胃虚(→水饮+津亏)+传少阴里的趋势(阳气开始虚弱,但还不至于真阳衰微) 【强调表卫寒湿困束】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304.少阴病,得知一二日,口中和,……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
子主题
血证
桃花汤
▲中焦虚寒水饮+下焦精血不固 【理中丸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脾肾阳虚,滑脱不禁】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
腹痛,小便不利,(伴纳呆,腹冷,肠鸣)——中焦虚寒水饮 下利不止,便脓血——下焦精血不固
干姜:理中法,温中散寒收涩 赤石脂:收敛固涩,填塞下焦 粳米
病传厥阴
黄土汤
水血同病
吴茱萸汤
▲表上营虚血寒+里卫中焦虚寒水饮(冲逆上焦)——与戴阳证鉴别 (表寒) (里饮) 【肾阳虚衰,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309.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表寒 吐利,烦躁欲死:里饮
吴茱萸,生姜—表寒 生姜,人参,大枣—里饮
少阴里病兼证(2
兼表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水证
茯苓四逆汤 真武汤 附子汤
血证
桃花汤 黄土汤
卫阳虚寒
水血同病
吴茱萸汤
营虚血寒
偏里
芍药甘草附子汤
少阴表证
表寒(少阴伤寒)
有里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
▲少阴卫阳已虚+表寒困束,卫阳津血凝滞+里证 【少阴阳虚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
表寒困束:发热不甚,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无阳气郁遏之象(烦躁,目迟等),反而肢冷而疼 少阴卫阳已虚:脉沉,胸闷,咳喘,
无里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卫阳已虚+表寒困束,卫阳津血凝滞+无里证 【少阴阳虚兼表,证势轻缓】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
表寒(少阴中风)
桂枝甘草汤(更重者加薤白)
表虚(咽痛证)
甘草汤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不能温煦而生寒湿 【配 桂枝、半夏】
半夏散及汤
313.少阴病,咽中痛,……
不能濡养
化热 【配桔梗】
桔梗汤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化燥 【易甘寒之猪肤、白蜜】
猪肤汤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
下利,胸闷:病位传变入里,致里卫津亏水盛生饮,不能收涩 咽痛,心烦:上焦表位津液亏虚,不能濡养
苦酒汤
少阴表寒+津亏水热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
少阴变证 (热化证)
少阴表虚【甘草汤等咽痛证】误治,表虚化热传里,成阳明里热
里热伤血
黄连阿胶汤
里卫津亏生饮,水热伤血 【阳明水热证】
猪苓汤
阳明腑实
大承气汤
320.321.322.
阳气内郁,少阳传里 → 少阳半表里→ 津伤,表邪传里 → 少阳三焦不利,气机郁滞 【病传气证,阳郁气滞】
四逆散
少阴病预后
欲愈候
里病欲愈【表上卫阳来复,温煦固护之力得复】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 290.少阴病,脉阳微阴浮者,……
阳回可治【中焦胃阳来复,助卫阳出表抗邪】
288. 289. 292.
阳脱则死(难治)
295.-300.
厥阴病
蛔厥——类厥阴病
辨证纲要
326.
(类厥阴)本病
乌梅丸
本病:蛔(表里寒热虚实)厥 【上热下寒】
干姜黄芩黄连汤
偏于半寒热(太阴病传厥阴里病)
麻黄升麻汤
偏于半表里
主要病机
337.
厥阴中风
寒热厥
寒厥
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
【属少阴病】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属厥阴病】
水盛寒厥
吴茱萸汤
三焦不利
瓜蒂散
偏于上焦不利
茯苓甘草汤
偏于中焦不利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
偏于下焦不利
病传藏厥
四逆汤(此时单用可能不行) 四逆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阳虚日久 → 致下焦虚寒,胃气败亡,津液亡脱 → 真少阴的真阳虚弱、浮越、厥脱
344. 345. 346. 353. 354.
热厥
白虎汤
少阴热化证 → 传里 → 阳明里热 ①火热内结,津液不布 ①火热内盛,灼伤津液,阴绝而阳脱
335. 350.
藏厥——真厥阴病
厥热胜复
体系
基本特点
【表邪入里,病传三阴 → 真阳欲脱,邪仍未解】 “厥”与“利”同时出现, “厥”与“发热”交替往复
331. 334.
判断预后
厥热相合则向愈
336.
临床通过“厥”与“热”的日数相比较
341. 342.
临床表现
厥盛则除中,热盛则痈脓
332. 333.
治法与禁忌
子主题
阳厥
白虎汤,麦门冬汤……
阴厥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呕哕下利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中风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温病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病发于阴阳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太阳病传变与否、预后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 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经证
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的病理与证治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桂枝汤辨证
桂枝汤主证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重症
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病重药轻)
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表里同病
表证兼轻度里虚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先表后里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
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 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禁例
太阳伤寒禁用
16 (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饮酒湿热内蕴禁用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热邪内蕴禁用
19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中风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证
2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2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证
麻黄汤主证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脉象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
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衄血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 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转归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麻黄汤禁例
阴液不足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肺、胃、肾阴虚)
下焦湿热,阴亏致衄血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疡致气血两虚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痉)。
衄家,阴血亏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家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汗家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本方闕。
中焦虚寒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表实里虚
误下伤阳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 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营阴不足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太阳伤寒兼证
葛根汤证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大青龙汤证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证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①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③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腑证
蓄水证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茯苓甘草汤主之);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五苓散主之)。
蓄血证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病变证
变证纲要
变证治则
16 (上)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辨寒热真假
11 病人身太(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0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辨虚证实证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四逆加人参汤)
辨汗下先后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辨标本缓急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证侯分类
热证
栀子豉汤类证
栀子豉汤证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nao),栀子鼓汤主之;......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鼓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栀子鼓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证
76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鼓汤主之;
栀子生姜豉汤证
76 ......若呕者,栀子生姜鼓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证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证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豉汤禁例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虚证
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证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18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证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阳虚兼水气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证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脾虚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小建中汤证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证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肾阳虚证
干姜附子汤证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证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真武汤证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阴阳两虚证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炙甘草汤证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胸证
结胸辨证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31(上)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热实结胸证
大陷胸汤证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丸证
131(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证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寒实结胸证
141(下)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脏结证
脏结辨证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证治禁及危候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痞证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热痞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54 心下痞,按之濡(软),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证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寒热错杂痞证
半夏泻心汤证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证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证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痞证类似证
旋复代赭汤证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十枣汤证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五苓散证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上热下寒证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火逆证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澹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3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9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欲愈候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疑似证
十枣汤证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zhi)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瓜蒂散证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太阳病欲解时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
附备考原文
30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105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8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21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139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上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6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175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辨证纲要
阳明病提纲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1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5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病脉证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6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本证
阳明病热证
栀子豉汤证
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白虎汤证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68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14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猪苓汤证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阳明病实证
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
207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证
213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50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大承气汤证
238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1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41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5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1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5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17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56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润导法证
麻子仁丸证
247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5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246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蜜煎导法及猪胆汁导法证
233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下法辨证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51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03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下法禁例
204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189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4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寒证、虚证
辨阳明中风、中寒
190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中寒的病机与辨证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jia),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226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吴茱萸汤证
243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197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正虚无汗身痒证
196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变证
发黄证
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99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栀子柏皮汤证
261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62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寒湿发黄证
195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被火发黄证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血(热)证
衄血证
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yan)者,此必衄。
227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下血证
216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蓄血证
237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57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阳明病预后
210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阳明病欲解时
193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
附备考原文
192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8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20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18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2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31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4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纲要
少阳病提纲
263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治禁
264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266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29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4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小柴胡汤禁例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少阳病兼变证
少阳病变证治则
267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柴胡桂枝汤证
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证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证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07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黄芩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刺法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5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
269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
272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
附:热入血室证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辨证纲要
太阴病提纲
27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本证
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 兼变证
太阴兼表证
276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腹痛证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发黄证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太阴病预后
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阳复自愈证
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转属阳明证
18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太阴病欲解时
275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辨证纲要
少阴病提纲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28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治禁
28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濇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本证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证
323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yun)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证
3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证
314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15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真武汤证
31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附子汤证
304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吴茱萸汤证
309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桃花汤证
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正虚气陷证
325 少阴病,下利,脉微濇,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证
303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猪苓汤证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阳郁证
318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阴病兼变证
少阴病兼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急下证
32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热移膀胱证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伤津动血证
28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94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咽痛证
猪肤汤证
31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
311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苦酒汤证
312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证
313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病预后
正复欲愈证
28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9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阳回可治证
28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壯。
正衰危重证
295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欲解时
29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
附备考原文
308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厥阴病提纲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
厥阴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338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9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证
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厥阴寒证
当归四逆汤证
351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2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汤证
37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热证
热利证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辨厥热胜复证
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徹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辨厥逆证
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33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证证治
热厥
热厥的特点与治禁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热厥轻证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热厥重证
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寒厥
阳虚阴盛厥
353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冷结关元厥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痰厥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水厥
356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33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辨呕噦下利证
辨呕证
阳虚阴盛证
377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邪传少阳证
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痈脓致呕证
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辨噦证
误治胃寒证
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噦而腹满证
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下辨利证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桅子鼓汤。
下利辨证
358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65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实热下利证
374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虚寒下利证
阳虚阴盛下利证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虚寒下利兼表证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虚寒下利转归
36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6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清脓血。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8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zui)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厥阴病 预后
正复可愈证
327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9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正衰危重证
343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8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62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厥阴欲 解时
328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霍乱病 脉证
382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霍乱病 证治
辨霍乱与伤寒下利异同
384 伤寒,其脉微濇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霍乱治法
五苓散证、理中丸证
38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四逆汤证
388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390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证
385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桂枝汤证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愈后调养
39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阴阳易证
392 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褌(kun)散主之。
差后劳 复证
枳实栀子汤证
393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小柴胡汤证
394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牡蛎泽泻散证
395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理中丸证
396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竹叶石膏汤证
397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差后饮食调理
398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