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考-言语
这是一篇关于国考-言语思维导图,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于2024-06-20 17:49:00言语理解与表达( 40题)
题型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题
细节判断题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题
语句填空题
接语选择题
逻辑填空
实词填空
成语填空
混搭填空
特殊题型
标题填入
词句理解
篇章阅读
片段阅读
解题顺序
提问-文段-选项
拿到题目先看问题,如果在两个答案之间徘徊不定,记住:忠于文段,对比择优
解题思路
寻找中心句
如果文段中有中心句,则去答案中找,正确的选项一般会进行同义替换 如果文段中没有中心句,例如并列的文段就没有中心句,对文段进行全面概括,然后去找答案
有中心句-同义替换
无中心句- 全面概括
题型要求
选择表达原文主要内容的选项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 / 旨在 / 重在 / 意在 / 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 / 主题 / 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 / 态度是…… 适合做这段文字关键词的是…… ……
主要强调/分绍/说明/谈论/阐述/意思/内容
主旨/ 重点/中心思想/核心/关键词/强调/观点
中心理解题
重点词语
解题方法都是为寻找中心句服务的
转折关系
重点词语
转折词
(一)转折关系 典型标志词: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不过…… ……然而…… ……却…… 其实 / 事实上 / 实际上
转折之后是重点
典型标志词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不过;然而;却;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提示: 引入、解释说明(例子、原因)等部分可略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等 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等 原因:因为、由于、:、——等
无中生有
与文意相悖
转折常考结构
引入+转折提出观点
引入+转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引入+转折提出问题+问答问题+解释说明
多个转折如何判断重点?
多个转折同时出现,根据结构判断终点
引入/ 解释说明(举例、原因等)中的转折不重要
主题词
定义
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文段要围绕其展开
判断方法
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每句话都围绕相同的话题
理论要点
正确答案需包含文段主题词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无中生有
提示
一个主题词找准,两个主题词找全
因果关系
结论是重点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结论+原因解释;原因+结论
因果常考结构
解释说明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引入+尾句得出结论
引入+结论+解释说明(转折)
引入+结论+转折+解释说明
结论标志词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故 、于是、可见、看来
文段特征
结论词在结尾,尾句多为文段中心句
结论句在开头/中间,之后人又其他语句
之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结论句为中心句
之后有其他关联关系,需结合多种关联关系共同分析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必要条件关系
“只有……才”中间的部分是重点
典型格式
只有……才……
文段有对策
正面提对策
对策标志词
知识链接:对策常考,很重要 对策标志词: 1. 应该、应当、应、需要、要、必须 + 做法 2. 通过 / 采取……手段 / 途径 / 措施 / 方式 / 方法 / 渠道,才能…… 3. 前提、基础、保障 4. 负有……的义务 /……的必由之路 /……的法门之一 / 势在必行 / 要领在于 行文脉络: 1.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 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3. 对策 + 解释说明
应当、应该、应、需要、要、必须+做法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前提、基础、保障
负有……的义务/ ……的必由之路/ ……的法门之一/势在必行/ 要领在于……
文段特征
问题的标志词有: 挑战、瓶颈、软肋、难题、不足、缺陷、风险等
对策在结尾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策在中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对策在开头
对策+解释说明
反面提对策
典型格式
如果/倘若/一旦…… +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
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对策
文段无对策(只阐述问题)
有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
无效对策:主题词错误/对策解决不了问题
概括问题
当二者同时出现,优选有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
错误选项特征
提示:如何识别不明确选项 先保证正确,再考虑明确。若A可以回答B,则A更明确。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有针对性对策时,围绕问题的表述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并列关系
全面概括
文段特征
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句式相同或相近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提示
句与句之间无明显其他类型关联词 ( 转折、因果、对策等)时,可考虑并列
巧用反向排除法
并列文段,直接概括不好判断时,可先排除干扰项
常见的干扰项:主题词错误/表述片面
错误选项特征
非重点
转折前的内容
围绕解释说明的表述
结论词之前的内容
有针对性对策时,围绕问题的表述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主题词(偷换/范围扩大或缩小)
表述片面
行文脉络
分析行文脉络目标是找到总句,总句一般是中心句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中心句特征: 1. 形式:重点词提示 2. 内容:观点(一般情况下是明确的);观点一般包括作者作出的结论、对策、评价 通过排除分述句的方式找到中心句 分述句特征: 1. 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 数据资料 3. 正反论证 4. 原因解释 5. 并列分述 提示: 1、从读题的角度:分述句部分可快速阅读(分述句里的关联词不重要) 2、从选项排除的角度:围绕分述句的选项是干扰项,要排除
理论要点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总—分
总—分(观点 + 解释说明) 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总句特征
观点(一般情况下是明确的)
文段结构
观点+解释说明(总——分)
常见分句特征
“ 比如”“ 例如”“……就是例证”等例子表述
数据资料
正反论证
原因解释
分列并述
子主题
分—总
分—总 常见分述句特征: 1. 定义引入 2. 背景引入 3. 对比引入 4. 问题引入 总句特征: 1. 有标志 (1)结论词引导 (2)对策词引导 (3)指代词引导 2. 无标志 文段层层铺垫,最终引出观点
常见分句特征
定义引入
背景引入
对比引入
问题引入
总句特征
有标志
结论引导词
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
对策引导词
需要、必须等
指代引导词
总之、对此、有鉴于此、 在此基础上、从这个意义说、从这个角度看等
无标志
层层铺垫
分—总—分
分—总—分 1. 分述句 (1)引入: 定义引入、背景引入、问题引入、对比引入等 (2)论证:举例、数据、正反、原因、并列分述等 2. 中心句 (1)关联词引导 (2)一般包含主题词
开头“分”———引入
定义引入、背景引入、问题引入、对比引入等
中间“总”———核心
关联词引导
一般包含主题词
结尾“分”———论证
举例、数据、正反、原因、并列分述等
细节判断题
做题顺序建议: 1、从文段特征看: 文段晦涩难懂:建议先看选项,再回到文段做对比 文段通俗易懂:可以先读文段,再看选项 2、从选项特征看: 选项特征明显,可以先从选项入手 易定位特征: “三字一号”:数字、名字、字母、标点符号 核心名词: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从文段中可以得出/推出的是……
错误选项类型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替换、混搭
偷换逻辑
文段: A同时B 选项:因为A所以B 文段: A导致B 选项:B导致A 文段: A与B同样重要 选项: A是主体/ B是核心。
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并列偷换
与文义相悖
快速解题技巧
快速解题技巧: 1. 相对绝对项 绝对表述:一定、必定、都…… 相对表述:可能、也许、往往…… 2. 对比项 标志词:A 高于 / 优于 B;利大于弊;A 比 B 更…… 3. 表述与实际不符项
相对绝对项
绝对表述
一定、必定、都……
相对表述
可能、也许、往往……
对比项
标志词:A 高于 / 优于 B;利大于弊;A 比 B 更……
表述与实际不符项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题(2~3道题)
【提问方式】 将以上 / 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理论要点: 1. 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2. 确定捆绑 / 确定顺序 / 确定尾句 3. 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选项)
提问方式
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解题要点
从选项入手
确定首句
确定捆绑/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解题方法
确定首句
首句特征
下定义
……就是/是指
背景引入
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 / 环境下)
大背景/环境下
非首句特征
指代不清的指代词
这、那、他、其、 该、此等
关联词的后半部分
但、却、而且等
举例子
例如、比如、就像等
确定捆绑
指代词
这、那、他、其、该、此、这些、他们等
关联词
转折
虽然……但是、可是、然而、不过、却等
并列
同时、同样、此外、也等
确定顺序
行文逻辑
观点+解释说明
提问+回答
问题+对策
日常逻辑
时间脉络、行动顺序等
确定尾句
因此、所以、看来、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
对策类尾句
语句填空题(2 ~3道题)
【提问方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 / 项是…… 理论要点: 注重衔接得当: (1)横线为分句,优先注重句内衔接 (2)横线为完整语句,注重句子之间的关联 横线在结尾: 1. 总结前文 2. 提出对策
提问方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项是……
理论要点
注意衔接得当
横线为分句,优先注重句内衔接
横线为完整语句,注重句子之间的关联
话题一致
横线在结尾
总结前文
提出对策
横线在开头
概括后文
话题引入
横线在中间
承上启下
承上
启下
承上启下(最优)
接语选择题(1~5道题)
理论要点: 1. 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 2. 话题保持一致与连贯,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干扰项特征: 1. 文段中已经具体论述过的内容 2. 与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不一致、不连贯
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引言,这篇文章最可能介绍的是:
理论要点
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
话题保持一致与连贯,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干扰项特征
文段中已经具体论述过的内容
语文段最后谈论的核心话题不一致、不连贯
提示
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逻辑填空(20道题)
词的辨析
辨析方法: 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词义侧重
辨析方法:拆字组词
固定搭配
搭配一个词
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
搭配多个词
横线处所填词语搭配由“ 和”“ 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
需与并列的多个部分均搭配恰当
程度轻重
从语义程度方面对词语进行区分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的程度轻重与文段的程度轻重保持一致
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方面对词语进行区分
褒义、中性、贬义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
转折
标志词
但是、然而、却等
理论要点
前后语义相反、感情色彩相反
因果
标志词
导致;使得等
理论要点
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并列
标志词
近义并列
顿号、逗号
反义并列
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多一些……少一些……; 要……不能……;等等
理论要点
近义并列前后语义、感情色彩相近
反义并列前后语义、感情色彩相反相对
相同句式也可表示并列
理论要点:结合前后语境分析,语义是相近还是相反
对应关系
有标志
解释说明
标志
标志词
即、就是、可谓、无异于、无疑似是等
标点
冒号(:)、破折号(—)
理论要点
注意解释说明部分对横线处的提示性作用
形象表达
标志
如同、就像、类似、双引号等
理论要点
与形象表达对应的选项优选
无标志
主题词
文段讨论的核心话题
理论要点
与主题词对应的选项优选
前后呼应
句子内部注重联系
句子之间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