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译学导论
译学导论思维导图,详细阐述了中国翻译历史的不同阶段,包括佛教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学翻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献翻译和改革开放后的实用文献翻译,翻译和哲学:此部分探讨了翻译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以柏拉图为代表,介绍了哲学界对翻译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深化了对翻译活动的理解。
编辑于2024-06-21 15:15:49译学导论
1. 中国翻译
佛教翻译
1. 东汉末
安世高
① 译经创始人
② 印度小乘佛教禅法类的经典
③ 最重要的是《安般守意经》
④ 他的译文是音韵文字,文质两宜
支娄迦谶
① 传译梵文,译出《般若道行经》等多部佛经
② 翻译大乘佛教的经典
③ 译出的文字比较流畅,但因为在翻译中多采用“音译”,导致“辞质多胡音”,经文略显艰涩
2. 三国
支谦
① 通晓六种语言,译出《大阿弥陀经》等,是安世高、支谶以后翻译大乘般若学的译经大师
② 他最早注意到名称的翻译
③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到了文质调和,对后世佛经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3. 前秦
道安
1-领袖 僧伽制度
2-众经目录
3 序言
4 意义
五失本三不易
概括性 实用性 指导性
4. 后秦
鸠摩罗什
① 译有《金刚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
② 中国翻译历史上首次研究翻译中如何表现原文文体和意趣的人,对翻译文学有极大影响
③ 译经时倾向于意译,译文质量高,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重要翻译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佛经翻译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5. 唐
彦琮
译经,著有《辨正论》,提出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要求的“八备说”
玄奘
① 唐代高僧,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
③ 到天竺游学,口述西行求法的经历和见闻,由弟子笔录汇成一本《大唐西域记》
④ 提出“五不翻”原则(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名称、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
⑤ 译经时运用补充法、省略法、还原法等翻译技巧,译文质量高
玄奘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成就最高的译经大师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1. 来华传教士
2. 徐光启
1. 《几何原本》 《测量法义》《泰西水法》和《崇祯历书》
2.
在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提高中国科技水平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3. 李之藻
① 明代著名科学家、译著家、出版家
② 向利玛窦学习,钻研西方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
③ 和利玛窦等人合作翻译了《同文算指》《名理探》等书
④ 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
5 介绍西方初等数学和哲学思想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
1. 马建忠
甲午之冬,向朝廷呈奏折《拟设翻译书院议》,建议设立翻译书院来培养翻译人才,同时有计划进行译书,“择其善者而译之”
在翻译时,应清初原文的音韵、繁简、问题和含义,译文要符合原文的旨意、神韵和风格,这样才为善译
善译理论是洋务翻译中的重大突破,引导我国翻译理论进入新阶段。他的论述不仅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以西方语法理论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著作。
2. 严复
天演论
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
3. 林纾
② 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
③ 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④ 他认为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启发民智
⑤ 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⑥ 与严复齐名
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学翻译
1. 郑振铎
工作
和茅盾、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长期主编《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旬刊》《小说月报》《文学月刊》《文学季刊》《世界文库》等,积极提倡现实主义的进步文学
理论
一面极力求不失愿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意义
郑振铎的许多翻译思想比较系统、完整,也首次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翻译问题,为我国翻译事业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胡适
① 在《新青年》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② 第一个发出了大量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的号召,并将其作为“创造新文学”的唯一的“预备”和“模范”
③ 提出译者的“三重责任”
对原作者负责任,求不失愿意
对读者负责,求他们读懂
对自己负责任,求不致自欺欺人
3. 茅盾
① 翻译了许多近代外国文学作品《在家里》《日落》《情人》
② 议论贡献集中在三方面
a.关于翻译工作的目的与功能的论述。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观
b.对于翻译工作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的论述。更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三个条件
c.关于翻译本身的艺术追求的论述。强调了翻译作品的“艺术要素”
成就
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一个创造性发展,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逐步推向鼎盛时期。。
4. 鲁迅
① 翻译外国文学
② 对翻译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对翻译界影响很大
a.关于翻译的目的。
窃火、煮肉,振作国民精神,挽救国家命运
b.关于翻译策略和方法。
坚持“直译”,提出“硬译”,要“自然”,论述“欧化”问题
c.关于翻译路径和方式。
重译、复译的必要性
5. 瞿秋白
① 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最早翻译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名著的文学翻译家,我国最早直接从俄文翻译俄国文学的译者之一
② 翻译了《闲谈》《海燕》《国际歌》
③ 强调译者必须“非常忠实”
④ 认为翻译可以帮助中国语文的改革,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
⑤ 对严复和鲁迅的有关议论进行了评论,提出了“概念对等”的翻译原则
6. 林语堂
① 在非左翼文学家中,他对翻译理论做出的贡献最大
② 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语言学家,兼用汉语和英语写作,蜚声世界文坛
③ 《论翻译》是他最系统、最著名的译论
④ 较早提出了“翻译即艺术”的主张
⑤ 讨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⑥ 最杰出贡献:中西文化沟通
7. 朱光潜
① 翻译了《美学原理》,为我国译介西方美学开了先河
② 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原则,他的译著“既忠实,又传神”
③ 翻译了《美学》《萧伯纳戏剧集》
④ 发表了《谈翻译》,代表他的译学观点
⑤ 提出“翻译艺术论”,翻译是一项“再创造”活动,不是简单的“改造和模仿”
8. 傅雷
① 翻译法国文学,《高老头》《贝多芬传》《巴尔扎克全集》
② 最著名议论:“神似说”
第一要义:将原作化为我有
第二要义:把所了解的、体会的,又忠实又动人地表达出来
第三要义:气息贯通--文脉贯通,既指原作内容的传达,也指原作风格的展现
9. 钱钟书
① 提出“化境论”
10. 许渊冲
① 精通英、法等语言,曾英译中国古典诗词,汉译多部法国著作《包法利夫人》《红与黑》
② “英法翻译唯一人”
③ 以诗译诗的格律派代表人物,概括出五个字--美化至艺术(美是“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④ 提出了“优势竞赛论”的翻译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献翻译
改革开放后的实用文献翻译
2. 意义
索绪尔的意义观与翻译
意义观
(一)能指与所指——对传统命名论的批判
(二)要素与系统——在系统中区分差别
(三)意义与价值——意义取决于系统中的价值
对翻译的影响
第一,翻译中逐词对应的翻译方法不科学。
第二,在系统中识别语义差异。
第三,意义的确定取决于系统中的价值,但意义并不就是价值。
重估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
1. 格莱斯
自然意义
非自然意义
2. 斯特劳森
意义寓于功能,功能体现意向,意向参与意义。
3. 罗兰·巴特的意义观
外延系统
内涵系统
否定……
无中心 无原创
4. 雅克·德里达的意义观 (解构主义)
反传统 泛权威 反理性
延异
系统的范围和其中的意义的相互作用无限地延伸扩展下去
延异的反复
对意义客观性的质疑
1. 弗雷格的意义观
意义与指称
同等表达
2. 奎恩的意义观
意义的分类
奈达的分类
莫里斯的分类
利奇的分类
意义讨论
1. 维特根斯坦
意义即用法
指称
词的功能
用法
语境
有关的关系中
语言游戏
扮演角色 作用
离开参与者 词句子 没有意义
2. 萨特
3. 莎士比亚
4. 鲁迅
3. 翻译和哲学
柏拉图
床喻
尼采
① “翻译即征服”
② 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不一致
③ 风格不可译
④ 译者主体性的觉醒
4. 西方翻译理论
古代西方翻译理论
早期的圣经翻译理论
七十子希腊文本》
斐洛
① 首次提出只有神学者才有权翻译《圣经》
② 坚持直译、死译
哲罗姆
① 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② 主持翻译了拉丁文《圣经》,丰富了拉丁语言
③ 在古代的翻译家中,他采用的翻译方法最系统、严谨
④ 提出“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⑤ 他的生日9.30被定为国际翻译日
奥古斯汀
翻译理论体现在《论基督教教义》中
古罗马文学翻译
贺拉斯
① 诗人,翻译理论家
② 诗歌创作《讽刺诗集》《诗艺》
③ “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字死译”
④ 主张翻译和创作一样,贵在创新
⑤ 坚持灵活翻译
⑥ 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原文文本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东西
西塞罗
① 翻译希腊作品
② 认为译者应认同母语身份
③ 在翻译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作为演说家,而不是解释着进行翻译,译者要因地制宜,灵活适应语境和受众
④ 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
⑤ 区分了“直译”和“意译”的二分法
⑥ 提出翻译家必须照顾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来打动读者和听众。此外,翻译要表达的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
⑦ 打破翻译只限于实践,不过问理论的局面,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理论家
昆体良
① 提出了翻译的分类:一般普通材料的翻译;创造性转换性质的翻译
② 界定了“翻译”和“释义”,提出翻译要“与原作竞争”,强调了译者的母语及译者主体性的地位
③ 认为翻译家不仅是“忠实的艺匠”,而且是寻找崇高诗句灵感的人
中世纪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
但丁
马丁路德
艾蒂安 多雷
雅克 阿米欧
乔治 查普曼
约翰 邓汉姆
近代
约翰 德莱顿
泰特勒
夏尔 巴特
① 18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和翻译理论家之一
② 出版了《论文学原则》
威廉·洪堡
施莱尔马赫
① 现代解释学的创始人
② 系统总结了归化与异化问题,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翻译观点的全面总结
异化
保持语言和文化差异
③ 主张将读者带向作者
④ 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述的人(口译:商业翻译;笔译:科学艺术翻译)
⑤ 提出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
(42)普希金
(43)茹科夫斯基
现代
克罗齐
美学原理
不可能完美再现
目的:解决不可重复的矛盾
再创造 不可过分自由 不可过分拘谨
沃尔特·本雅明
① “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② 翻译了《追忆似水年华》《恶之花》
③ 《译者的任务》被看做是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依据,被学界奉为“翻译研究的《圣经》”
后续生命
译本 和 原作关系
波斯盖特
后瞻式 前瞻式
忠实性 是衡量成败的最高标准
主要矛盾是言语问题
生命-更新
当代
雅各布森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符际翻译
诗歌不可译
(47)弗斯
(48)西奥多·萨瓦里
(49)约翰·卡特福德
翻译的等值与可译性
不可译性
bank 两个语法单位 或单词 共用一个语言形式
原语单位一词多义
翻译的定义和分类
翻译转换
翻译对教学的启迪
彼得·纽马克
① 西方当代科学翻译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② 提出“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两个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51)乔治·斯坦纳
(52)尤金·奈达
动态对等
自然
贴切
对等
(53)苏珊·巴斯奈特
(54)安德烈·勒弗维尔
(55)劳伦斯·韦努蒂
译者的多重身份
译者的隐身
要求
无主观色彩
目的语
形成方式
译者:目的语规范
读者:接受习惯
异化策略
抵抗
(56)威尔斯
(61)汉斯·弗米尔
目的居于首位原则
语内连贯法则
语际连贯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