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史学名著》
《史学名著》是钱穆先生为博士生所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课程的讲课实录。该书扼要地介绍了《尚书》、《春秋》三传、《史记》等数部中国史学名著,并对这些名著的史学价值、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史学名著本身的讲解,还融入了钱穆先生对史学研究方法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编辑于2024-06-22 23:37:17《史学名著》
钱穆先生著作
新校本說明
1钱穆先生全集的出版情况
1.1 钱穆先生全集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
1.2 钱穆先生全集在1998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劃引進的重要項目。
1.3 新校本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體例、格式、標號、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誤。
2 新校本的内容保留
2.1新校本保留了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原貌。
2.2新校本对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注解进行了保留,以保留原貌。
出版說明
1钱賨四先生的著作
1.1 钱竇四先生为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所開「中國史學名著」課程之全年講堂實錄。
1.2 書名為「中國史學名著」。
2書的內容和目的
2.1書的內容每講舉出歷代有關史學之代表著作一二種,標為講題,詳細講述。旨在指引學生研究史學之門徑。
2.2書的目的治史學須在全部學術大體中求瞭解;須從三千年之史學演變中求知何為史學。更應知如何從汗牛充棟之歷史材料中,尋出中國歷史之靈魂。
3 書的出版和編輯
3.1書的出版
1973年二月,交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三民書局將該書編入三民文庳,以四十開小字本印行。
三民曾允再版時改為二十五開標準本。
一九八0年,其時先生雙目已不能見字,仍以此書之改排為念,特囑夫人胡美琦女士將全書誦讀一過,並作通體之增刪修潤,以備改排之用。
此書至先生逝世時,仍未能改排新版。
3.2 編輯
今整編全集,即以增修遺稿為底本。
各篇皆加以分節,版式與分段皆重新處理。
整理標點符號,主要加入私名號、書名號及重點引號,以方便讀者閱讀。
整理排校工作力求慎重,然錯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指正。
4 編輯者的負責
4.1編輯者本書由王仁祥先生負責整理。
4.2編輯者的識別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謹識。
自序
1 自序的背景和内容
1.1 自序的写作背景作者在一九六九至一九七O、一九七〇至一九七一這兩年間,為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開設「中國史學名著」一課程。第一年由聽講者隨堂筆記,意欲彙集各本成一講義,但由於所記詳略互異,並有共同所缺,補入亦復追憶無從。
1.2 自序的内容第二年仍開此課,戴生景賢來旁聽,攜一錄音機,堂下照收錄寫出,由我刪潤,遂成此稿。此稿乃一年之講堂實錄,每堂必標一講題,然亦有前講未畢,後講補述,此稿皆一仍其舊。此稿中有前後所講重複,並有一意反覆申明,辭繁不殺,此稿均不刪削。此稿中有多題外發揮,語多誠勸,此稿皆保留原語。
2 自序的性质和特点
2.1 自序的性质雖然非著述之體,但亦使讀者誦其辭,如相與警欬於一堂之上。
2.2 自序的特点最先本有「通論讀書為學方法」一堂,戴生未加錄音,今亦不為補入。各講時申此意,讀者可自參之。
尚書
1尚書的起源和特点
1.1尚書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學書,也是中国第一部古書
1.2 尚書的難讀性尚書在漢代到東漢四百年,這部尚書已沒有能完全講通。尚書在清代,講經學最為有成績,但清代兩百幾十年,尚書還是沒有能一字字地講通。
2 尚書的兩種本子
2.1今文尚書今文尚書是眞的,是從伏生尚書改寫成隶書的,因此稱做「博士官尚書」。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也不完全是真的,有很多不可信。
2.2 古文尚書古文尚書是假的,只有二十八篇今文尚書伏生傳下的是真的。古文尚書在束晉由梅噴所獻本才是假尚書。
3 尚書的辨伪问题
3.1尚書有真有偏,我們該懂得分辨今文尚書也未必全是眞,也多假的。辨偏不該過分,但有許多眞偽還是該辨。
4 尚書的原始材料和人物
4.1 尚書中最可靠的便是西周書,虞、夏、商書都有問題西周書中有很多文章便是周公所作,或是周公同時人或其手下人所作。周公在當時,周公在此集團中,並傳至此後,有大影響。
5 尚書的價值和意義
5.1 尚書是中國第一部大的史學名著,應該是尚書周公的「天命論」,周公的「共主論」,影響後世甚大。研究歷史,更重要的在應懂得歷史裹邊的人。尚書的主要中心人物是周公,在中國歷史上影響著幾千年。
春秋
1 读书方法
1.1读书应了解作者,不能只看重材料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地去读。
1.2读书应注重一部一部地读,而非只翻阅材料每一部书都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
2 读书背后的主观存在
2.1学问背后必然有一个人的主观存在,即使是科学也是如此。
2.2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西周书并不是一人所写,它是零碎许多篇文章之结合,但我们可以说这部西周书背后有一重要人物,就是周公。
3 周公在春秋中的地位
3.1周公可以代表西周时代,代表此一时代之精神,代表此一时代之种种特殊点,或说是此时代的个性。
3.2周公的思想、理论和对于当时人类社会的所有抱负,都可以在《西周书》中找到。
4 春秋的价值
4.1春秋并不是孔子首创,孔子以前已有,但春秋在孔子手中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历史书。
4.2春秋是正式的历史记载,它所载的,遂成为整个全中国、整个全天下的历史。
5 春秋的难读之处
5.1 春秋难读,难在读大义,而非字句。
5.2 春秋的难读,难在春秋须讲大义,而非字句。
6 春秋的褒贬
6.1春秋有褒贬,但褒贬只在他们的事情上,而孔子春秋又颇于事不详。
6.2 春秋的褒贬,只在他们的事情上,而孔子春秋又颇于事不详。
7 春秋的结束
7.1孔子春秋只是中国一部编年史的开始,又是在当时是创辟的一部民间的私家著作,而又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
8 历史的重要性
8.1历史亡了,史学又在何处栽根。
8.2史学有新旧,历史则只是历史,在历史上有过周公孔子,周公孔子又各有过他们的一套历史著作直传到今天,那我们不能不讲。
8.3 周公孔子都讲的是大一统,而中国从秦汉以来便是一统到今天,那亦是千真万确的历史。
春秋三傳
1 春秋三傳的起源和意义
1.1春秋三傳的起源春秋三傳是孔子春秋的傳記,由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三部分組成。春秋三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王官學」和「百家言」學術體系。春秋三傳的起源與古代的封建政體有關,與西方封建社會有不同。
1.2 春秋三傳的意义春秋三傳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的史學名著,與詩書並列為五經之一。春秋三傳在漢代被視為王官學,與詩書、書經、禮記、易經並列為五經之一。春秋三傳在宋代被視為經學,與詩書、書經、禮記、易經並列為五經之一。
2 春秋三傳的內容和爭談
2.1春秋三傳的內容春秋三傳主要記載了春秋時期天子的事務,包括天子的事、天子的事義、天子的事的詳盡記載等。春秋三傳的內容與詩書、書經、禮記、易經等古代經書的內容有所不同。
2.2 春秋三傳的爭議春秋三傳的真實性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春秋三傳是偽書,有人則認為春秋三傳是真書。春秋三傳的真實性問題涉及到春秋三傳的作者問題,以及春秋三傳的真實內容問題。
3 春秋三傳的價值和影響
3.1 春秋三傳的價值春秋三傳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的史學名著,對古代史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春秋三傳在現代也被視為重要的史學名著,對現代史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春秋三傳的影響春秋三傳對古代史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春秋三傳對古代史學的貢獻上。春秋三傳對現代史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春秋三傳封現代史學的啟示上。
左傳(附國語、國策)
1 左傳的性质和内容
1.1左傳的性质
左傳在古代被视为一部经书,因为春秋是六经之一,所以左傳也属于经书范畴。
左傳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各国的事,包括鲁、齐、宋、郑、晋、卫、楚、秦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1.2 左傳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左傳的作者并非左丘明,而是春秋时期的人们。左傳的成书时间应在战国时期,距离孔子和左丘明时代已远。
2 左傳的历史价值
2.1 左傳的历史价值
左傳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制度、人物、军事、外交、食货经济、社会礼俗等多个方面,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基本
左傳是一部详细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书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2 左傳的史料价值左傳中的天文历法记录准确,如日蚀、月蚀等,可以证明左傳的史料来源可靠。左傳中的地理沿革记录详细,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沿革地理的基本参考。
3 左傳的研究方法
3.1左傳的研究方法研究左傳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历史知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左傳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阅读和解读能力,对古代中国的文献有深入的理解。
3.2 左傳的研究价值研究左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左傳可以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更全面的理解。
史記(上)
1史學的演進與選擇
1.1 史學的演進史學的演進可以追溯到西周書、春秋、三傳、國語、國策到司馬遷的史記,這是一個由上古到中古的演進過程。史學的演進與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演進有關,中國歷史到了西周初年才有西周書,到春秋未年才有孔子春秋,要到漢初七十年代才有司馬遷的史記。
1.2 史學的選擇史學的選擇包括選擇哪些事情進行記載,以及如何選擇和組織這些事情。在周公時,中國古代本沒有所謂歷史,直到司馬遷時,中國才有了所謂史學。
2 史學的創作與研究
2.1 史學的創作史學的創作是基於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觀察和理解,進行選擇和組織。史學的創作既有真假,也有高級與低級,需要有見識、有選擇、有組織。
2.2 史學的研究史學的研究需要有問題意識,需要有問題而不急求答案,需要有問題存在於自己腦子表。史學的研究包括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觀察和理解,以及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釋。
3 史學與文學的區別
3.1 史學與文學的區別史學是對歷史事件的觀察和理解,而文學是對人性和情感的表達。史學的觀察和理解需要有選擇和組織,而文學的表達需要有情感和想像。
3.2 史學與文學的相互影響史學和文學都需要有問題意識,都需要有問題存在於自己腦子表,都需要有問題存在於自己心中。史學和文學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們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借鑒。
史記(中)
1史記的創建
1.1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司馬遷創造了這一部史書,為中國史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1.2司馬遷在當時的學術環境中,創造了史學的獨立觀念,將史學從經學申獨立出來。
1.3司馬遷的史記被視為中國史學上的大創造,它以人物為中心,創為「列傳體」,一人一人分著立傳,以人物為中心而寫下的歷史。
2 史記的價值
2.1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要寫下漢代初年很多事情,還要在這很多事情中有一個「是非」標準。
2.2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記載事情,還有一套。
2.3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學孔子春秋,還有一套。
3 史記的創作
3.1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從周公、孔子到太史公,都已講在裹面了。
3.2司馬遷的史記創作,是從模微中來,他只是跟著周公、孔子。
3.3 司馬遷的史記創作,特別重要的是在體裁方面,他分著人講,特別重視人。
4 史記的學習方法
4.1讀史記,先該懂得這道理,不能拿著一部史記,從頭到尾把事情記得一清二楚;這是你不會讀史記。
史記(下)
1 史記的體裁和內容
1.1 史記的體裁史記的體裁包括記事、編年、傳人,並在記事中兼帶記言。尚書是第一種體裁,以記事記言為主。編年是第二種體裁,以編年為主,但在編年中又包括了記事和記言。傳人是第三種體裁,以傳記為主,但在傳記的體裁之内,同樣包括著記事和編年。
1.2 史記的內容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包括十二篇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是全書之大網,是編年的。世家是分國的,主要還是記事,但是一部通史。列傳是史記中最主要部分,是太史公獨創的一個體例。表是全書中最重要的筋節,如三代世家,因古代夏、商、周事情疏略,不能一年一年詳細編排,所以只作世表。八書是尚書體例,專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書。
2 史記的寫作方法和理念
2.1史記的寫作方法史記的寫作方法包括「考史」、「論史」和「著史」。「考史」是遇到不清楚的便要考。「論史」是史事利害得失,該有一個評判。「著史」是歷史要能有人寫出來。
2.2 史記的理念史記的理念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係,並從古代直變到近代,中間應有個血脈貫通。史記的理念是極守舊,而卻是極開新的,因為史記在當時,還是一種子學,並未曾有一種史學。
漢書
1 班固的《漢書》在中国史書中的地位和影响
1.1《漢書》是中國正史的第二部,斷代為史的第一部。
1.2《漢書》採用了史記後半部講漢代前半的,接著再寫漢代的後半部,直到王莽起西漢亡為止。
1.3 自從班固《漢書》以後,一路到清末,都如此。只是今天以後的中國,則不再會有一個一個的王朝興亡。
2 班固《漢書》的內容和特点
2.1《漢書》有本紀、有表、有志、有列傳,而無世家。
2.2《漢書》主要内容是在昭、宣、元、成、哀、平,連王莽共七朝。
2.3《漢書》中所用材料,第一是根據他父親所寫,又根據其他人如劉向、劉歆、揚雄、馮商、史岑諸人。
3 班固《漢書》的评价和影响
3.1 班固《漢書》在魏晋南北朝、唐初,羣認漢書是部好書,正為那時人都講究做文章。
3.2范蔚宗論漢書,本亦承之華嶠。而傅玄亦貶班固,谓其:論國體,則飾主缺而折忠臣。敘世教,則貴取容而贱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
3.3 范蔚宗也是不獲令終,死在監獄裹。但范蔚宗後漢書,在講仁義守節等事上,不知比漢書好了多少。
4 班固《漢書》的寫作特点和影响
4.1 班固《漢書》贍而能詳,他把事情詳詳細細地都擺在那裏,又不亂七八糟,敍事得體。
4.2范蔚宗後漢書長處自也不須多講。我們果能用這樣般的眼光來讀書,自能增長了自己的見識,抑且還提高了自己的人品。
4.3 比論太史公史記和班固漢書之高下,范蔚宗的批評岂不更值得我們之欣賞?
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
1 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的比較
1.1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的內容和風格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都是對史記和漢書的沿襲,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范曄後漢書以斷代史為主要內容,而陳壽三國志則以三國時期為主。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的內容都有重複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1.2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的影響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對後來的歷史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的內容和風格對後來的史書寫作產生了影響。
2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的比較
2.1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的內容和風格 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都是對史記和漢書的沿襲,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的內容都有重複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2.2 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的影響 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對後來的歷史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志的內容和風格對後來的史書寫作產生了影響
综論東漢到隋的史學演進
1史學演進
1.1 史學演進的具體演進過程從周公西周書一路下來,講到上一堂范曄的後漢書;這是從西周經過春秋、兩漢、魏晉到了南朝劉宋,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在此一千三百多年中,中國的史學研究怎麼般在演進?我們不必定說它是「進步」,但總在那裏往前,故說是「演進」。
1.2 史學演進的總體趨勢史學演進不是「進步」,但總在那裹往前,故說是「演進」。史學演進是一個大題目,不是一種大知識,實際上也只是我們講過的這許多,只要回頭來綜合一下,我們就能了解這一事。
2 史學名著的講解
2.1 史學名著的講解方法史學名著的講解應該從大處著眼,看這一千三百多年來中國全部學術的演進。史學名著的講解應該從大題目講起,而不是零零碎碎的小題目。
2.2史學名著的講解內容史學名著的講解應該從具體事實講起,主要當從具體事實講。史學名著的講解應該從材料中來,不能架空發論,又不應該只用心小處。
3 史學演進的影響
3.1史學演進的影響史學演進對中國學術的影響是極大的,從王官之學到百家之言,再到經學、史學、子、集四部,學術思想變,社會也變,政治也變。史學演進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極大的,從詩經、楚辭,變出漢人的辭賦,再到文學獨立,是一個「通經致用」。史學演進對中國史學的影響是極大的,比漢光武、曹操這些政治人物,其影響或許遺要大得多。史學演進對當時社會起了什麼作用與影響?當時的時代又怎麼會產生出這樣十三類的史學來?
高僧傳水經注世說新語
1史學演進
1.1 雜傳和地理類史學的重要性雜傳類中的高僧傳和地理類中的水經注都是史學中的重要著作。高僧傳講到了在四百五十三年中二百五十七位高僧,共分十類,一一為他們作傳。水經注記載了禪宗祖師們言行的。
1.2中國佛教史的研究
佛教傳達中國,中國僧人就把中國文化傳統看重歷史的眼光,來記載佛教史。
把歷史來記載宗教,這情形就會和原來的宗教發生很大差異。
佛教之化,乃是說在宗教裏邊加進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人文歷史觀點。
2 史學研究的方法
2.1史學研究的全和通研究史學,定要求其全,又求其通。從時代來看宗教,從宗教來看時代。
2.2史學研究的運用沒有學問,材料只是材料。有了學問,材料不只是材料。
2.3史學研究的巧妙沒有巧妙,一味死讀,那也是要不得。
3地理類史學的研究
3.1酈道元的水經注酈道元的水經注是當時四部有名的史注之一。酈道元的水經注照理是一部地理書,但實際上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歷史書。酈道元的水經注關係非常之大,值得參考。
3.2 酈道元的水經注的價值酈道元的水經注描寫各地風土景色,描寫得非常好。酈道元的水經注變成為文學家所注意的一部書。酈道元的水經注饜經傳鈔,變成經、注混淆,桑欽的「經」同酈道元的「注」慢慢分別不清。
劉知幾史通
1 劉知幾史通的地位和影响
1.1 劉知幾史通在中國學術著作中的特殊地位中國人做學問,似乎很少寫像通論、概論一類性質的書,如文學通論、史學通論等。史通是中國唯一的一部史學通論,成為一部特出的書。
1.2 劉知幾史通对中国史學的影響史通向來列為一部評史的書,但評史更重要是在評論這一時代的歷史,而史通只是評論史書,不是評論歷史。史書的最大作用,要能發掘出他所寫這一時代的「史情」與「史意」。
2 劉知幾史通的批评和不足
2.1 劉知幾史通的批評劉知幾史通只注意到史書,沒有注意到歷史本身,也沒有注意到寫歷史的背後的這個人。劉知幾史通對於古代的中國史懷疑,對全部歷史泛起了一種虛無的看法。
2.2 劉知幾史通的不足劉知幾史通僅通史學,不通經學。劉知幾史通對於天文志不該寫入歷史,對漢書藝文志可不要等觀點,都是他的不足之处。
3 劉知幾史通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的比较
3.1 劉知幾史通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的優缺劉知幾史通僅是一個史學專家,他的知識、他的興趣,完全在史學這一門裹。劉勰的文心雕龍,他能對於學術之大全與其本原處、會通處,都照顧到。
3.2 劉知幾史通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的差異劉知幾史通的文章也是駢文,而他的文章也比劉知幾史通的文章好。劉知幾史通和劉勰的文心雕龍,這兩部同性質的書來合看,便懂得此兩書之高下,也可懂得此兩書背後著書人學問的高下。
4 史學的總體和本原
4.1史學的總體和本原論史也要從這大的地方來論。必須有一番大本領,必有其本原所在,才能寫出好歷史來。
4.2 史學的批評和學習我們不能先把一個史學來限著我們,至於做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讀其書,必該知其人。
杜佑通典(上)
1时代变迁与学术创新
1.1 时代变迁是自然现象,但学术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1.2 学术创新不仅需要跟随时代变化,还需要在变化中创造新的东西。
1.3 学术创新需要有理想,能领导人们在变化中走上一条新的路。
2中国历史中的学术变迁
2.1中国历史从东汉到隋,学术变迁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著作的增多。
2.2学术变迁主要是在跟随时代变化,没有新的创造,不能达到领导时代、开创新的时代。
2.3学术变迁只是走下坡,不是攀高峰,只是后退,不是上进。
3 杜佑的通典
3.1 杜佑的通典是唐代史学的积累,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不能作为未来新史学的领导者。
3.2杜佑的通典不能开创新史学的理想,也不能在变化中创造新的东西。
3.3 杜佑的通典只是代表一个衰世的史学,只能在枝节问题上进行批评。
4 唐代的史学创新
4.1唐代的史学创新体现在思想、经学、文学和史学的创新。
4.2唐代的史学创新成果不亚于韩柳古文运动和李杜古诗的成果。
4.3 杜佑的通典是唐代史学的创新,对时代产生了影响。
5 杜佑的通典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
5.1 杜佑的通典在中国史学中开创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杜佑的通典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制度史。
5.3杜佑的通典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是开创性的,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佑通典(下)(附吳兢貞觀政要)
1杜佑通典的内容和结构
1.1杜佑通典共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個部門。
1.2 杜佑通典的九個部門是分著次序排列的,依次是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
1.3 杜佑通典的九個部門是按照解決社會經濟生活問題為首要,這是他的最大責任。
2 杜佑通典的选举篇
2.1選舉篇前面有總敘,後面有評語,前三卷是歷代制度,下三卷是雜論議。
2.2選舉篇中,重要的意見都大部分記載在歷史上,主要是所謂「奏議」。
2.3 選舉篇以外,在每一家的「文集」裏,也常有文章討論,或是古代,或是當代,某一項制度的利害得失。
3 杜佑通典的兵篇
3.1兵篇以孫子兵法十三篇為主,把歷史上的兵事,一切分類歸在這十五卷裏。
3.2 兵篇在講兵法時,也涉及到歷史上的兵事,一切分類歸在這十五卷裏。
4 杜佑通典的刑篇
4.1刑篇主要講刑罰制度。
4.2刑篇在講刑罰制度時,也涉及到歷史上的刑罰制度,一切分類歸在這十五卷裏。
5 杜佑通典的州郡篇
5.1 州郡篇主要講地方行政制度。
5.2 州郡篇在講地方行政制度時,也涉及到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一切分類歸在這十五卷裏。
6 杜佑通典的邊防篇
6.1邊防篇主要講邊防制度。
6.2邊防篇在講邊防制度時,也涉及到歷史上的邊防制度,一切分類歸在這十五卷裏。
7 杜佑通典的禮篇
7.1禮篇在講凶禮中之喪禮,在喪禮中最重要的是服制,中國人所謂的「喪服」。
7.2禮篇在講凶禮中的服制,是中國古人一個極大的學問。
7.3禮篇是杜佑通典的一半,佔了全部通典的一半以上。
8 杜佑通典的贞观政要
8.1贞观政要專講唐太宗贞觀一朝的政治。
8.2 贞观政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朝廷之設施」,第二部分,唐太宗怎麼做出這許多事的?那麼須看當時「君臣之問對」。第三,「忠賢之諍議」。
9杜佑通典的贞观政要的影響
9.1 贞观政要到元代,有戈直為作解注。在解注裏,還特別載了自唐到宋好多人討論貞觀之治的好多話。
歐陽修新五代史與新唐書
1 宋代学术的衰落与复兴
1.1 宋代学术衰落的原因宋代衰贫,讲国势当然宋不如也不如明。宋代学术恰恰不同,唐朝只是佛学大盛的时代,宋不能及。宋代学术不能救宋代之衰亡,但亦为宋以下的中國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2 宋代学术复兴的原因宋代学术复兴,史學在宋代最貧弱。宋代史學能针对时代要求,在史學上有很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贡献
宋代学术复兴,史學在宋代最貧弱。
宋代史學能针对时代要求,在史學上有很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贡献。
宋代史學复兴,史學在宋代最貧弱。
2 欧阳修新五代史的学术特点
2.1欧阳修新五代史的学术特点欧阳修新五代史是後代唯一的一家私人著作。欧阳修新五代史是上法春秋的。欧阳修新五代史的文章比史記,而書中義理又是學孔子春秋的。
2.2 欧阳修新五代史的学术贡献欧阳修新五代史在史學上的贡献,如軍事、選舉志等。欧阳修新五代史在藝文志前的大文章,對古代書的流傳和失掉进行了探討。
3 欧阳修新五代史对后世的影响
3.1 欧阳修新五代史对后世的影响欧阳修新五代史对后世史學的影響,如對史學的謙德可風。欧阳修新五代史對後世史學的影響,如對史學的理論發揮。
3.2 欧阳修新五代史对后世史學的启示欧阳修新五代史對后世史學的启示,如對史學的理論發揮。欧阳修新五代史對后世史學的启示,如對史學的謙德可風。
司馬光資治通鑑
1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編寫和內容
1.1資治通鑑是中國史書中第一部最成功最像樣的編年史由宋仁宗時開始編寫,共兩百九十四卷,包括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1.2 編寫過程得到了多位學者的幫助包括劉敛贡父、劉恕道原、范祖禹純父等。
1.3 主要內容是編寫歷代君臣事迹但也刪除了許多與政府無關的內容,如刪除文人、隱士、文人等。
2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的立場和主張
2.1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有自己的主張和標準刪除了一些與當時實際政治無關的內容,如刪除漢初晁錯的賢良對策等。
2.2 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也有自己的見解和評論
在五代周世宗時,他對馮道進行了批評。
3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中國史學發展的影響
3.1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宋以下一部極大的史書。
朱子通鑑綱目與袁樞通鑑紀事本末
1朱子通鑑綱目的创作和特点
1.1 朱子通鑑綱目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朱子通鑑綱目是根据司馬溫公、胡安國、朱子等人通鑑、目錄、通鑑舉要、舉要補遺這四部書,再來寫他的通鑑綱目。朱子通鑑綱目是根據這四部書「增損隱括以就」。
1.2 朱子通鑑綱目的特点朱子通鑑綱目是仿春秋,在其綱中,寓有褒贬。朱子通鑑綱目在綱中,寓有褒贬,如在三國時,溫公通鑑以正統屬魏,朱子綱目以正統屬蜀漢。
2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的创作和特点
2.1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是袁樞機仲所寫,共四十二卷。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以通鑑為限,通鑑只到五代,於是就有宋史紀事本末,以至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2.2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的特点袁樞通鑑紀事本未講史體,一事而複見數篇,賓主莫辨。編年之法,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編年、紀傳貫通為一,實前古所未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是中國史學上一開新。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只講愛亂,不講安定、不講常。他只注重講外面,如通西南夷、通西域、伐匈奴、平兩越、擊朝鮮等題。但不講内面,如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等。
鄭樵通志
1 郑樵的通志
1.1 郑樵的通志是史學三通的第二部,其范围扩大,非复政治制度可限。
1.2 郑樵的通志有总敘,开首即说“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特别提到“会通”二字。
1.3 郑樵认为,做学问要能会通,就先要能“博”,博了才能通。
1.4 郑樵认为,著书都不免要採前人之书,然亦“必自成一家之言”。
1.5 郑樵认为,迁、固像是一龙一猪。後代史家都弃迁而用固,斷代為史。
2 郑樵的通志中的各个部分
2.1 郑樵的通志中的氏族略批评司馬遷的史記,认为司馬遷不够博,其开始總敘即可见。
2.2郑樵的通志有氏族略、六書、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禮、謚、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昆蟲草木等二十略。
2.3 郑樵的通志中的六書五卷、七音二卷,是講的文字與聲韻。
2.4 郑樵的通志中的地理一卷,講過了人,人在天地间,接著講天文地理。
2.5 郑樵的通志中的藝文,批評劉向劉歆的七略「收書不收圖」。
2.6 郑樵的通志中的圖譜略,是郑樵一個極高明的見解。
2.7 郑樵的通志中的災祥一卷,以前史籍上都講的是五行志,而郑樵改為災祥略。
2.8 郑樵的通志中的昆蟲草木,他把史學範圍放得非常廣大。
3 郑樵的通志的评价
3.1 郑樵的通志在藝文略、校讎略之下,有圖譜略一卷,是郑樵一個極高明的見解。
3.2 郑樵的通志在藝文略、校讎略之下,有金石一卷,講金石可以補講歷史種種未備。
3.3 郑樵的通志在藝文略、校讎略之下,有災祥一卷,講五行不免跡近迷信,講災祥則是有關史跡。
3.4 郑樵的通志在藝文略、校讎略之下,有昆蟲草木,他把史學範圍放得非常廣大。
3.5 郑樵的通志在藝文略、校讎略之下,有藝文略,他首先批評劉向劉歆的七略「收書不收圖」。
3.6 郑樵的通志在藝文略、校讎略之下,有校讎略,他在這裡有極大的發揮。
馬端臨文獻通考
1马端临的文獻通考
1.1 马端临的文獻通考是中國所謂三通的最後一部,是宋元之際的大儒對史學的極高成就。
1.2 马端临的文獻通考主要根據典籍、歷史會要和百家傳記之書,以及當時臣僚的奏疏和近代諸家之評論等。
1.3 马端临的文獻通考的「文」是指典籍,「獻」是指人物,即書本和人物都是做學問的重要部分。
2 馬端临的文獻通考的價值
2.1 馬端临的文獻通考共有三百四十八卷,分二十四門,是中國一部有價值的大書。
2.2 馬端临的文獻通考是中國歷史文化綿長的大國,現在是一個不到百年的新國。
2.3 馬端临的文獻通考是中國傳統制度,多涵有甚深精義,絕非封建、專制兩語可盡。
3 阮元提倡讀兩部書:一是資治通鑑,一是文獻通考
3.1 阮元提倡讀兩部書:一是資治通鑑,一是文獻通考,讀了通鑑,才知道歷代的歷史。讀了通考,才知道歷代的制度。
3.2 阮元改稱「二通」,也是別有用意,到了曾國藩,編經史百家雜鈔,第二類敘跋就把馬端臨文獻通考的二十四篇序全都收入,可見當時人之看重此書。
4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研究
4.1現在我們可以說,在我們政府上下從政做官的人,懂得外國制度的可能還有,懂得中國傳統制度的,儘可說已沒有。
4.2現在我們也可以說,關於講中國歷史裏面的傳統政治制度,眞是「文有餘」。接著三通有九通、十通,還有列朝的會典、奏議及其他的書,材料是汗牛充楝。
4.3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研究,現在已經沒有人懂得了。
5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研究與現代社會
5.1現在我們做學問,就要懂得以前人怎麼做,我們現在又怎麼做。我們要講政治,也要懂得以前我們的傳統政治是怎麼樣,今天我們的政治又是怎麼樣。
5.2現在我們要懂得今天的中國社會同百年前的大不相同。做學問定要從這種地方著眼。但一百年前何從著眼呢?那麼我們至少要讀書。
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
1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和全謝山的宋元學案
1.1 黃梨洲的明儒學案黃梨洲的明儒學案是清代黃梨洲宗羲的一部史學名著,主要講解明代學術思想。明儒學案不僅是一部講哲學思想的書,還是一部講學術史的書,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明代一般學者的思想。明儒學案前後共六十二卷,材料方面搜羅極廣,比之周海門、孫夏峯兩書廣大得多。
1.2 全謝山的宋元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是清代全謝山所編的一部學案,主要講解宋元學術思想。全謝山的宋元學案在材料方面下了大工夫,但由於對宋代理學之認識不够,便就說不到所謂「擇精語詳」。全謝山的宋元學案是中國一部大的學術史的結集,但讀者不能根據他書中的講法來做學問。
2 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比較
2.1 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編寫過程明儒學案由黃梨洲一手寫出,而梨洲自己又是講陽明學的,明儒理學的最主要中心就是陽明學,所以梨洲此書易見精采。全謝山的宋元學案由全謝山和其學生生梓材、馮雲濠共同編寫,但由於全謝山對理學的認識不足,故其書在材料方面花費了很大工夫。
2.2 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學術內容明儒學案主要講解明代學術思想,而宋元學案主要講解宋元學術思想。明儒學案易見精采,而宋元學案在材料方面花費了很大工夫,但讀者不能根據他書中的講法來做學問。
3 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價值
3.1 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學術價值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都是中國學術史的重要結集,對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具有重要意義。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都需要有人幫忙,繼續做下去,學術乃是一番共業。
3.2 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的學術局限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都有其學術局限,如明儒學案易見精采,但宋元學案在材料方面花費了很大工夫。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都需要對每一家能講出每一家的學術思想之精神所在,才能真正理解其學術價值。
從黃全兩學案講到章實齋文史通義
1中国史學中的學人傳
1.1中國史學中的學人傳源遠流長在中國史學方面,來寫一種學人傳記,這本來很早就有。如史記、漢書一路下來,都有儒林傳、文苑傳這一類。若使其人在歷史上地位很高,便不寫進儒林、文苑等分類的傳裏去,而為特立專傳。如漢書有董仲舒傳,後漢書有鄭康成傳,皆不井入儒林傳裹去。
1.2 學人傳記的寫作方式學人傳記的上半截講其人之生平行事,下半截講他的學術思想,並都附加作者梨洲評語。全謝山的宋元學案,其所作傳,從史學上講來,亦有很高地位,有許多材料為宋史所不見。但全氏對每一家思想之衡評則不如黃氏。
2 清代的學人傳記
2.1清代的學人傳記的價值清代的學人傳記,在當時史學方面,乃是一種極可寶貴的新風氣與新途徑。
2.2清代的學人傳記全謝山、錢竹汀,以及江藩的漢學師承記,乃至碑傳集裹所收文章,大體上說,皆是一種學人新傳,而這許多學人則都比較偏於講經史之學的。清代的學人傳記,體裁會再有變。要之,必從我們自己源頭上變下來。
3 章實齋的學說
3.1 章實齋的學術貢獻章實齋的貢獻特別在他講「學術史」方面。章實齋自己沒有寫過有關歷史的書,只寫了些地方志;虽亦有關史學,但究已是史學旁枝。章實齋講歷史有一更大不可及之處,他不站在史學立場來講史學,而是站在整個的學術史立場來講史學。
3.2 章實齋的「六經皆史」理論章實齋提出了所謂「六經皆史」之語。這「六經皆史」四個字,陽明也講過。章實齋自己說,他的學問屬於「浙東學派」,是直從陽明下來的。草實齋根據漢書藝文志,而對經學與百家言則顯有軒輊。他說:不衷大道,其所以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則以本原所出,皆不外於周官之典守。其支離而不合道者,師失官守,末流之學各以私意次?其說爾。非於先王之道全無所得,而自樹一家之學也。
章實齋文史通義
1章实斋的史学研究
1.1章实斋的史学研究观点章实斋认为讲学问不是空言,都要明道经世,诸子百家也跟着前人这个大传统来。章实斋主张六经都是讲人事,六经中讲人事更重要的,应该第一部是尚书,第二部是春秋。章实斋认为三代以上之史与三代以下之史有不同,而又求其同异之故。
1.2 章实斋的史学研究方法章实斋把史書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叫做「記注」,另一部分叫做「撰述」。章实斋认为三代以上記載歷史有一定的成法,而所寫的歷史書,則並無一定的名稱。章实斋认为如何把一切史料保存下來,該有一個一定的方案,而後來沒有了。
2 章实斋的史学研究贡献
2.1 章实斋的史学研究贡献章实斋提倡纪事本末体,认为这是史學中最好的。章实斋对郑樵的评价,认为郑樵的通志足以明獨斷之學。章实斋的校讎通義,提出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观点。
2.2 章实斋的史学研究影响章实斋的史学研究在近代并不被重视,但近代学人大家都很看重他。章实斋的史学研究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刘咸炘等人深受其影响。
3 章实斋的史学研究态度
3.1章实斋的史学研究态度章实斋认为每一个時代,短短幾十年、一百年,自會過去。時代變,學風又怎會不變?章实斋认为史學並不能獨立成為史學,其他學問都一樣,都不能獨立自成一套。章实斋认为从「通學」中來成「專家」,從來專家都從通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