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筑设计原理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黄麟智,第三、四、五章,第二章 中西方建筑,第一章 建筑概论。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编辑于2024-06-25 09:59:09这是一篇关于测量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黄麟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控制测量,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角度测量,高程测量,测量学基础知识,测量学框架结构。
这是一篇关于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黄麟智,第三、四、五章,第二章 中西方建筑,第一章 建筑概论。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高程测量表格问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测量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黄麟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控制测量,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角度测量,高程测量,测量学基础知识,测量学框架结构。
这是一篇关于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黄麟智,第三、四、五章,第二章 中西方建筑,第一章 建筑概论。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高程测量表格问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
建筑设计原理复习
第三、四、五章
第3章 建筑设计表达技法
3.1 建筑设计表达概述
表达方式
二维表达——图纸
设计草图、初步设计图、施工图、效果图、分析图;排版图、图集。
三维表达——模型
设计模型、渲染模型、BIM模型;手工模型、成果展示模型。
文字表达——设计说明
视频表达——方案视频
3.2 图纸表达技法
GBT50001-2017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定位轴线
图线
字体
尺寸标注
3.3 常用软件介绍
Autodesk公司
工程建设
Auto cad
Revit
传媒和娱乐
3ds Max
Maya
Adobe
Sketchup
Rhino
三维计算机图形建模工具。
blender
三维图形图像软件
Lumion
实时的3D可视化工具
Enscape
渲染软件。
D5
渲染器
第4章 形态构成
4.1 形的基本要素及其特征
4.1.1 形的基本要素
概念要素+视觉要素=基本要素
1)概念要素
点
线
面
体
2)视觉要素
4.1.2 形的心理感受特征
1)点的心理感受特征
当点处于某个范围的中心时,有稳定感、静止感 ;但是当点偏移中心位置时,点就变得有动感、方向感。
这是由于实际范围的中心和偏移的点之间产生了视觉的紧张感所致。
2)线的心理感受特征
直线的方向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垂直线给人重力感、平衡感,水平线给人稳定感。
斜线给人运动感。
曲线给人张力感:自由的曲线给人强烈的运动感,半圆曲线的封闭感更强,圆圈给人稳定感。
3)面的心理感受特征
面给人的主要感受是延伸感、力度感,曲面还给人紧张感、动感。比例、形状、颜色、质感等要素是影响面的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
4)体的心理感受特征
体一般会给人坚实感、安定感、稳重感,但是随着体的长宽高之比不同而呈现出块材、线材、面材的状态时,其心理感受也分别呈现出点、线、面的特征。同时,体表面的颜色、肌理等不同处理也会使我们的心理感受发生变化。
4.2 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4.2.1 基本形
基本形类别
体
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正多面体、锥体…… ;
面
方、圆、三角、椭圆……
线
直线、曲线……
4.2 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4.2.2 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分离
接触
覆盖
透叠
4.2 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4.2.2 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联合
减缺
差叠
重合
4.3 造型的基本方法
4.3.1 单元类
常见的造型方法
单元类
骨架法
网格式
平面式
空间式
线形式
直线
曲线
集聚法
向心—发散式
自由式
规则式
集中式(聚集式)
如树状结构
分割法
空间法
变形类
4.3.2 分割类
分割类构成方法
1)等形分割
2)等量分割
3)比例—数列分割
4)自由分割
4.3.3 空间法
4.3.4 变形类
扭曲
破坏原形的力是以曲线方向进行的,如 :弯、卷、扭等。
挤压、拉伸
破坏原形的力是以直线方式相对进行的。
膨胀
破坏原形的力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虽然日常生活中这种形态并不少见,但在形态构成中利用一般材料进行操作却有一定的难度。
4.4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4.4.1 形态的视知觉
1)单纯化原理
形的要素变化(如长短、方位、角度的变化,基本单元的形状变化等)越小、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被人 认识。因此人们偏爱简单的几何形,人类早期的建造常用圆、方、三角、球、立方体、锥体等简单的几 何形。
(1)尽量用简单的形体去构造新的形体
(2)新的形体的复杂程度应把握一定的度,不超过视、知觉的识别范围。
(3)复杂的形态分解为简单的形来处理。
2)群化法则
3)图底关系
“图”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
4)图形层次
4.4.2 形态的心理感受
1)量感
2)力感和动感
3)空间和场感
4)质感和肌理
5)错觉和幻觉
6)方向感
4.4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4.4.3 形式美法则
1)对称
2)均衡
3)比例
4)对比
5)节奏
6)多样统一
第5章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5.1 认识设计和建筑设计
5.1.1 建筑运作的程序与建筑设计的职责
1)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运作程序
2)建筑各设计阶段的工作职责
建筑师工作内容:建筑总图设计和平面布局、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建筑空间组织、建筑艺术造型、细部构造设计。
5.1.3 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方案设计过程
调研分析
设计构思
方案优选
调整发展
深入细化
成果表达
六个基本步骤。设计课程:
三草——深入细化上板——成果表达
无论按照什么样的具体步骤去实施设计,都会遵循“一个大循环”和“多个小循环”的基本规律。
设计课程
一草
调研分析、方案优选
二草
调整发展
三草
深入细化
上板
成果表达
5.2 方案设计之第一阶段——调研分析与资料收集
5.2.1 任务分析
形式特点要求
环境特点
气候条件的影响
地形地貌的影响
景观朝向的影响
场所位置的影响
5.2.2 环境分析
1)场地环境
气候条件
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景观朝向
周边建筑
道路交通
城市方位
市政设施
2)城市环境
地方风貌特色
城市性质规模
5.2.3 规范条文分析
1)城市规划设计条件
后退红线限定
建筑高度限定
容积率限定
绿地率要求
停车量要求
5.3 方案设计之第二阶段——设计构思与方案优选
5.3.1 确立设计理念
定义
就是立足于具体设计对象的类型特点、环境条件及其现实的经济技术因素,预先定位一个足以承载和实现的建筑理想和信念,作为方案设计的指导原则和境界追求。
5.3.2 方案构思的过程——基本判断、深入构思
基本判断环节
确立方案的聚集程度
基于对用地容积率的分析、判断,明确该方案适合单层、多层还是高层,适合分散设置还是集中组织,等等
确立方案的平面关系
基于对功能单元需求的分析(表)和功能关系的分析(框图),可以按 比例生成一个或多个粗略的侧重于满足功能需求的研究性平面,作为该阶段平面设计的起点。
确立方案的总体布局形式
基于对地段环境的分析,将研究性平面置于场地之中,比较并确立一种或多种理想的布局形式
确立方案的造型原则
基于对建筑类型特点、环境特点,乃至使用者特点和时代特点等相关因素的分析,粗线条勾画出该建筑造型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中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史概述
六世纪前
欧洲“古典时代”
柱式的类型
多立克柱式
希腊古典柱式中最古老的一种,以纪念男性神灵。适用于低矮的建筑,高度是宽度的8倍。
爱奥尼柱式
象征女性身体的线条,高度大约是宽度的9倍。柱头有着涡卷形饰
科林斯柱式
柱头上的叶形装饰以茛苕(gèn tiáo)高度是宽的10倍,
塔司干柱式
罗马人构想出的塔司干柱式。高度是宽度的7倍,
混合柱式
有爱奥尼柱涡卷形饰和科林斯柱的茛苕叶形装饰。高度为宽度的10倍。
继承和创造
券拱结构——十字拱
柱式发展——券柱式
穹顶技术——万神庙
维特鲁威winter 撸萎与《建筑十书》
奠定
欧洲建筑科学体系
系统总结
希腊、罗马的建筑实践
全面建立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论述建筑艺术基本原理
理性与感性结合
6~15世纪
欧洲中世纪建筑
哥特式结构
骨架券、飞券
教堂形制
拉丁十字式
教堂内部处理
筋骨嶙峋、彩色玻璃窗
哥特教堂外部处理
哥特教堂西面为主入口,典型构图为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地分为三部分。中央是圆形的玫瑰窗, 3座透视门洞
15~17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建筑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结构
平面八边形,对边距42.2m,高107m
意义
相较古罗马穹顶,更加显眼和标志性。
结构和施工的进步,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技的普遍进步。
巴洛克建筑
形式
节奏不规则的跳跃,爱用双柱。
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
建造建筑的动态,不稳定,空间流动。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方法
功能性与科学性
新材料与新结构
经济性
新风格
空间是主角
合理性与逻辑性
新建筑运动——现代建筑派
欧洲先锋派
格罗皮乌斯
法古斯工厂
包豪斯新校舍
特点: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勒· 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
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 把住房比作机器。建筑师是一个造型艺术家。“建筑师用形式的排列组合, 实现了一个纯粹是他精神创造的程式”
萨伏伊(saf ye)别墅
朗香教堂
新建筑五点
屋顶花园
自由的平面
自由的立面
横向长窗
密斯· 凡· 德罗
德国馆
西格拉姆大厦
建筑处理原则
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
是“流动空间”的典型。
有机建筑派
劳埃德· 赖特
流水别墅
草原别墅
古根海姆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
20 世纪60 年代后, 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80 年代被定义为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元素、 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
1966年文丘里 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解构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盖里、屈米、
第2章 建筑基础知识
2.1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2.1.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2)建筑结构的特征
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一般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
2.1.2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1) 平面
建筑群体中,主要建筑物多居中、向南,称为正殿或正房,两侧可加套间称耳房。正房前左右对立着的称为配殿或厢房
由建筑围成一个院子, 如果只有三面有房屋就叫三合院, 四面都有房屋叫四合院。
单体建筑平面 长的一面称面阔, 短的一面称进深。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清代称为“步”步距总和称为进深。
(2) 构架
抬梁式
穿斗式
(3)举架
举架是屋顶坡面曲线的做法。檩子之间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称为步架,各步架的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定,如五檩举架为五举、七举
(4)不同形式的屋顶做法
硬山顶
两端山墙略高于屋面,山墙内各有一组梁架,只是中间多一根山柱,上面托着脊檩。
悬山顶
结构与硬山顶大致相同,只是所有的檩子都伸
庑殿顶
四坡顶
歇山顶
歇山顶可以看做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
(5)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代较大的建筑上柱子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功用是支撑上部挑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地或间接地传到柱子上。
斗栱由于位置不同而被分为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三种类型。
斗栱的构件组成。一组斗栱叫做一攒,一般斗栱是由五种主要的分构件组成。
2.1.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合院式民居
北京四合院
前院:浅,设倒座,作门房、客房。大门在东南
内院:正北设正房,住长辈,两侧设厢房,住晚辈。周围一圈抄手游廊。
后院:后罩房,设厨房、仆役房、存藏室等
皖南民居 (完蛋民居)
这种封火山墙又被称为“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山西、陕西窄院式合院、云南“一颗印”等。
窑洞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
毡帐式民居
防御型民居
第一章 建筑概论
1.1 怎样认识建筑
1.1.1 建筑及其范围
民用建筑
居住建筑
住宅建筑
宿舍建筑
公共建筑
底、高层建筑
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
不大于27.0m住宅建筑
公共建筑
不大于24.0m公共建筑
单层公共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
大于27.0m住宅建筑
公共建筑
大于24.0m非单层公共建筑,高度不大于100.0m
超高层建筑
大于100.0m
1.1.2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场地设计
建筑方案设计
竖向设计
景观设计
立面设计
1.2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使用要求、技术要求、艺术要求)
1.2.1 建筑的功能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2) 流线空间:流线指使用者在建筑的各空间之间的通行线路。
使用要求
1.2.2 物质技术条件
■ 框架结构:楼板、梁、柱、基础
■ 剪力墙结构:
将建筑中所有的结构墙体都设计成能够抵抗水平荷载的墙体的结构。
可以承受很大的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可以建造超高层建筑。适用居住建筑、宾馆建筑。
■ 框架-剪力墙结构:
灵活的空间布置,较好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弯刚度。
■ 筒体结构:
由一个或几个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的筒形结构组成的结构类型。
有很高的抗测弯能力和抗震能力。主要应用于超高层建筑
技术要求
1.2.3 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的表现手段:
建筑使用空间
建筑实体形态
建筑材料表现的色彩和质感
光线和阴影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比例
指建筑的各种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的比较关系
尺度
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栏杆、踏步、人体尺度等不变要素往往可以显示出建筑的尺度感。
对比
对比需要一定的前提,即对比的双方总是要针对某一共同的因素或方面进行比较。
大小对比
形状对比
不同方向的对比
虚实对比
不同色彩和质感的对比
光影的对比
韵律
建筑中许多部分,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如窗户、阳台、墙面、柱子等的重复,会产生一定的韵律感。
重复的韵律
渐变的韵律
交错的韵律
均衡
对称的均衡
不对称的均衡
稳定
艺术要求
1.3 建筑空间
1.3.1 建筑空间
空间与场所
场所:
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空间”通过“场所”获得意义。
空间类型
分类依据
使用特点
公共空间
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
室内外关系
室内空间
顶部有覆盖,四周有完整围合的空间
室外空间
顶部无覆盖的空间
灰空间
顶部有覆盖,四周无完整围合的空间
主从关系
主要空间
辅助空间
联系空间
空间限定
限定手法
围合、设立(垂直方向限定)
覆盖、架起、凹、凸、肌理变化(水平方向限定)
1.3.2 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空间组织
划分依据
人的活动要求
流通空间与滞留空间
教学楼建筑:走廊与教室
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旅馆建筑:餐厅、中庭与客房
主导空间与从属空间
剧场建筑:观众厅与休息厅、门厅
空间的组织形式
并列关系
各空间的功能相同或近似,彼此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分布在走廊的两侧或一侧
序列关系
空间在使用过程中,有明确的先后顺序,便于合理组织人流,进行有序的活动。 交通性空间、展览性空间、纪念性空间
主从关系
各空间有明显的隶属关系。其各种从属空间多布置于空间周围。
综合关系
实际建筑中,常要求以某一种形式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形式的存在。
1.3.3 建筑空间处理方法
空间的限定
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
空间的围与透
围合与通透是处理两个或多个相邻空间关系的常用手法。
围与透是相对的,围合程度愈强,则通透性愈弱;反之亦然
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空间的贯通是指根据建筑功能和审美的需要,对空间在垂直方向所做的处理,
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为大型建筑空间在垂直方向的处理提供了充分的手段。
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1.4 建筑环境空间
地段
定义:任何拟建建筑都有用地范围,即地段。
地段属性
形状
大小
地形
地貌
景观
朝向
在地段环境中,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应尽量满足建筑自身的建设需求
场所
建筑必然归属于某一功能场所
建筑是场所的局部,在场所环境中,场所占主导地位,建筑应契合场所的完整性、统一性。
普遍性问题
朝向
中国大部分,南向是最好的朝向,季风夏季东南来,冬季西北来;东向次之,西向有西晒、北向无阳光直射且有西北寒风。
中国大部分,大都南北向布置,越往北越明显,主要房间安排在南向,次要房间安排在其它方向。
用地形状
根据城市规划条件、道路、广场、出入口、绿化设置、消防、日照等要求需要建筑对用地边界做出必要的退让。
山地地段
常见布置形式
(1)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优点
工程土方量小、地形改造小、利于保护山体
缺点
建筑进深受限
(2)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A.架起式
B.筑台式
有保留树木的地段
(1)树木于建筑的意义
① 构成屏障
② 形成景观
③ 限定空间
(2)常见布置形式
A. 树木与建筑分离
树木构成建筑的外部对景,建筑向树木定向开放。
B.树木被建筑包含
树木构成建筑的内院景观,建筑向内院开放。
作者:黄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