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航天知识点速记
本脑图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航天常识速记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易于记忆的方式,帮助记忆中国航天相关的常识,更好的理解相关航天概念。无论是对于航天爱好者,还是对于正在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本脑图都将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编辑于2024-06-29 21:47:17航天常识
“长征”——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常识: 运载火箭则是而今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空间的唯一工具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长征一号:成功在东风导弹基础上研制出,而“长征”这个火箭代号则是取自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一诗。 长征二三四号:主要承担了我国高度较低的近地轨道等发射任务,长征3号主要负责中高轨道和高轨。这三种型号火箭的燃料,都主要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目前仍在服役的都是这三种火箭的后续改进型号。其中的长征-2F。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中最核心的火箭,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唯一拥有逃逸塔装置的火箭型号,能够有效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长征-2F还有一个美名--“神箭”,因为我国用长征-2F火箭成功发射了从神舟一号到现在神舟十六号所有神舟飞船,创造了100%的发射成功率,“神箭”名不虚传。 长征五号:2016年首飞的长征5号火箭采用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氢的两个组合,拥有许多优势,能有效降低燃料储存和运输成本、安全环保、推力更高等。是我国目前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型号。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和天宫空间站等发射任务,均是由长征5号这个可靠的“大家伙”来实现的,可爱的昵称--“胖五”。 六号是我国一个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小型液体运载火箭,是我国“长征家族”的一名新成员,仅有29米高、起飞重量100吨左右,其研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一些小型卫星的发射需要,虽然小,但同样具备一箭多星的发射能力。 十一号是我国首个纯固体推进剂火箭,目前唯一的固体燃料型号。因为不需要在发射前花费较长的时间临时加注燃料,这使得它的发射准备工作大大减少,几乎可以随时准备发射。另外由于身形小、准备工作简单,它也是我国唯一一型可以在海面平台发射的火箭,这可以大大提高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ps:长征十号(CZ-10),是为完成载人登月任务,中国研制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于2030年前完成研制2023年2月24日,在“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上,现场展出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1:10模型,确定命名为“长征十号”,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快舟火箭使用的是固体燃料,核心优势就是“快”——液体火箭从准备到发射需要二十多天,固体火箭从准备到发射只需24小时;固体运载火箭生产的时候,推进剂就已经在发动机里了,保存时间可长达数年之久。目前的主要缺点是运载能力不足,大型发射还是靠液体燃料为主的“长征”系列火箭。
长征一号:第一代第一型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日发射)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 (从导弹到卫星,从“北斗”到“嫦娥”)
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共和国勋章
拉开了中国进军太空的序幕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苏、美、法、日)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大国
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 (1975年11月26日第二次发射成功)
低轨道的重型返回式卫星
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研制、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技术的空间大国
长征三号:三级液体运载火箭 (1984年4月8日第二次发射成功)
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
首次采用了液氢和液氧作为第三级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了火箭的多次启动
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长征四号:三级液体运载火箭 (1988年9月7日发射)
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各种应用卫星
中国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长征五号:大型液体捆绑运载火箭 (2016年11月3日发射)
外号:“胖五”——第一个直径达到5米的大胖子 我国目前最高、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可用于各类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使中国运载火箭低轨和高轨的运载能力均跃升至世界第二
长征六号:小型液体运载火箭 (2015年9月20日发射)
主要是满足小卫星的发射需求
“一箭20星”的发射数量也创下了亚洲之最
长征十一号: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 (2015年9月25日发射)
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发射应急卫星,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 可实现24小时内测试、发射
长征十二号:首型3.8米直径单芯级液体运载火箭 (计划2024年文昌首发)
近期相关新闻
24年1月17日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升空
2024年2月2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发射升空
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24年5月30日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多任务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24年6月22日搭载中法天文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法建交60周年)
"神舟" ——载人飞船
“神舟”系列常识考点:寓意神州大地 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 神舟系列从神舟五号开始进行载人航天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翟志刚——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刘洋——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聂海胜——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 陈冬——中国首位在轨时长超200天航天员。 景海鹏——中国首位四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汤洪波——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首个重返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朱杨柱——中国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职业航天员,首个出舱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桂海潮——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中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唐胜杰——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
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 (99年12月21日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
开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神舟五号:杨利伟 (03年10月15日发射)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美俄)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研制载人飞船阶段,实现航天员天地往返
神舟六号:聂海胜、费俊龙 (05年10月12日发射)
首次实施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首次实现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多人飞行”
开始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
神舟七号: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08年9月25日发射)
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太空行走”
翟志刚——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神舟九号:刘洋、刘旺、景海鹏 (12年6月16日发射)
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第一次入驻天宫空间实验室,女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太空
“天女入天宫”
神舟十号: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 (13年6月11日发射)
成功开展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神舟十一号:景海鹏、陈冬 (16年10月17日发射)
创造了我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 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等技术试验和科学实验
“中期驻留”
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掌握出舱、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二号: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21年6月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迈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开始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21年10月16日发射)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2022年空间站建成
神舟十四号:陈冬、刘洋、蔡旭哲 (22年6月5日发射)
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创5个首次
1.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 2.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 3.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4.首次创造了待命长达7个月的纪录。神舟十四号作为神舟十 三号的 应急救援飞船,于2021年8月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十五号: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22年11月29日发射)
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做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神舟十六号: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 (23年5月30日发射)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
神舟十七号: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 (23年10月26日发射)
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4年4月30日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十八号: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24年4月25日发射)
3人均为“80后”
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计划于10月下旬返回
空间站建造以来首次在4月份进行的发射任务
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
神舟十九号:预计2024年发射
“梦舟”——新一代载人飞船
神舟飞船基础上全面升级研制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采用模块化设计,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梦舟载人飞船主要用于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兼顾近地空间站运营,具有高安全、高可靠、多任务支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24年2月24日,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
主要用于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兼顾近地空间站运营
2030年之前和“梦舟”配合完成载人登月
“天舟”——货运飞船
“天舟”系列常识:货运飞船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 负责为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运输补给物资和载荷、补加推进剂、在轨存储和下行废弃物资,任务结束后受控陨落于预定区域。 世界第一艘货运飞船:1978年1月20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人类第一艘货运飞船——进步1号。发射两天后,进步1号为礼炮6号提供补给任务成功,标志着人类的空间站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使人类在太空的长期驻留成为可能。 天舟一号(2017):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宣告了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对于实现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天舟二号(2021):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首艘货运飞船 天舟三号(2021):生活物资翻倍 送货用时更短 天舟四号(2022):空间站建造阶段首发货运飞船,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五号(2022):“太空快递”两小时达——实现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天舟六号(2023):运货能力进一步提升,是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货运效率最高、在轨支持能力最全的货运飞船。 天舟七号(2024):三小时达 为航天员送上年货,采用了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天舟八号(2024):下半年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首次对接 (17年4月20日发射)
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掌握出舱、交会对接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
天舟四号:中国空间站开启建造阶段的揭幕之战 (22年5月10日发射)
天舟六号:载货能力从过去的6.9吨提高到了7.4吨 (23年5月10日发射)
是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货运效率最高、在轨支持能力最全的货运飞船。
随着上行运输能力的提升,新批次天舟货运飞船发射频次由2年4发降低至2年3发
天舟七号:成功对接“天宫“空间站 (24年1月17日发射)
24年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次发射任务
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
天舟八号:预计24年下半年发射
各类卫星
“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 (1971年3月3日首发)
6月20日11时1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主要用于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 (2015年12月17日发射)
“悟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如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探测器,可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天通一号“:移动通信系统卫星 (2016年8月6日首发)
天通一号最主要的优势体现于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便于携带
华为手机最新接入了中国自研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即使在没有地面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接听卫星电话。
24年3月,中国电信又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批准,取得E.164码号(882)52及E.212码号(901)09,分别作为天通卫星业务的用户拨号码号和网络识别码号,这是我国电信企业首次获得用于卫星通信业务的国际电信码号资源
“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发射)
纪念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的墨子
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
“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2017年6月15日发射)
主要用于观测黑洞、中子星、超新星爆发等
“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2018年2月2日发射)
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
纪念中国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张衡在地震观测方面的杰出贡献
“太极一号”: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 (2019年8月31日发射)
中国第一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双模霍尔电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
“天琴一号”:技术验证试验卫星 (2019年12月20日发射)
对高精度空间惯性传感器、无拖曳控制技术、微牛顿量级的推进技术、激光干涉仪等核心技术开展在轨验证
2022年,天琴一号卫星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羲和号”:探日试验卫星 (21年10月14日发射)
世界上首次将磁悬浮技术在航天器上进行工程应用
24年6月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
“夸父一号”:探日观测卫星 (22年10月9日发射)
科学目标简称为“一磁两暴”
一磁:太阳磁场 两暴: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24年1月1日,成功地记录了第25太阳活动周最大的耀斑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文卫星 (2024年1月9日发射)
主要用于观测宇宙中的剧烈爆发现象,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宇宙“焰火”,因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科学预言,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
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
气象类卫星
我国气象卫星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极轨卫星围绕南北极跨越赤道飞行,飞行一圈约102分钟,轨道高度830公里左右。卫星所经过地点的地方时基本相同,所以也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它的优点是可以对全球任何地点进行观测,主要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静止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约35800公里,与地球自转同步运行,卫星看上去好像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不动,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也称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的优点是对局部地区可进行15-30分钟高频次的观测,可以捕捉到快速变化的天气系统,主要用于天气分析特别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预报。 目前,我国已启动第三代风云低轨气象卫星——风云五号的预研工作
“风云一号”: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发射)
由长征四号火箭成功发射
填补了中国应用气象卫星的空白
“风云四号”: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2016年12月11日发射)
大幅提升中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监测识别时效和预报准确率
“捕风一号”:利用导航信号监测台风 (2019年6月5日发射)
捕风一号A、B卫星将在500余公里的高空准确测量海面风场信息,从而预报台风,实现我国卫星导航信号探测海面风场零的突破。它们的成功发射,对我国台风预警、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风无形无影,捕风一号就是通过‘捉’海面上的导航反射信号(GNSS-R)这个‘影’来‘捕’海面风场这个‘风’,实现监测海面风场的目的。”捕风一号卫星总设计师白照广形象地介绍道。
实现我国卫星导航信号探测海面风场零的突破
“天目一号”:气象卫星星座 (2023年7月20日首发)
主要用于地球空间环境监测、目标识别和情报获取等任务
1月5日19时:一箭四星,15—18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实现了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
2024年1月16日,天目一号星座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子星座已基本建设完成,可为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行业用户提供精细化卫星气象探测数据服务
“北斗BDS”导航卫星
北斗: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从2000年10月31日的北斗一号到2020年7月31日正式开通 从2000年到2020年,历经20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超级大工程,分别分为三步建成。 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 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拓展:全球共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系统(GLONASS) 欧洲伽利略卫星系统(GALILEO)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北斗一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国内) (2000年10月31日首发)
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03年又发射了一颗补充卫星
“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亚太) (2007年02月03日首发)
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5年03月30日首发)
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2020年全球组网正式完成
“天问”——行星探测
“天问”系列常识: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名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任务标识象征着“揽星九天”,汇聚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
源自屈原《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2020年7月23文昌发射)
“祝融号”——火星车
火神祝融登陆火星的意思 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
着陆:乌托邦平原
实现了6个首次——完成绕、着、巡三大目标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二号”: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 (预计2025年前后)
“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预计2030年前后)
“天问四号”:木星探测任务 (预计2030年前后)
“嫦娥”——探月工程
“嫦娥”系列常识: 2004年开始启动探月工程,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 嫦娥工程总结起来整体可以分为“探”、“登”、“驻”三个大步骤,分别指的是无人探月、载人登月、长期驻留。概称“大三步”,无人探月又分成“小三步”,就是“绕”、“落”、“回”三个期段,统称“三步走”。目前还处在第一大步骤,马上步入第二阶段。 后续嫦娥七号将去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嫦娥八号将配合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对月球资源勘探和利用等进行一系列试验。 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
嫦娥一号:一期工程“绕”的第一颗卫星 (07年10月西昌发射)
蔡伦、毕昇和张钰哲 命名三个撞击坑
嫦娥三号:二期工程“落”月的首颗卫星 (13年12月发射)
“玉兔号”——月球车
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
2016年1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同意,将嫦娥三号的着陆地命名为“广寒宫”
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嫦娥四号:二期工程“落”月的第二颗卫星 (18年12月发射)
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玉兔二号月球车
“鹊桥号”——中继星: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
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为地面与嫦娥四号之间搭起一座通信联络的 “太空鹊桥 ”
嫦娥五号:三期工程“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11月文昌发射)
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实现四个“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 首次从月面起飞; 首次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嫦娥六号:四期工程“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4年5月文昌发射)
24年6月25日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鹊桥二号”中继星
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嫦娥七号”: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勘查 (预计2026年前后)
月球南极着陆,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 重点目标是要寻找水冰等物质
“嫦娥八号”:开展月球资源就地利用技术验证
近期相关新闻闻
“揽月”——月面着陆器 (24年2月命名)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一代月面着陆器
2030年之前和“梦舟”配合完成载人登月
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
24年6月27日关于嫦娥六号任务相关记者会
在月球探测方面:将研制嫦娥七号和八号探测器
未来还将与国际同行一道,共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测科技成果
“天宫”——空间站
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是发射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是突破出舱活动技术和交会对接技术 3是建设大型空间站 世界第一座空间站是1971年前苏联的“礼炮一号” 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天宫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底完成T字构型建造,舱内活动空间超过110立方米,将配置2个航天员出舱舱口和1个货物气闸舱,并提供6个睡眠区和2个卫生区,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 定期向天宫派遣三人宇航员,执行大约六个月的任务。每次任务都包括一次交接。 天和——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问天——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梦天——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作为“工作室”,是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其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试验项目,堪称天宫“梦工场”。
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 “问天”、“梦天”实验舱, “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构成
天宫一号:具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11年9月29日发射)
天宫二号: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16年9月15日发射)
“天和”核心舱:管理和控制中心 (21年4月文昌发射)
“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与空间实验以及天和核心舱的备份 (22年7月文昌发射)
"梦天"实验舱: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 (22年10月文昌发射)
被誉为天宫“梦工厂” 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
2022年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中国空间站进入运营阶段(计划在轨运营10年以上),将保持长期有人驻留
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间站建设任务
全面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