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社会思想史
马工程教材适用,中国社会思想史以时代与社会思想发展为逻辑线索,系统介绍与评价从先秦至20世纪初中国历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它不仅包括传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观点,还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社会改革思想以及民间社会思想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孔子
社会思想
礼治
含义及作用
等级名分制度(如天子七庙而诸侯五庙)
维护社会等级的客观标准
礼是社会行为规范
对行为的约束
背景:礼崩乐坏
复礼正名
复礼
恢复礼乐制度,借此约束社会秩序
礼包含恢复西周的文化,制度,礼仪
正名
遵循礼法规定的名分,使人的实际行为和名分相符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
主动按照社会规范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忠恕之道(爱护别人)
血亲之爱
爱的扩大:爱人(推己及人)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做好,也希望别人做好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给别人
由爱人而转化为的注重品格
精神境界
大同的社会思想
天下为公(礼记)
孟子
性善论
四心四端
四心即羞恶恻隐恭敬是非
仁义礼智
存心
保守本心
放心
丢失本心
求放心
把丢失的本心找回
仁论
仁政
王道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理想社会
轻徭薄赋,民有恒产,井田制
荀子
人物介绍
义和利两者皆有
人性本恶(好利无害)
善者性伪,人为之
明分使群的社会群体论
依靠礼仪明确人们之间的贵贱贫富和男女长幼的区别约束人们的欲望
缓解资源的紧缺
礼
什么是礼
用贵贱,年龄,贫富区分阶级阶层的制度以及配套的行为规范
根源
约束人的欲望的需要
社会价值
国之命在礼
隆礼重法尊君的社会治理思想
礼法并用
重视王道
提倡礼义(表
采用霸道
用法禁和刑赏治理国家(本
礼为本,法为辅
理想的社会模式
儒家的人本主义
差序格局,阶级秩序紧密联系的
明确社会分工的社会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法家(韩非子)
人性论
好利恶害 性恶
继承了老师荀子的观点
人际关系
自利自为
父母与子女
君臣关系
夫妻关系
韩非子社会进化论的历史观
圣人不期修古
社会控制与管理思想
势立威,术驭臣,法治民
赏罚分明,以刑止刑
仁爱是虚伪
理想社会的模式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
讲法不讲仁
人人守法
计算社会
无为,无事的社会
三大宗教
佛教
基本思想
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中国佛教的特点
统摄性,调和性,简易性
简易性体现社会调整
佛教典藏
经藏,论藏,典藏
禅宗
人人都有佛性,心净成佛
经典-金刚经
道教
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道教经书
太平经
理论系统化
抱朴子
道教组织
五斗米道
起源和信仰的特点
形成过程漫长
信仰的多元性
含义
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
中国本土的宗教
特点
强烈的生命意识
修道成仙的实践性
天人合一的扬善除恶的价值观念
包容性时代性
神仙体系的多重性,一体性
老子
社会变迁崇尚自然的社会观
大道循环论基础之上
人类违反天道是社会混乱根源
社会问题论
道废仁现论,君上致乱论
君上欲望带来社会秩序混乱,生活困苦
社会治理模式
为无为
不干涉,不扰民
社会行为模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抛弃智伪,无知无欲
抛弃私有财产
卑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和光同尘
理想社会模式
小国寡民
朱熹
产生原因及思想渊源
理一分殊
万事万物有本源
理一
君臣关系是天定的
万事万物各自不同,千差万别
分殊
该关系推广到伦理纲常,社会等级差异
为统治阶级服务
评价
由孔子礼,儒家天本位用“理”代替
社会规范
三纲五常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三纲五常
人性论及修养
人的形成
天命之性
理
人生来就有的善的观念,普遍存在
气质之性
气
人禀气形成的性,有善恶之分,可通过教育来改变
天理
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规范
人欲
不正当的心理欲求
个人修养,社会治理
个人修养的提升
格物致知
内圣
社会治理
外王
社会问题及治理
农民流亡和灾荒救济问题
减少税钱
社仓建立
修建水利工程
土地经界问题
核实田亩,画册造图
总体评价及其现代意义
理学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的哲学化
强调道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论,突出人的重要性,注重民族气节
独创思维较少
用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维护传统封建秩序
王阳明
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全能大儒
哲学观点
主观唯心
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人内在的心
知行合一
致良知和思想控制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与道
不分圣贤愚钝人皆有之
途经方法
诚意正心
基层社会建设思想
十家牌法
内容
户口联保制度,对于保甲法加以严密化系统化
意义
全面了解当地情况
维护社区治安,防御盗贼
可以调试社会秩序进行教化
具有全面有效的社区治理的功能
文献引入
南赣乡约
通过这种方法把人民组织起来
维护社区生活秩序,加强自我约制
建立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基础上
对于社区秩序建设的意义显著
留下了社区管理的文化遗产
梁启超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维新改良
公德私德
梁启超认为公德乃私德之推,消除二者对立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变迁
治乱论
主张近代是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理论
家国论与家族论
家族论
与个人本位不同,是家族本位,家庭伦理为主要伦理准则
家庭伦理推向社会各个领域,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普遍的社会关系
家国论
家国同构
家与国在社会治理上有一致性
家国分离
当家族伦理高度发达而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不完备的时候
家进国远
社会阶级与阶层理论
是否生利
有枪无枪
有业无业
社会改造和社会治理思想
改良
戊戌变法
变官制
君主立宪制
民国
改良社会
晚年治学
反对社会主义
主张循序渐进的改良道路
提倡国民运动,倡导五四运动
以上方面理论贡献
局限
中西文化认识偏颇
社会改造忽视了农民的作用
国民运动中改良途径软弱不现实
过渡时代过渡人物的过渡思想
理论上不彻底,不中不西又中又西
梁漱溟
民国时期最后的儒家,捍卫传统文化
乡村建设派的代表
中西印文化比较
文化
用欲望及满足来定义文化
侧重人的内心感受
与民族相联系
文化三项论
西方
向前
满足欲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
向内
随遇而安,调和自己与欲望的关系
印度
向后
消除欲望
中国社会结构特征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中国社会问题
散与乱的文化失调
现状
社会事实和意识要求不一致
无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散)
乡村建设中经济破产,腐坏,匪患等(乱)
解决思路
改造文化,民族自救,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理论
发挥理性运用新组织或新礼俗解决 散
乡约四纲领
吕氏乡约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社学
作为教育机关
建立乡农学校
建立乡农组织
保甲
政治治安机关
运用科学技术解决 乱
建立社仓
经济机关
儒家思想为导向
知识分子是乡村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
从改造农民开始改造中国
积极
增强民族自信
社会结构理论有意义
乡村建设道路有意义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局限性
文化分类静止
文化单程进化
社会结构绝对化
乡村建设理论和现实的冲突
过分强调了乡村建设忽视了城市化
小康的社会思想
天下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