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历史假期作业,脚本来自历史一轮复习,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7-03 19:27:50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阶段特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总体: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3)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文化下移;科技文化取得较快发展。
(4)民族: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经济之变
“ 铁犁牛耕 ” 使用推广;各诸侯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垄作法。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①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遭破坏。
②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类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补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
④问题:土地兼并。
(1)赋税制度:由劳役转变为实物地租 (2)阶级分化:阶级矛盾从奴隶主-奴隶为主转变为地主-农民为主 (3)唯物史观:经济发展是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重要推动力。 (4)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阻碍农业发展,减少国家赋税收入。
小农经济
原因:铁器牛耕出现和推广,提高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点:
①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分散性)
②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③经营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④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⑤落后性、脆弱性。
影响
(1)政治: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2)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
(3)文化:推动科技进步;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古代科技的突破; 文学艺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 积极:孕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注重孝道、与邻为善观念; 局限: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狭隘保守思想。
工商业
工商食官被打破,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兴起。
金属货币大量出现;水运的商业作用增强
城市兴起
兴起的因素:①生产力进步。 ②生产关系改变:劳动力。③生产分工扩大。④政治因素。地理位置、交通因素等
重农抑商
①历史成因:农耕生产方式决定“重农”思想。(农商并进)②时代成因:社会转型所需。③保障农业生产④巩固政治统治⑤起到安民作用,利于社会稳定
抑商:重官商抑私商(豪商),重商业而抑商人。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
③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后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政治之变
诸侯纷争:①造成社会动荡,加重人民负担 ②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被破坏 ③客观上促进地区交流、民族交融(华夏认同),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④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促进社会转型。
华夏认同:①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③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变法运动eg商鞅变法
a.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b.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d.基层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a.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国家税 d.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e.推动秦国社会转型;增强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思想之变
孔子
①“仁”,仁爱。 ② “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③“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④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私学发展 ⑤文献整理: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老子
①朴素的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③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背景: ①政治:分封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变法图强。 (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 ②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 ③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④社会: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活跃。
儒家(奠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奠定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实用主义精神):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维护专制;改革的理论武器):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奖励耕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总结
经济:1、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变革) 2、由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或由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由集体劳作到个体经营(经营方式) 4、由工商食官制度到独立手工业、商人诞生(行业大变化) 文化: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由和同的礼乐文化到百家争鸣 政治:1、由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法分封制到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2、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到国王任命、军功授爵的官僚政治 3、由宗法贵族统治到官僚地主阶级掌权 4、由血缘宗法社会到地缘政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