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编辑于2024-07-03 21:12:17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辛亥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清谈风尚,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之“变”:均田制(北魏——唐朝中期),政治之变,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争、探索史,屈辱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2)
阶段特征
总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经济: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外面的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等促进思想启蒙
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1840—1842)
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展开,要求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借口)——虎门销烟
买办: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1、充当列强经济侵略的帮凶,加速了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 2、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 ②其他原因:列强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③直接原因:英美等国换约受阻
总体: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两半社会,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社会性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史。 (2)社会政治:践踏国家主权,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晚清政局变化,出现洋务派。 (3)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4)社会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5)社会思想: 传统文化受冲击和破坏;“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芽;推动近代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外交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
推动中国近代化
生产模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 生产力: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市场:被迫打开国门,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 经济政策: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外交:传统宗藩体系转向近代条约体系
思想: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夷夏观) 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本末观) 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义利观) 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观)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①对中国: A.标志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经济侵略更加残酷(巨额赔款、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刺激民族意识觉醒(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清政府、台湾人民),和救亡图存活动。
②对日本:A.巨大政治经济利益促进日本的发展 B.进一步刺激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
(1)内容: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 (2)实质:是美国侵略行为的体现,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反映了美国独霸中国的野心。这不仅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
影响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直接推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 ③刺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发展。 ④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东南互保)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
背景:《辛》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立宪派强烈要求 ; 革命派积极发动革命
目的:巩固君权;遏制革命 ;应对民族危机
影响: ①冲击君主专制,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②增强了立宪派(士绅)的参政意识 ③加剧清政府与立宪派、中央与地方、 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 ④利于民族工业 发展,资级壮大 ⑤有利于西学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C末~20C初)
根本: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矛盾加深 直接:反洋教斗争
扶清: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体现反帝爱国意志;却盲目排外
积极性:具有强烈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盲目排外;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
(1)政治: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维新思想的影响。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 (2)主观原因: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社会基础 大 (3)没有严密组织,急功近利,脱离国情 (4)皇帝没有实权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意义:①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揭开中国政治民主化序幕。 ③文教: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推动思想启蒙,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促进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播。 ④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风尚的变迁。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 90S )
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①经济上: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的第一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②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③教育上:推动近代教育事业发展。 ④军事上: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⑤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⑥思想上:洋务运动冲击“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局限性: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的未能达到; 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必然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1851-1864 )
(1)外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2)内部:清政府腐败激化阶级矛盾 (3)直接: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困难 (4)“拜上帝教”的传播:构建美好蓝图
《天朝天目制度》 ①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②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产品平均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③评价: A.革命性: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C.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标志着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同时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
《资政新篇》 ①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与外国通商,设立新式学堂;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评价: A.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反封建的革命性;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性; C.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未实行(空想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
败因1.内因:领导集团的内讧与腐败 2 . 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 . 理论基础: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4 . 阶级基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客观上激发了洋务运动兴起 3.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 4.局限性:破坏江南地区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引发内乱,为列强侵略提供可乘之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19C40S~60S)
代表: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1)积极:揭开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启蒙、进步、爱国) (2)局限性:①关注于西方先进技术(器物),未付诸实践; ② 只是少部分人的觉醒
趋势: 1.学习西方的主体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 2.伴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 3.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学习西方的层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 5.对待传统的态度由布新而不除旧转为既布新又除旧。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辛亥革命
政治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资‘级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军事基础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保路运动导致湖北兵力空虚
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进步性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1)废除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2)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3)促进民族资义经济发展; (4)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局限性 内容不全 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 因人立法 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
1、性质:是近代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3、思想理性化: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推动思想解放。 4、经济工业化: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提高资级地位,为民资发展创造条件。 5、社会生活文明化:推动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更新 6、鼓舞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未发动广大民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 对民众的思想启蒙有限
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1912-1928)
总体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新旧交替。 政治中华民国建立,新的共和政体艰难确立; 对内军阀专制独裁、割据混战,政权更迭频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中共诞生,国民大革命兴起。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高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体现民主与进步)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
1913.3“宋教仁案”
1913“二次革命”
1914.5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为总统制
1915.5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915.12袁称帝,年号“洪宪”,将民国改为帝国
1915 护国战争
1916.3袁取消帝制,6月病逝
1917 护法运动
南京临时政府文官选拔制度
①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东北易帜
实质: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中国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
(1)中华民国成立,扫除障碍 (2)政府鼓励实业 (3)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主要原因) (4)群众反帝爱国斗争;“实业救国”思潮
影响 (1)政治 ①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推动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③促进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经济:为民主革命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和社会风俗变迁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
1.先天不足(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后天畸形(地域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完备) 2.诞生于双半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发展艰难曲折 3.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4.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小,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
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2)政治:共和政体确立,民资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政治:专制独裁、妄图复辟帝制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和西方启蒙思想传播进一步传播
(3)思想:尊孔复古, 国民愚昧麻木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蔡元培等 (3)旗帜:民主、科学 (4)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反对专制、反对迷信、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
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民主自由精神; ②打破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启迪民智,推动文化革新和自然科学发展。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冲击了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局限: ①局限于知识分子中,缺乏群众基础。 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③一定程度上制约传统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