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能力导图笔记
本导图梳理了能力的知识内容,包括能力概述、能力的种类、能力的理论、情绪智力、能力的发展、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
编辑于2021-10-04 08:11:26能力
能力概述
含义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平时所说的能力既包括个体在某项目任务或活动上现有的成就水平,也包括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含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区别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联系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
多种能力的结合
天才
能力的高度发展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
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概括抽象能力(思维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
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实现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关系
十分密切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
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
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流体能力(智力)和晶体能力(智力)
卡特尔提出,并认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属于一般智力。
区别
流体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中能随机应变,解决目前无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
与个体基本心理能力有关,几乎参与到个体的一切活动中。
流体智力取决于个人的禀赋,即先天因素,很少受后天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般人20岁以后流体智力达到顶峰,30岁开始下降
多以流体智力作为文化公平测验的基础
如知觉速度、空间记忆、机械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认知、类比、归纳演绎、识别图形关系、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晶体智力
一个人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解决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能力。
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
晶体智力取决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
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
如言语理解、词汇识别、常识、数学知识等
关系
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液体智力。
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液体智力越高,晶体智力发展越好
对于晶体智力的发展,只有液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作用。
一个液体智力高的人,如果生活在一个不良环境中,其晶体智力的发展水平也不会高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
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所谓智力。
操作能力
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能力-也叫情绪智力
能力的理论
独立因素说
提出者
桑代克
人的能力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二因素理论
提出者
斯皮尔曼
主要观点
斯皮尔曼用因素分析法研究后提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的。
一般因素,G因素,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它使人们不同智力任务的成绩呈正相关。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思维力(核心)、想象力、创造力等。即所谓的“智力。”
特殊能力,S因素,是人们完成某些特定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使人的作业没有完全的相关。
智力=G+很多S
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任务时,都有两种因素参加。
评价
贡献
为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发,为研究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量这些能力的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
过于强调两种能力的区别,把它们绝对独立起来,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是不科学的。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提出者
阜南(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
主要观点
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G因素➡️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小因素群(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特殊因素
群因素论
提出者
瑟斯顿
主要观点
个体的能力应该包括多种平等的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每一个人的能力整体。
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出7种基本心理能力
(语文)
语词理解
语词流程
(数学)
数字运算
空间关系
(普心)
联想记忆
知觉速度
思维
三维结构模型
提出者
吉尔福特
主要观点
智力应当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智力活动的内容 (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听觉
视觉
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
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
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
智力操作 (是智力活动的过程,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
认知(理解、再认)
记忆(保持)
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或思想)
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
评价(对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做出某种决定)
智力活动产物 (运用上述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
可以按单元计算
可以类别处理
可以表现为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多元智力理论
提出者
加德纳
主要观点
采用因素分析法对脑损伤病人和智力特殊群体的研究,提出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言语智力:运用言语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空间智力:辨别方向,大脑右半球
音乐智力:感知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运动智力:操作身体的能力
人际智力/社交智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大脑前额叶
自知智力:认识自己的能力,大脑前额叶
自然智力/博物学家智力: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实践启示
学生都很聪明,但能力结构不同,应该善待差异,因材施教
三元智力理论
提出者
斯腾伯格
主要观点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力内在成分,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以及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三种智力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过程
元成分
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高级执行过程
在三种成分在起核心作用
决定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操作成分
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
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持新信息,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成分
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与存储
智力情境亚理论
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的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评价
优点
强调来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经验对智力的影响,阐述了智力与环境的关系,对了解智力的实质、开发智力都有重要意义。
缺点
没说明三种智力成分之间的关系,没阐述智力中涉及的具体认知过程。
智力的PASS模型
提出者
纳格利尔里和戴斯
在鲁利亚的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
主要观点
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包含三个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信息加工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处于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几乎没有关系,它们的区别是
智力测验有固定的答案,测量的结果主要反映个人的记忆、理解和一般推理能力。
创造力测验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答案的问题也非唯一固定的。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的概念
梅耶和萨洛维认为情绪是一种能力,包括认知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
他们还认为,情绪智力是横跨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这种操作通常是以整体方式进行的。
情绪智力理论
梅耶和萨洛维提出的情绪智力结构的思维模型的四个维度分别是
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对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情商
情商(简称EQ)是“情绪商数”的简称,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绪智力的指数。
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
戈尔曼根据职场的工作表现,提出了EQ的架构,共有4大项,18小项,4大项分别为
自我察觉
自我管理
社交察觉
人际关系管理
能力的发展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13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长,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认为是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根据对人的智力的毕生研究发展,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成年时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在25~40岁间,人们常完成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相反。
能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
在人口总体中表现为正态分布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
“年少有为”、“大器晚成”
能力结构的差异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的性别差异
能力的性别表现在特殊智力因素中,如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空间能力
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遗传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
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但身体素质不等于能力本身,能力无法直接通过生物学的方式遗传给后代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产前环境的影响
早期经验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作用
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自觉能动性。
智力成功理论
分析性智力➡️智力成分亚理论
创造性智力➡️智力经验亚理论
实践性智力➡️智力情境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