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六年级下学期青岛版科学
六年级下学期青岛版科学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包含人体感应环境、生物与环境、地球资源、能量的转换、浩瀚宇宙、科技与生活等详细知识点,欢迎大家使用,知识是永远不会变的,希望大家继续学下去。
编辑于2024-07-06 18:19:31六年级下学期青岛版科学
人体感应环境
视觉
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光线判断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等
眼病
红眼病传染性很强,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等,避免交叉感染
干眼病常见的症状是眼部干涩和有异物感
预防近视
做眼保健操
多到户外活动
不过多吃甜食,保持营养均衡
哪些行为导致近视
长时间看近处物体
书写姿势不正确
在昏暗的环境中看书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听觉
耳朵结构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有耳锅和外耳道组成,中耳有鼓膜,听小骨等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组成
了解常见的耳病和预防方法
脏东西入耳容易引发中耳炎
平时要保持外耳道清洁
耳不掏不聋,这种说法有道理
听觉是如何产生的
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嗅觉和味觉
物体散发出的气味被吸入鼻腔,嗅细胞,受到气味的刺激,通过嗅觉神经将信号传给脑我们就闻到了气味
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受到食物的刺激,通过味觉神经将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尝到了味道
嗅觉和味觉是密不可分的,味觉受到嗅觉的影响,进食的时候嗅觉灵敏,味觉增强;嗅觉失灵,味觉就会下降
由于大多数的食味来自嗅味,因此失去嗅觉的人吃东西时会感到“食不知味”,所以我们要保护保护好嗅觉和味觉
触觉
受到冷热、压迫等外界刺激后,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把刺激信号传给脑出血就产生了
皮肤疾病
痱子和湿疹能引起皮肤瘙痒
水痘
保护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
勤换贴身衣物
避免皮肤受到损伤
合理膳食
生物与环境
二歧分类
植物
无种子
无茎叶
海带
有茎叶
无根
葫芦藓
有根
肾蕨
有种子
无果皮
松树
有果皮
单子叶
小麦
双子叶
花生
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
植物
草本植物
葡萄茎
西瓜
直立茎
凤仙花
木本植物
桃树
气候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北极熊以海冰作为平台来捕猎海豹。由于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北极海冰每年都更早地融化,导致北极熊获取食物困难,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
保护我们的环境
雾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保护方法
净化污水
旱厕改造
绿色出行
清洁供暖
修建隔音设施
植树造林
资料卡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地区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据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从“一棵松”到今天的百万亩林海,从当年的黄沙遮天到今天的碧波万顷,塞罕坝人把高寒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实现了从沙进树退到树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噪声,雾霾,污水等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保护我们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地球资源
煤 石油 天然气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资源,也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于能源
阅读探究
远古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由于地质变化,湖泊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时间久了,泥沙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半年变成了煤
一般认为,远古时代埋藏在地下的未被细菌分解的植物或动物的遗骸,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们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把常规能源之外新开发利用的能源称为新能源
人类开发了哪些新能源?
地热能
核能
风能
资料卡
可燃冰及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其外观像冰一样遇火即可燃烧,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我国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2017年五月,我国在南海海域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海洋资源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矿物资源
海洋油气资源
人们是怎样利用海洋资源的?
海水淡化
海水养殖
潮汐发电
怎样保护海洋资源?
合理开采
防止污染
定期休渔
打捞垃圾
自然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像秸秆这样的植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
可再生资源
动物资源
水资源
森林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有些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的条件下,消耗速度和恢复速度能达到平衡,或者能够为人类反复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动植物等。有些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
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
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玻璃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有害垃圾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物,如温度计,废血压仪,电子类危险废物,废药品等。厨余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食材,废料,剩菜剩饭等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是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除余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如无泵电池、烟蒂等
分类收集后的垃圾怎样处理
可回收物
加工再利用
有害垃圾
专门机构处理
厨余垃圾
粉碎发酵做肥料
其他垃圾
垃圾焚烧发电
科学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废物利用
用可乐瓶做花篮
用苹果皮做堆肥
能量的转换
有趣的碰碰球
拉起的小球的个数与撞出小球的个数相同
小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生活中的动能与势能的转换
骑自行车上坡时,动能转换为势能;下坡时,势能转换为动能
摩擦生热
摩擦生热的过程就是机械能转换成热能的过程过
生活中机械能转换的现象
打气时,机械能转换成热能
拍桌子时,机械能转换为声能
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无处不在的能量
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
鼓声具有声能
通电的磁铁具有磁能
炉火具有热能
灯光具有光能
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能量有多种形式并以不同的方式储存、转换
把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及转换进行汇总,总结出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就是在概括
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的转换
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电视的声像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
太阳能
声能
电能
光能
浩瀚宇宙
太阳系☀️
地球是一颗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太阳系中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根据太阳系中8颗行星的直径和与太阳的距离,把它们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在建立模型
神秘星空
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人们称他他为银河
银河系是由恒星,星云,星团及其他星际物质组成的巨大的盘状天体系统
资料卡
星团
星团是由十几颗是至百万颗恒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成的恒星集团
星云
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
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是恒星之间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和多种多样的星际云还包括星际磁场和宇宙射线等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2.3万光年
资料卡
天文学上通常用光年做距离单位。在太空中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一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约为9.5万亿千米
宇宙中的其他星系
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一个
探索宇宙
人类天体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
浑仪—伽利略望远镜—牛顿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
了解人类进入太空的历程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要载着7名宇航员进行它的第25次挑战。 就在它升空73秒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只见挑战者号顷刻间化为一团火球坠 入大西洋。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飞向太空,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行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2016年8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2017年4月20日“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等功能。 2020年7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转位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到新的高度。
我国空间技术有哪些新成就?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完成中国“探月工程”规划的“绕、落、回”中的第三步,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未来我国开展月球和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在中国空间站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科技与生活
专用工具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专用工具
认识多种多样的专用工具
血压仪
订书机
千斤顶
瓷砖吸盘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无接触的悬浮,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上海磁悬浮列车是运用“异极相吸”原理设计的。它利用安装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的悬浮电磁铁和铺设在轨道上的磁铁产生一种吸力使列车悬浮。磁悬浮列车由于具有快速、低耗、环保、安全等优点,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磁悬浮的应用
磁悬浮展示架
磁悬浮洗衣机
磁悬浮轴承
磁悬浮风力发电机
了解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实现磁悬浮的高速列车。这种列车通过超导材料在低温环境下产生的超导现象,使得列车与轨道之间产生强大的磁力,从而实现列车的悬浮和推进。 高温超导材料是指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通常指液氮温度,即-196°C)仍能保持超导状态的材料。与传统的低温超导材料相比,高温超导材料的冷却成本更低,因此在磁悬浮列车等应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力排斥或吸引来实现列车的悬浮和推进。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中,超导材料被冷却到超导状态后,列车底部的超导体与轨道上的磁体之间产生强大的排斥力,使得列车悬浮在轨道上方。同时,通过改变磁体的磁场分布,可以实现列车的推进和制动。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高速运行:由于列车悬浮在轨道上方,减少了摩擦阻力,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运行速度。 2. 舒适性:列车运行平稳,振动和噪音小,乘客的乘坐体验更加舒适。 3. 能效高:由于减少了摩擦阻力,磁悬浮列车的能耗相对较低。 4. 环保:由于运行效率高,磁悬浮列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目前,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试验和示范运行。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高速交通方式。
科技改变世界
乘坐动车组列车出行更舒适、省时
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一场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世界进入蒸汽时代
内燃机的出现为汽车,飞机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现在内燃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领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是把双刃剑
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某些科技产品可能会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