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地建筑越来越多,抗滑桩在山地建筑工程斜坡的防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抗滑桩在工程斜坡防治中布置的欠合理,引发的工程事故、导致现场可实施性较差、铜墙铁壁式的布置等情况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
抗滑桩作为工程斜坡支挡加固中的“重型武器”,一般情况下,宜将其布置在对高边坡整体稳定性贡献最大的地方,而不宜大材小用,将其应用于高边坡的局部稳定性支挡加固,或将其滥用形成铜墙铁壁式的工程布置。
因此,抗滑桩主要应用于一些地形地貌适合的高大边坡中,而对于高度较小的或潜在下滑力较小的普通边坡,常采用其它支挡加固工程进行处治,也就是说,普通边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较少采用抗滑桩这种大型支挡工程。
高边坡的基本加固原则是“固脚强腰、分级加固,兼顾整体与局部”,因此,抗滑桩的布置也应服从这一基本设计理念,
1、抗滑桩一般情况下宜设置于高边坡的下部或坡脚,这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整个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抗滑桩这类大型工程,其往往主要针对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而高边坡的局部稳定性往往通过设置锚索、锚杆和钢锚管等轻型支挡工程实现。因此,坡体下部设置抗滑桩可有效利用抗滑桩对高边坡的“固脚”,实现对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有效提高;
2)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性指标: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潜在滑面往往在坡体下部或坡脚出露或埋藏较浅,因此,在此部位设置抗滑桩较在高边坡中部、上部设置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减小抗滑桩的长度,提高工程的经济性指标;
3)有利于提高抗滑桩支挡的有效性。由于控制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潜在滑面多位于坡体下部或坡脚,因此,在坡体下部布置抗滑桩,可大大减小对整体潜在滑面的误判,确保设置的抗滑桩规格有效的对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提供支挡。
4)有效提高工程施作的方便性:在坡体下部设置抗滑桩明显较高边坡中部、上部设置,可明显减小工程施作时的材料和弃渣的转运,有利于工程施工的便捷性。
5)避免“半坡桩”不利局面:由于半坡桩设置时需要扣除相当一段深度范围内的抗滑桩“锚固段”长度,从而使抗滑桩真正的锚固段满足半无限体受力的特点。因此,坡体下部设置抗滑桩,可有效减小抗滑桩长度,提高工程的可靠性。
2、抗滑桩宜布置于高大边坡中部的宽大平台的内侧,这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对于地形地貌适合的高大边坡,为有效消减整个高边坡下部或坡脚的应力集中问题和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可在高边坡中部的设置宽度较大平台,从而有效的将一个高大边坡分割为两个次高边坡。
这时,如果“上半部分”的次高边坡高度较大,坡体存在从宽大平台内侧剪出的可能时,可在宽大平台侧设置抗滑桩,从而达有效提高“上半部分”次高边坡的稳定性。
2)在宽大平台内侧设置抗滑桩时,由于外侧宽大平台的存在,有效避免了不能满足半无限体要求的“半坡桩”问题,提高了抗滑桩的稳定性。
3、抗滑桩宜设置于地层差异性较大的潜在滑面适当偏上的部位,这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高边坡中地层差异较大接触面往往是潜在滑面的产生来源,故对其应进行重点支挡加固。
2)抗滑桩设置于潜在滑面适当偏上部位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高边坡出现“越顶”失稳的可能。而抗滑桩位于潜在滑面以上的高度,可根据潜在滑面与桩顶的连线进行试算确定。
4、在一些特殊的高大边坡上存在抗滑桩多排布置的情况时,如果上下两排桩的净间距大于6倍的桩径,尤其是大于10倍桩径时,建议两排桩的受力宜尽量分别考虑,而不宜考虑前后排桩之间力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