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广义的教育也被称为“教育三合力”或者教育的基本形态,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编辑于2024-07-10 15:09:20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常考题型:单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也被称为“教育三合力”或者教育的基本形态,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常考题型:单选
1. 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3.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介,是进行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
三、教育的属性(常考角度:单选、辨析)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例:父母教育子女要尊敬老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例: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2.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4.长期性
长期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周期上,时间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6.生产性
教育活动是一种潜在的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的功能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一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
(1)概念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主要表现
①个体社会化功能。
②个体个性化功能。
2.社会发展功能
(1)概念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主要表现
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消极阻碍的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常考题型:单选)
学说
神话起源说
主张
最古老的起源说。
代表人物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评价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不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主张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能
评价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主张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
孟禄
评价
承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这是进步的一面。但“无意识模仿”实质也是先天的即本能的。因此该理论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不科学的
劳动起源说
主张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夫
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唯一一个正确的教育起源理论
六、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1)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2)教育产生的条件
①人类劳动的出现,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②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阶级性、公平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内容以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
(二).古代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有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①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②)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
③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④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后,责产阶级政府还浙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贸性,逻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 教育的世俗化
从教中分离来。
4.教育的法制化
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
(四)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
2.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
中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
夏朝
教育场所
庠、序、校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核心
教育特征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商朝
教育场所
大学、瞽宗、小学.序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核心
教育特征
---
西周
教育场所
国学、乡学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核心
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春秋
教育场所
---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
教育内容
---
教育特征
私学兴起
封建社会
战国
教育场所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教育特征
百家争鸣,以儒墨显学为代表
两汉
教育场所
太学、鸿都门学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察举制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教育特征
魏晋南北朝
教育场所
国子学和太学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九品中正制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教育特征
隋唐
教育场所
六学二馆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教育特征
宋元
教育场所
书院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科举制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教育特征
明清
教育场所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科举制(1905 年废除)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教育特征
外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
古埃及
教育场所(教育形式)
宫廷学校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以教育统治阶级子弟为宗旨
教育内容
---
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僧侣学校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训祭司或僧侣
教育内容
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
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职官学校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从事专项工作的官员
教育内容
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
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学校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教育内容
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
教育场所(教育形式)
古儒学校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教育内容
以《吠陀》为主要内容
教育特征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无权接受教育)
古希腊
教育场所(教育形式)
---
教育内容
军事体操(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和道德训练
教育特征
尚武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
---
教育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和谐发展
教育特征
崇文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封建社会
----
教育场所(教育形式)
教会教育
教育内容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育特征
---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具有纯粹信念的人
---
教育场所(教育形式)
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教育特征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教育目的/选仕制度
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常考题型:单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
1.中国
(1)《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