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伤寒杂病论之六经辨证论治
本文集合了宋本、桂林古本、长沙古本、涪陵古本,白云阁藏本等传世经典和稀有版本,结合倪海厦老师的讲解心得,对伤寒论六经辩证部分进行了精心整理和校对,涉及的重要条文和所有的方剂全部列举出来,便于朋友们学习、查阅和使用。
编辑于2024-07-16 11:36:45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论治(原文)
基本治则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
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驱邪为主
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
祛邪之时,不忘护正;扶正之时,不忘祛邪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不论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使阴阳协和为准则
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一般情况重在治本,特殊情况急则治标;
先表后里为常法,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正治反治,依证而行
表象与本质相符,用正治法,如三阳病热实证,治以“热者寒之”之法;三阴病虚寒证,治以“寒者热之”之法
表象与本质不一致,或病邪过强,拒药不受者,用反治之法,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即以白通汤破阴回阳,加猪胆汁和人尿引阳入阴,以防格拒
随证治之,变化灵活
针对不同病证,采取不同的治法,是《伤寒论》中的基本治则之一
汗法
当病邪在表,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
吐法
当病在上膈,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想要把病邪清掉
下法
当病邪堵在下焦,用承气汤类攻下
三因制宜,各有侧重
先定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后辩阴阳、寒热、虚实
重视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
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结果,祛邪的目的在于保护人体的正气,如邪气已去而正气也亡,则失去了治疗意义
基本概念
六经病包含表里分证
太阳为六经之表,其它五经病为六经之里
太阳为三阳之表,阳明为三阳之里,少阳为三阳之半表半里
太阴为三阴之表,少阴、厥阴为三阴之里
伤寒、中风为太阳之表,蓄水、蓄血为太阳之里
三阳统于阳明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
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三阴统于太阴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
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
六经中包含寒热、虚实分证
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但也有寒证、虚证
三阴病多虚证寒证,但也有实证、热证
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症
三阳病多阳症,三阴病多阴症
三阳病多实症,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症
阴盛、阴亡,阳盛、阳亡
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
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
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舌
舌苔红、黄、干燥
热实
舌苔淡、白、滑润
虚寒
薄
表证病初起
厚
里证,病久
脉
浮沉
表里
快慢
热寒
脉大有力,脉弱无力
虚实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伤寒用药总结
辛散类
如麻黄、桂枝
祛寒
寒泄类
石膏、三黄(黄芩、黄连、大黄)
撤热救阴
温补类
干姜、附子
辛热回阳
非寒不泄(膏、黄)、非温不补(干姜、附子、吴茱萸、蜀椒)
太阳宜汗,少阳宜和,阳明宜下,太阴宜温,少阴宜补,厥阴宜清。太阳用麻桂,少阳用柴胡,阳明用葛根,少阴用细辛
病势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势缓、病情轻,用量宜小
高剂量组按照经方1两折合15g设立,中剂量组为1两折合9g设立,低剂量组按常规认识,即经方1两折合3g设立
六经欲解时间
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9点——15点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
少阴病、(二阴)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
伤寒传经
传太阳
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
麻黄汤
传阳明
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
白虎汤
不差与承气汤
传少阳
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
小柴胡汤
不差与大柴胡汤
传太阴
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传少阴
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传厥阴
脉沉弦而急,发热时疏,心烦呕逆
桂枝当归汤
吐蛔者,宜乌梅丸
若两感于寒者
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
大青龙加附子汤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痛,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
当归附子汤
太阳病证
1.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
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为外感风邪,荣卫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项痛,脉浮缓,舌苔薄白,或鼻鸣干呕
代表方桂枝汤
由于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瘀滞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在疾病早期发热重,恶寒较轻,出汗明显,脉象比较浮缓。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上半部疼痛的症状
太阳伤寒证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头项强痛,体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代表方麻黄汤
由于太阳经感受寒邪所诱发的;在早期发热较轻,恶寒很重,无汗,气喘,脉象比较浮紧
不仅血液微循环出现了障碍,腺体同时也出现了障碍,造成的脉浮紧,发烧温度更高,更怕冷,体痛更厉害
血液微循环和汗腺同时出现的问题,要用桂枝类方解决血液微循环的问题,同时还要用麻黄类方敞开腺体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致膀胱气化不利,邪与水结在,而成蓄水证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发热恶风,口渴,心烦,或水入则吐,少腹胀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
代表方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
是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相结于少腹所致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甚则发狂,大便秘结,舌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结或沉涩
代表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抽筋抽搐);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2. 桂枝汤法
桂枝汤症(太阳中风/有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技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流鼻血), 宜桂枝汤
承气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紧,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喘家作,有汗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理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
桂枝二越脾一汤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
若微恶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出汗。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岀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汗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必自利
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四逆汤
3. 麻黄汤法
麻黄汤症(太阳伤寒/无汗)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脉但浮者
麻黄汤
设胸满,胁痛
小柴胡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紧(数)者,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宜麻黄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麻黄汤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葛根汤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若不下利,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4. 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症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而内有火郁
小青龙汤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为寒去,欲解也
渴则去半夏,加栝楼根3两;若微利,加芫花1-2克;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4两;喘者,加杏仁半升。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
5. 柴胡汤法
小柴胡汤症
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呕,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渴而烦热者,「白虎汤」主之
烦渴而胃阴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
渴而腹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渴而谵语大便闭结者,「大小承气汤」主之
烦渴而少阳证仍旧者,「柴胡白虎汤」主之
渴而少阳证仍在,大便实者,「大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脉迟而细),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
若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成前四两半;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胁下痞鞭者去大枣,加牡蛎六两;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开白内障的处方的时候,用大柴胡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是赤痛红肿,是太阳证,葛根汤来作加减;如果眼睛生翳就是靠柴胡来作加减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为病在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外半在里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小柴胡汤
凡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以
柴胡加芒硝汤
不解,更作,宜
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大便干),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
湿在关节就是风湿,湿在血管里面就是痨;此方能把血管里面的湿推上皮肤表面上去
大柴胡汤症
太阳病,过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
伤寒十余日,邪气结在里,欲复往来寒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下利者
病人表里无症,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
6. 承气汤法
调胃承气汤症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味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曰,心中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小承气汤症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承气汤症
伤寒十三日,经过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便当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
太阳病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
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愈
伤寒吐后,腹满者
核桃承气汤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结急者,乃可攻之
7. 陷胸汤法
病有结胸、有藏结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为结胸
结胸证相当于现在医学的慢性胃炎、肝炎或者支气管炎,肠道、胆道疾病的一类疾病
寸脉浮代表结在上面,关脉沉代表病在胸膈以上,不过中焦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小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为藏结
舌头白白滑滑,舌苔黏厚,黏滑代表湿,舌苔上的白代表寒,寒湿结在里面
脏结是积渐凝结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鞕满之证,慎不可攻,「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
何谓藏结?师曰:藏结者,五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藏结者,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胎滑者,为难治
脏结,就是所谓的阴寒证,寒湿很盛的
肝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绪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宜桂枝当归牡丹桃核枳实汤
吴茱萸汤
桂枝当归牡丹桃核枳实汤
心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核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
黄连阿胶半夏桃核茯苓汤
肺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楼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
葶苈栝楼桔梗牡丹汤
脾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核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鞭,转失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核干姜汤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肾藏结,少腹鞭,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何为结胸,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结胸者,误下故也
结胸有大结胸、小结胸、水结胸、热实结胸、寒实结胸之分
胸就是胃脘的部份,「巨阙」和「中脘」的地方;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硬的
痰、热、水三个加在一起叫结胸;葶历子去痰,杏仁去热,大黄去实,芒硝攻坚
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大陷胸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心下痛,按之石鞭者
如急性肺扩张,麻痹性的肠梗阻,小儿麻痹发壮热,小儿患龟背,其它凡胸痛剧者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如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
也可能是胃癌或淋巴癌或肿瘤
若心下满而坚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最重要的就是胃这地方按着硬邦邦的
陷胸汤和大阴胸丸的区分:如果病人有壮热,像乳瘫、肺癌到末期的时候,肺里面长东西,有壮热的时候用大陷胸汤,无太热的时候用大陷胸丸。如山田氏云:凡结胸有热者, 用大陷胸汤下之;其无热者,宜用大陷胸丸下之。胸高起,或背曲成痀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羸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
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清胃泻热、健脾和中,改善糖尿病多食易饥
舌苔黄但不是非常干燥,就是用黄芩黄连;如果舌苔黄而且非常干燥,就用石膏
是张仲景设计的第一个肠胃科的药,所有的「痞」都是肠胃科的问题
大陷胸丸
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
病人有壮热,像乳瘫、肺癌到末期的时候,肺里面长东西,有壮热的时候用大陷胸汤,无太热的时候用大陷胸丸;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穴附近
大陷胸丸治水肿、肠澼初起,形气俱实者
小陷胸汤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脉浮滑者
小结胸一定会有的症状就是恶心的现象
药中以黄连清热,半夏降水,栝蒌实开结滑痰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为协热利也
协热利就是大便很臭,协热利严重的用葛芩连汤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要把胃热降下去就加石膏、甘草,麻黄、杏仁是去肺寒去表
文蛤散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是很好治疗水肿的方剂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大。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只有这一条不能用小柴胡汤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下也,下之则痉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鞭。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陷胸汤不可服
三物小白散
此方不仅治「肺痈」,就是肺里面化脓疡,且治「痈疽」,看不到的脓肿、肿块、硬块;胃酸;胃里面化脓长瘤,及胸膈中有顽痰,胸背牵痛者。又咳家胶痰缠扰,咽喉不利,气息有臭者,皆有效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
治疗急性肠炎、下利
桂枝人参汤的下利不臭,白水很多,食物都没有消化
大便很脓稠,肚子不痛,就是葛芩连汤;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腹痛现象
肚子很绞痛的下利,这时候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如果热利而且兼有小腹痛,用黄芩汤;如果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妇人中风
妇人中风,发热恶风,经水适来,得之八九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
小柴胡汤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
白天的时候血结在阴,晚上的时候血结在阳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成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小青龙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枣汤
太阳中风下利是葛根汤,有呕吐就葛根加半夏;病人阳气虚脱的时候,会流出油油的汗,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十枣汤
最峻最强的排水攻水的药;水在皮肤表面上用越婢汤
可用于肺里面积水,心脏积水,肝积水,肝硬化末期的腹水
肝病腹水大戟加重,肺积水甘遂多一点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临床上大黄黄连黄芩消炎的力量非常强,所谓「麻沸汤」,就是滚水泡茶一样喝;如果是痔疮,就要用煮的,因为在下焦。上焦热,处方的时候大黄二、黄连黄芩各一;外用的时候把大黄、黄连、黄芩磨粉撤在伤口上,加些红砂糖,砂糖粘可以去湿和预防化脓,伤口化脓加白术去湿的药,加乳香、没药可以收敛伤口排脓,加三七帮助排脓
伤寒论里面只有两个地方讲出血,甘草干姜汤是胃大量出血,里寒时候在用;也有里热出血的,从嘴巴鼻子喷血出来,或眼睛微血管出血,这时候用麻沸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酒客郁热下血者,肠痔肿痛下血者,痘疮发热炽盛而七孔出血者,产后血晕郁冒或如狂者
此方不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从高压的深海里面出来的都可以用。又: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己者,大宜此汤
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疮痍。及之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就是胃里面难过,就是肠胃科的问题
失血很多的时候可以用炮附子来固阳:遗精频尿也可以用炮附子来配合龙骨、牡蛎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五苓散证一定是病人有口渴、烦躁、小便不利;五苓散也是消水肿的药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满,胁下有水饮升降者,其人大多心下痞鞕,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
所以肠胃不好的人,常常在下利的人,肚子常鸣叫的人都是生姜泻心汤证,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早上起来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汤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治少阳热,所以要重用黄芩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
甘草泻心汤
常用在急性的肠胃炎,狐惑,女人的性病,女人有白带喉咙也不好
生姜泻心汤有闻到臭味还有拉肚子,有呕就是半夏泻心汤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而利仍不止。理中者,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金匮里面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不能止利的时候就利小便。临床上,包括霍乱、痢疾的上吐下泻、下利不止,都可以利小便把利止掉,利小便最好的药是猪苓、泽泻,所以把猪苓、泽泻加到止利的药里面
大肠炎出血,是外痔出血;先血后便, 这是内痔出血;血与便混合才是大肠炎下利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内经】:诸痿取阳明,所有痿证、肌肉痿缩、痿靡无力、小儿麻痹等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
旋覆代赭汤
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
利下不止,葛芩连汤是热利,桂枝人参汤是寒利,葛芩连汤没有心下痞鞕,桂枝人参汤有心下痞鞕。大便很臭就是热利,大便没有味道的就是寒利
桂枝人参汤和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刚好互为表里剂,一寒一热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
瓜蒂散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整个伤寒论就是这一条在讲吐剂
胸有热的时候,大黄黄连汤证;肺热咳嗽,麻杏甘石汤证;胸里面冷是寒证,大建中汤;如果肚子太冷了,小建中汤
8. 杂疗法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鉴别真寒假热: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鉴别真热假寒: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
甘草干姜汤
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
芍药甘草汤
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
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何故也。师言: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甘草干姜、甘草芍药、调胃承气汤
阳旦病,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
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
竹叶石膏黄岑泽泻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
不渴而心下悸者
茯苓甘草汤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入水则吐者,此为水逆
五苓散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也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枳实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豉汤
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下可与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反而汗之为逆;若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四逆汤
救表桂枝汤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
四逆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者,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血症谛也
抵当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抵当汤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
抵当丸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无表证也
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
白虎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
黄连汤
伤寒,脉结代(促),心动悸者
炙甘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阴也。又脉来数, 而中止更来,及小数中止能自还者,名曰「促」,阳也。脉来缓,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往来寒热
奔豚汤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脉弦者,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寸口脉浮而涪,关上弦急者,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而发热,脉浮者,解之,当汗出而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桂枝加桂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汗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若不恶寒,又不欲近衣者,此为内烦。皆医吐之所致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今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胃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阳明病证(消化系统)
阳明之为病,胃中寒(实)是也
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伤寒论中要把胃当作肠来看
胃家实证:1、舌苔黄燥,2、大渴饮冷,3、中脘痛而拒按,4、印堂痛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外症云何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经证
阳明病邪热邪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生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代表方白虎汤
阳明腑证
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抟,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谵语、狂乱,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迟而实,或滑数等
代表方大承气汤
病有得一日,不发热恶寒者,何也
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恶寒何故自罢
阳明处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若能食名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不能食名中寒
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头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阳明病证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当多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者,不可与水饮之,饮则必哕
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即衄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病人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汗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辩证要点
阳明症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病人会产生燥热,所谓阳明无寒症,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饿,吃也吃不饱,肚子饿的不得了, 不放一点东西在胃里面,马上手抖,全身冒冷汗,全身热,且便秘,大便排不出来
阳明篇主要指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脾脏、胰脏、胆等消化系统所产生的病变
病进入阳明的时候,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 经热就是全身发热,阳明无寒症, 全是热症。 这时候有两种, 一种是便秘, 一种是没有便秘
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
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小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鞭而 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大承气汤症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小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 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
不鞭者不可与之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鞭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者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下之与大承气汤
脉浮大者,宜发汗,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解,减不足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栀子豉汤症
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白虎汤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症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四逆汤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
小柴胡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以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麻黄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
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
麻黄汤
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
白蜜煎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以导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
阳明病,身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名谷疸
茵陈蒿汤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茵陈蒿汤
分温三服,小便当利,溺如皂荚沫状,色正赤,一宿,黄从小便去
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抵当汤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当汤主之。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挟热便脓血也
抵当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小半夏汤
黄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
小半夏汤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后,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日,无所若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汤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芪汤
五苓散加茵陈蒿汤
桂枝加黄芪汤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鞭,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
伤寒,发其汗,则身目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抟,在里不解故也
伤寒,身黄、发热者
栀子檗皮汤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憹,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
桅子大黄汤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分也
猪膏发煎方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消石汤
诸黄,腹痛而呕者
大柴胡汤
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
小建中汤
阳明病,腹满,小便不利,舌萎黄燥,不得眠者,此属黄家。夫病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后必发黄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胁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
吴茱萸汤
夫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
理中汤
阳明病,发热十余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者
厚朴七物汤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胸胁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
附子粳米汤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
大建中汤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者,当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细辛汤
阳明、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
大承气汤
寸口脉数而滑者,此为有宿食也。下利不欲食者,此为有宿食也。脉紧如转索,此为有宿食也。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为有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者,法当吐之
瓜蒂散
少阳病证(三焦淋巴系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进入少阳, 就是进入淋巴系统,即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
代表方小柴胡汤
少阳包括神经、血脉、淋巴系统,也就是三焦系统;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
用药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头痛,恶心呕吐,大便很好很正常, 则服用小柴胡汤
如果便秘,则服用大柴胡汤
上吐下泻,就用小柴胡汤和解
小柴胡汤可以说是预防肝病的第一方。没有胃口,加茯苓、白术,茯苓比白术多一点,以去湿来改善胃口,加上郁金来行肝气;如果全身黄疸、精神还好,用茵陈蒿;虚烦不得眠,加栀子
少阳病证
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人烦燥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
小柴胡汤
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症罢者,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柴胡汤不中与也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
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免疫系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辨证要点
太阴病证指脾阳虚弱,邪从寒湿而化,或寒湿直犯中焦,或三阳病误治失治,损伤脾阳出现脾虚寒湿内盛的证候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 胰脏影响你的血醣, 影响你的体重
脾主少腹, 小腹突出就是脾脏的问题; 脾主肌肉, 骨节, 四肢; 脾脏在管胃口, 胰脏在管味觉;脾脏不能治水, 身体就会很重,所以肚子胀, 四肢胀,胃口不好, 都是属于脾脏的问题
临床表现:腹满呕吐,食不下,口不渴,下利,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代表方理中汤
辨证要点:本证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的人,一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人,所以平常胃不好的人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用小建中汤调理
太阴病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理中、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大便反鞭,腹中腹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
半夏茯苓汤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
厚朴四物汤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
理中加黄芪汤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承气辈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少阴病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与太阳病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有两个地方, 心脏以及肾脏。 第一个症状是嗜眠,晚上失眠,,睡不好。 大小便不正常,有时下痢,有时便秘。 胸闷, 胸痛,手麻, 四肢麻
少阴寒化证
为阳气不足,病邪入里,从阴化寒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蜷缩,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嗜睡,下利清谷,呕吐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脉微细或脉沉微
代表方四逆汤
少阴热化证
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尖红赤,脉细数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症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炙少阴七壮
就是「太溪」穴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头晕眩的厉害,病人一定是极度的贫血,这时候用大剂的药,譬如四逆汤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细微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
黄连阿胶汤
大部分用在手术以后的烦躁,没有办法入眠;年龄大的人,气血两虚的状况下,没有办法入眠,黄连阿胶汤当安眠剂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背那儿寒就灸那儿就好
膏肓寒就灸膏肓,中极寒就灸中极
附子汤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汤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
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桃花汤
桃花汤和黄连阿胶汤刚好相反,黄连阿胶汤是热往上冲,所以心中烦不得卧;热往下走就是桃花汤,造成病人下利带血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桃花汤
下利分热利、寒利,最轻的一般的热利用葛芩连汤可以治好,还有黄芩汤都是热利用的,桃花汤是里寒下利,也是受到感染而来的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关元穴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
吴茱萸汤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
猪肤汤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
甘草汤
不差,可与
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苦酒汤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
半夏散及汤
此方宜于冬时中寒,咽喉疼痛者,虽有发热、恶寒、可治
这时喉咙痛是虚火不是实火,实火用黄连、黄芩等消炎的药
少阴病,下利
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
上下不能通的时候用「白通汤」,全身都虚寒的时候靠「附子汤」,内外阴阳不能协和的时候用「通脉四逆汤」。上面是热,下面是寒即上下不通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
真武汤
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桃花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
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通脉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大部份都是用在伤寒、霍乱、瘟疫的时候,但有的时候是五苓散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四逆散
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在临床上看的时候是胆结石,胆结石的病人手脚冰的,痛的冒冷汗,四肢厥逆
治疗胆结石的基本处方,四逆散里面再加滑石、五倍子、海金沙
少阴病,小便不利,(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猪苓汤
利水的方子
五苓散,如果是表热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热了水气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
如果是表寒,寒束在表上面,水没有办法发散,水结在下焦就是小青龙汤。
如果是里面虚寒掉的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汤。
猪苓汤是水热并结,里面发炎了,西医用试纸测小便里有红血球,因为结石把输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带血,所以猪苓汤里面有阿胶止血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和大黄附子细辛汤是「表里药」,要区别会用,大承气汤是热实,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寒实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
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四逆汤
血脉通通冷掉了,手脚冰冷掉了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一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
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炙之
厥阴病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时宜和解。但须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厥阴症就进入肝脏,还有心包经。真正心包经的症状,厥阴症的症状, 危险的时候到最后是但坐不得卧, 晚上无法睡觉,肝病到后来,病人半夜坐在那边, 不能躺下去的, 因为阳要绝了, 下半身极度冰冷,上半身极度热
症状有口渴,头痛,心痛,胸痛,烧心,食道烧灼,冠心病胁痛,脾胃虚弱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真寒假热,上热下寒,中焦不通,属厥阴,本质是寒
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
蛔厥证
蛔虫内扰,上焦有热,脾胃虚寒,气血流行不畅而厥逆所致
临床表现:腹痛绕脐,时作时止,呕吐或吐蛔,心烦不安,痛甚时四肢厥冷,脉沉紧
代表方乌梅丸
血虚寒厥证
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的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畏寒,舌淡,苔白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寒逆干呕头痛证
肝经受寒,寒邪挟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呕吐,或干呕,吐涎沫,头痛,以巅顶为甚,胃脘冷痛,喜暖喜按,舌苔白滑,脉沉弦
代表方吴茱萸汤
气郁厥逆证
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不能布达四肢所致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或疼痛,四肢厥冷,或腹痛,下利,脉弦
代表方四逆散
厥阴病症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之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六七日,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就是手脚冰冷到手肘、膝盖,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血液循环产生障碍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寒利)
乌梅丸主之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水结膀胱,少腹痛,最明显的状况是小便不利,用五苓散。
血结膀胱,少腹痛,小便不利,用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少腹痛,小便红涩,小便出来有刺刺的感觉,用猪苓汤。
冷结膀胱,少腹痛,小便色白,用真武汤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伤寒,六七日,脉数,手足厥冷。烦躁,炙阴厥,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炙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
白虎汤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本方治疗病机属于血虚受寒,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冷,脉细或沉细之冻疮、血栓性脉管炎、无脉症、慢性胃病、雷诺氏病、妇女痛经、白带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附件炎、小儿麻痹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股、腿、足疼痛,腰肌劳损等诸多疾病。故而临床上当归四逆汤应用颇为广泛,常用于各种关节疼痛以及腰肌劳损症状,整体方组能够补血还能通经。有下利去通草,便秘加大当归通草量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复下利,厥而恶寒者
四逆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
四逆汤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人参附子汤
不差
人参干姜汤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寒格,更逆吐下
麻黄升麻汤
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柏叶阿胶汤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
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
白头翁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矢也
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栀子豉汤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
紫参汤
气利,诃黎散主之
诃黎散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
吴茱萸汤
呕而胸满者
吴茱萸汤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四逆汤
干呕,吐逆,吐涎沫
半夏干姜散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生姜半夏汤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橘皮竹茹汤
诸呕,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汤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抟,遂伤气血,流于肠间,其后乃重,脉洪变数
黄连茯苓汤
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一两,合成前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二两
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
甘草粉蜜汤
温病脉症
温病有三,春温、秋温、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抟,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弦,甚则谵语,脉弦而急
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
干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不便脓血
白虎汤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不大便六七日者
大黄黄芩丹皮干地黄汤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
黄连黄芩栀子丹皮芍药汤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
猪苓加黄连丹皮汤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温病,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者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
干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弦,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
茯苓白术甘草汤
风温者
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
桂枝去桂加黄芩丹皮汤
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吐或衄,耳聋,脉大而数者
白虎汤
大实者
宜承气辈
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也
黄连阿胶汤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
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
栀子汤
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
白虎加干地黄汤
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
百合地黄加丹皮半夏茯苓汤
湿病脉症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纲纪
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湿气在外,因风相抟,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
桂枝麻黄各半汤
湿气在内,与脾相抟,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
中满
白术茯苓厚朴汤
泄泻
理中汤
若上干肺,发为肺寒
小青龙汤
下移肾,发为淋漓
五苓散
流于肌肉,发为黄肿
麻黄茯苓白术防己赤小豆汤
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
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抟,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白术附子汤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
治疗风湿的三个方子:有表证的用桂枝附子汤,没表证的用白术附子汤,风湿用甘草附子汤
热病脉症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
黄连黄芩泻心汤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体重,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
大黄厚朴甘草汤
热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脉短而数,此热邪乘肺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热病,咽中干,腰痛,足下热,脉沉而数,此热邪移肾
干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
燥病脉症
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
柏叶石膏杏仁甘草汤
若移于大肠,必大便难,口渴,欲饮热,脉急大,在下者
麻仁白蜜煎
燥病,口烂,热气上逆,胸中痛,脉大而涩,此燥邪乘心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根汤
燥病,目赤,口苦,咽干,胁下痛,脉弦而数,此燥邪乘肝
黄芩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此燥邪乘脾
白虎汤
燥病,咽干,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脉沉而急,此燥邪移肾
干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根汤
暑病脉症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
竹叶石膏汤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数者,此为肺液伤
百合地黄汤加牡蛎汤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入水则吐,脉弱而滑
栝蒌茯苓汤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
竹茹栝蒌茯苓半夏汤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猪苓汤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凡病暑者,当汗出。汗不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息高气贲者,不治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舌赤,谵语,脉数,此为暑邪干心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厥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铁,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
人参石膏汤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伤风脉症
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人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府,则口苦,呕逆,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善噫(打嗝),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府,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嗌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若流于大肠,则大便燥绪,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
柴胡桂枝汤
寒病脉症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润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木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木汤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甘草泻心汤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理中汤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故其脉沉而迟,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