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婴儿的心理发展2
发展心理学,婴儿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他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感知运动思维,即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思维方式,如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编辑于2024-07-18 09:13:56婴儿的心理发展2
婴儿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1.记忆
(1)记忆的发生
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妊娠8个月左右)就已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在胎儿期,而不是在出生后不久。
(2)记忆的发展
帕波塞克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了婴儿的记忆能力;诺韦-科利尔等首先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婴儿记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实:①新生儿末期(28天左右)已具备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新生儿期是0-28天)②3个月婴儿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之久。诺韦一科利尔等人采用启动范式对婴儿记忆进行研究,发现婴儿也是有内隐记忆的。
(3)再认与回忆
①再认:0~6个月婴儿的记忆主要表现为再认。
②回忆:6个月以后婴儿的再认和回忆能力都有了很大地发展。延迟模仿能力(回忆)的出现是婴儿记忆能力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总之,婴儿期是个体记忆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和高峰期。婴儿的机械记忆能力有一定发展,并且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婴儿的再认能力发展较早;再现能力也有很大发展:婴儿具体表征能力出现较早,并在言语产生之后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符号表征能力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如图)
与皮亚杰运用儿童是否能通过某种任务来推断其认知水平的方法不同,信息加工取向的研究者关心的是要通过这些任务,婴儿应该具有哪些能力,这些能力是在哪个年龄发展起来的。
信息加工取向的研究
①客体永存概念。贝尔拉金等,用期望违背的方法研究发现,3.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客体永存的概念。
②简单物理知识。斯佩尔克等,2.5个月的婴儿知道物体是不能穿越坚固的障碍物的。
③数概念。温,5个月的婴儿能理解1+1=2以及2-1=1。伊扎德,跨通道的研究范式,新生儿具有抽象的数概念。婴儿不仅对小的施特劳斯,条件反射,婴儿不仅对小的数量能够感知,而且还表现出对序数关系的理解。
④因果知觉。科恩,6.25个月的婴儿基于因果关系进行反应,而更小的婴儿则是基于知觉特征进行反应。
婴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一)气质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1)托马斯和切斯:容易型、困难型(高需求型)、迟缓型。
①容易型:心境愉快,生活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容易型的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②困难型:心境常常是烦躁不安的,生活没有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常常是过度的。困难型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感到疲劳、沮丧和不自信,并更多地回避自己的孩子。
③迟缓型:情绪总是消极,对新事物首先是退缩或抗拒反应,但慢慢能适应新事物,活动水平较低。迟缓型婴儿引起父母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回答五个问题
心境;生活规律;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父母反馈
(2)布雷泽尔顿气质三类型
①活泼型:“连哭带斗“
②安静型:安静不吵闹
③一般型:介于两者之间,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型
(3)巴斯的活动特征说(四个维度)
①情绪性婴儿:经常表现出某种主导情绪
②活动性:坐不住,爱活动
③社交性:积极与人接触,不喜欢独处
④冲动性:爱冲动,情绪和行为缺乏控制
(4)凯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①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在陌生情境中倾向于害羞、退缩。
②非抑制型:无拘无束,在陌生情境中自由探索、不害益、精力旺盛,喜欢与人交往。
(5)传统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6)巴甫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①强、不平衡(冲动型、胆汁质);
②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③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④弱(抑制型、抑郁质)。
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主要是先天遗传的,是比较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很多因素会对气质类型的稳定程度产生影响,如生物学系统、儿童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3.气质与教养方式
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一个拟合优度模型:
(1)容易型婴儿: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但如果新环境的要求和家庭行为模式冲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2)困难型婴儿:父母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早期教养和亲子关系的问题。家长要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
(3)迟缓型婴儿: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婴儿有其独特的气质,成人必须接受。父母可以改变儿童的成长环境,使之变为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环境。
4.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鲍姆令德)两个维度:
“接受(感情上爱不爱他)-响应”: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在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后是否会对其表现出温情和给予赞扬。
“要求-控制”: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程度。
4.父母教养方式的四个类型
(1)权威型/民主型。这种父母较有灵活性,他们会提要求、会进行控制,但是也接受和响应孩子。立清晰规矩,解释为什么,对孩子的需求和观点会响应,鼓励孩子参与决策。
(2)专制型。这是一种严厉的教养方式,是高“要求-控制”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立很多规矩,很少解释为什么,用强力措施让孩子服从。
(3)放任型。这是低“要求-控制”与高“接受-响应”的结合。纵容孩子,让孩子随意表现情绪和冲动,很少对孩子行为进行控制。
(4)忽视型。这是低“要求-控制”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这种父母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二)情绪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即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
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5种,即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1微笑的发展
①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
②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一3.5个月);(不选择物,选择人)
③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4个月)。
2.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3. 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焦虑和对陌生人的焦虑。
4.约1岁半时,客我出现,红点实验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复合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三)依恋(四)同伴交往
1.依恋的概念: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
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陌生人焦虑)。
④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婴儿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可以理解母亲离开一段时间或一段距离,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
3.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4.依恋的类型(离开前,离开,回来的反应)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这些婴儿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分离焦虑)。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与母亲接触,并且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安全港湾)。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这些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母亲没什么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也不难过,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与对母亲差不多。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当母亲抱他们时,他们通常也不依偎过去。
(3)反抗型依恋(约占 10 ~15 % )在母亲离开前就很警惕,母亲离开时,极度苦恼和反抗。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5.依恋的影响因素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①敏感性: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②反应性: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的满足。
(2)儿童特点——依恋是双向关系
①外在体貌特征
②身体健康状态
③气质特点
(3)文化因素:依恋类型以及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存在着文化差异
6.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人际关系: 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2)未来心理健康: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3)依恋的传递性: 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