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该图以最简单的方式总结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中的相关内容,包括西亚,欧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等内容,利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
编辑于2025-05-14 15:13:07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地区和国家
西亚——“三洲五海之地”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20°N~40°N之间,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连接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世界最大湖泊,屋于内阳明,也是咸水湖)。
战略要地
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咽喉)、苏伊士运河(缩短亚欧航程)。
石油经济
分布
波斯湾沿岸(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占全球石油储量的60%以上。
特点
储量最大(占全球48%),产量最多(占全球31%),输出量大(占全球34%)
埋藏浅、易开采、品质好
输出路线
发展挑战
资源依赖型经济,需推动产业多元化。
水资源短缺
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河流稀少;
对策
海水淡化(沙特)、节水农业(以色列滴灌技术)。
干燥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大部分地区),全年炎热干燥
仅有一小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资源现状及影响
匮乏的水资源: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沙漠面积广大,多数国家水资源紧缺。
影响:水资源康乏严垂彩响中东人民的生产、生活、河流、湖泊水资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中东紧张局势的原因之一。
对策
解决方法有海水淡化(沙特阿拉伯)
发展节水农业(以色列)
跨流域调水(埃及)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分配水资源等
欧洲西部——发达国家集中地
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35°N~70°N之间,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北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西岸,北北洋,西临大西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范围
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不等于西欧
自然条件与畜牧业
地形
平原为主(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南北多山地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适合多汁牧草,牧草被称为“绿色金子”
农业特点
以畜牧业为主
饲养牛、羊等牲畜为主,主要生产肉类、鲜奶及奶制品、羊毛等畜产品。
高度机械化、自动化
巴黎盆地发展种植业
工业与服务业
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高,大多为发达国家
工业密集带
德国鲁尔区(煤炭)、法国巴黎盆地(高新技术);
服务业占比高(旅游业、金融业),欧盟统一货币(欧元)促进贸易。
旅游业
发展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文化)
欧洲西部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较多,游憩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大多数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跨国旅游过境方便
交通发达,服务设施完善
旅游业资源
挪喊:曲折幽深的峡湾、午夜太阳
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钟表王国
希腊:奥林匹克遗址公园、雅典巴特农神庙
西班牙:地中海阳光灿烂的海滩、斗牛
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
英国:白金汉宫、伦敦塔桥、马克思墓、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荷兰:风车
意大利:罗马古斗兽场、水城威尼斯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入境游客数量和底游收入均居世界前列
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中的大陆
位置和范围
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撒哈拉沙漠以南,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北临红海
范 围
撒哈拉以南非洲面积约2430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4/5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0多个国家,面积较大的有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等,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自然特征
地形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主要地形区有刚果盆地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
山地有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山峰)
河湖
尼罗河
世界最长的河流,径流量小
刚果河
世界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流,径流是大(全球第二)
河流还有赞比西河、尼日尔河等
湖泊主要有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等
气候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分布特点
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快速发展的经济
自然资源优势
矿产资源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居世界首位,石油、铜、铁、铀等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及西部沿海地区。
生物资源
热带经济作物种类多,如咖啡、可可、油棕、剑麻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
地理条件
部分国家濒临海洋(如加纳、尼日利亚),海运便利,利于资源出口。
历史经济问题
单一商品经济
长期受殖民统治影响,依赖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如可可、咖啡、矿产),进口工业制成品,导致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脆弱性
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大,易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措施
产业多样化
尼日利亚、安哥拉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业。
肯尼亚发展花卉业和旅游业,成为非洲最大鲜花出口国。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铁路、公路、水电站(如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莱索托水利工程),改善交通和能源供应。
国际合作
加入非洲联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投资采矿、基建和制造业,助力产业升级(如坦赞铁路、杂交水稻项目)。
经济增长现状
近几十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之一,2024年经济增速预计达3.6%,卢旺达、乌干达等东非国家增长显著。
出口结构优化,部分国家(如加纳)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如巧克力、木质装饰品),减少对初级产品的依赖。
人地矛盾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快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首位(约3.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1.2%)。过快的人口增长加剧了粮食需求和环境压力。
引发荒漠化
人口结构
年轻人口占比高,劳动力充足但教育、医疗资源紧张,导致贫困循环。
粮食问题
粮食短缺
农牧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增速远低于人口增速。
自然原因
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旱灾频发导致粮食减产。
社会经济原因
殖民历史遗留的单一经济结构(依赖初级农矿产品出口),农业技术落后,粮食自给率低610。
环境问题
生态恶化
人口压力迫使过度开垦草原、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暖加剧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荒漠化,“绿色长城”计划旨在通过跨国合作植树造林遏制环境退化。
文化特色
黑种人占90%以上,传统艺术(木雕、鼓乐)与殖民文化交融。
澳大利亚——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自然地理独特性
独占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分水岭、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气候呈半环状分布,东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农牧业。
特有生物
袋鼠、鸸鹋(古老物种因大陆孤立演化)。
经济特征
畜牧业
三大牧羊带(粗放牧羊带、绵羊小麦混合带、集约化乳畜带);
采矿业
铁矿石、煤炭出口(主要输往中国、日本),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服务业
旅游业(大堡礁)、教育业成为经济支柱。
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中部
纬度位置:澳大利亚大部分在10°S~40°S之间,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主要位于热带和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独占澳大利亚大陆及周边岛屿
地形特征
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原(低矮广阔)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
东部山地(大分水岭)
地势特点
东西高、中部低,最高峰为科修斯科山(大分水岭)。
气候特征
分布特点
呈半环状分布,内陆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沿海为湿润气候(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影响因素
地形(大分水岭阻挡东南信风)、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生物独特性
特有物种
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等
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成因
大陆长期孤立、自然环境单一、缺乏大型天敌、人类开发较晚。
经济特征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牧羊业条件
自然条件
草原广阔(热带草原气候)
地下水丰富(大自流盆地)
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
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出口导向
三大牧羊带
粗放牧羊带(内陆干旱区)、绵羊-小麦混合经营带(中部平原)、集约化乳畜带(东南沿海)。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矿产资源
铁矿石、煤炭、铝土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品质优、埋藏浅、易开采。
采矿业特点
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高,注重生态修复(如矿区回填、植被恢复)。
出口对象
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矿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高。
服务业
旅游业(大堡礁、悉尼歌剧院)、教育业(国际留学生)为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超60%。
人口与城市分布
分布特点
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悉尼、墨尔本),西南沿海(珀斯)次之。
影响因素
气候温和湿润(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