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知识点整理、时间线梳理,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编辑于2024-07-25 22:02:40古代埃及文学知识点整理,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外国古代文学 ,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世界史考研、名词解释 一战开始,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埃及文学知识点整理,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外国古代文学 ,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世界史考研、名词解释 一战开始,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世纪的欧洲
民族大迁移和日耳曼人国家
民族大迁移和日耳曼人国家
恺撒 《高卢战记》 塔西佗 《日耳曼尼亚志》
古日耳曼人及其社会制度
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建国
匈奴西侵;人口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罗马三世纪的衰弱
在民族大迁徙中最后建立的蛮族王国为北意大利的伦巴德王国 民族大迁徙的终结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民族大迁徙的影响与意义
摧毁罗马奴隶制,为封建制发展扫清障碍;土地关系变化为个体小农土地;阶级关系变化,农主农奴;西欧文明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向西欧内陆地区
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日耳曼人摧毁腐朽反动的罗马奴隶制帝国,为垂死的西欧注入新的生命力
法兰克国家和加洛林帝国
萨利克法兰克人南下高卢→墨洛温王朝(克洛维,皈依基督,萨利克法典,衰落懒王时期,宫相查理玛特采邑制改革,普瓦提埃之战大败阿拉伯)→加洛林王朝(丕平献土,查理曼帝国,征服伦巴德,加洛林文艺复兴,《凡尔登条约》一分为三) 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封建化:自由民农奴化,特恩权实施,世袭领地合法化—源于查理的克尔西赦令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法兰克王国:日耳曼法兰克族人在高卢建立,克洛维击败罗马军,建立法兰克墨洛温王朝。后皈依天主教,王权得教会支持。宫相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查理称帝,国势大胜。《凡尔登条约》一分为三
苏瓦松金杯的故事反映克洛维由军事首领的权力转化为王权
萨利克法典和社会制度
随着法兰克人对高卢的征服和统治,逐渐出现了高卢罗马人与日耳曼人融合的过程,同时也出现了日耳曼人习惯法与罗马法融合的过程。大约在六世纪初克洛维死后编成的《萨利克法典》,正是这种法律融合的产物。不过《萨利克法典》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少,大量保存了法兰克人原来的生活习俗。六至八世纪《法典》又有所增补,反映罗马法对法兰克人的影响在逐渐加深。
氏族关系的残迹依然存在 血缘纽带已经松弛 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已经开始
马尔克制度
社会封建化的发展和采邑制度
查理.马特改革
采邑制
查理.马特改革时的土地分封制度,查理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世袭,死后还国家。要为国王服兵役。
这种臣属关系是后来查理大帝时代封君封臣关系的萌芽
采邑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采邑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势力,奠定了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
加洛林王朝正是依靠这支军事力量南征北战,对外扩张,建立起庞大的查理曼帝国
采邑所建立的以土地为纽带的封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萌芽。
暂时加强了王权,但它潜伏着一种离心力量;使采邑的领受者逐渐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特恩权
法兰克王国封建主享有的政治权利,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对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赐给封地称为采邑,查理大帝是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通过敕封的形式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与拥有采邑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
国家官员不得干涉,这种特恩权是众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导致了西欧中世纪封建分裂个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得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庄园
庄园制度:9—13c西欧封建农业经济组织模式和封建制度的基础
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
土地分为领主领地、农奴份地两种,农奴要为领主无偿耕种,缴纳实物地租。
13c后商品货币渗入农村,农奴纳货币地租,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城市的兴起和国家权威的再现。庄园解体。
农奴
封君封臣
封君封臣制:西欧封建国家各封建主之间的政治关系。11c封建主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有效忠、帮助、劝告的义务,封君也有义务保护...有不随意消除、且有规范的仪式,具有稳定西欧社会的积极作用
总之,自由农民的进一步农奴化,封建特权的兴起,世袭领地制的出现,标志着法兰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化的最终完成
加洛林帝国的形成及其封建制度的发展
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和教皇的政治交易,教皇助成王,为报答,远征意大利伦巴底夺罗马城 划归教皇管辖,教皇还拿出伪造的文件“君士坦丁的恩赐”作为自己取得土地的历史根据
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加洛林帝国的瓦解
查理曼(丕平子)帝国
教皇立奥三世在拉特兰教堂安放了一幅镶嵌彩图,内容是圣彼得正在把披风送给教皇,把旗帜送给国王,祷文上刻着;“圣彼得把生命赐给教皇立奥,把胜利赠与国王查理!”这就是格拉西信条,信奉教权和王权共同统治世界。
利奥三世加冕“罗马人的皇帝”
对外扩张
军事改革
支持教会
采邑制
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货币,限制物价,颁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庄园敕令”
查理帝国的瓦解奠定了近代西欧诸国的基础。
加洛林文艺复兴
8c 晚期-9c 查理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和科学的复兴运动。军事征战不忘文治
主要政策:奖励学术文化,请学者办学,改拉丁文,统一圣经文本翻译为拉丁文
是西欧一个以宫廷为中心的短暂文艺复兴,发展了西欧封建文化,确立了新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带动了日耳曼社会对教育和文化的整体认同。但以宫廷为中心,范围不及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
凡尔登条约
843 年法兰克王国查理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的条约 查理曼死后,帝国趋于解体,查理曼的三个孙子为争夺帝位进行混战
于是在凡尔登签约
结果罗退尔称帝 莱罗河沿岸。秃头查理莱河西-西法,日耳曼路易莱河东-东法
奠定法国意大利德国疆土基础。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征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
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
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
1.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1096-1291年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饰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
中世纪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勾结世俗封建主所组成的,用来镇压各国异端运动的军队,他们曾镇压过13世纪的阿尔比派和15世纪捷克的胡斯运动。
十字军东征
原因
封建主入不敷出,甚至负债累累
无地的骑士贵族
人口的增长、内战和灾荒
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11-13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战争。
11世纪初,塞尔柱的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禁止基督教徒前往朝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基督教徒联合起来解救穆斯林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暴露了西欧封建主组织十字军的真实动机,彻底揭穿了所谓“圣战”的本质。实际上是封建主以维护宗教为名(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口号),扩张势力,篡取新的领地和财富
从1096-1291年的近两百年间,西欧基督教国家共发动8次大的东征,1291年,十字军的侵占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的陷落,标志着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
后果和影响
十字军东征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摧毁了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对东西贸易的垄断地位,有利于西欧各国在东方的商业优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对西欧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
使西方人接触到了东方先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由于引进东方奢侈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封建主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逐渐改变了西欧的经济机构
十字军远征的结果是贵族阶级的削弱,市民阶级和王权的加强以及农奴解放的开始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论述中世纪盛期英法两国王权发展的异同
1. 相同:国王都是最高封主;王权的发展与罗马天主教廷及封建诸侯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国家权力分散,政治分裂;王权的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2. 不同:诺曼征服后,英国王室领地远超其他封臣,封臣难以合力对抗国王,王权强大。后通过改革,进一步削弱地方封建主的权利。13 世纪,市民化和封建主联合对抗王权,《大宪章》等意在限制王权。 3. 法国王权起初弱小,后通过王位世袭、联姻、战争、和城市结盟等途径扩大国王领地和权利,打击地方封建主;通过打击天主教廷势力削弱教权对王权的干预。设立国王法庭等提高国王在民众中的威望,使王权稳步强化。
英法封建制度的发展
英国
罗马帝国不列颠统治时期→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此时氏族土地所有制过渡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威塞克斯王朝(爱格伯特统一七国,丹麦侵扰,阿尔弗雷德大帝抗击签约)→丹麦统治时期(克努特帝国,斯温一世)→诺曼王朝(诺曼征服,《末日审判书》 威廉一世)→金雀花王朝(狮心王理查大败萨拉丁;无地王约翰丢失大部分领地,布汶之战战败,《大宪章》;亨利二世,司法改革,西方法律之父;亨利三世《牛津条例》,孟福尔议会;长腿爱德华,威尔士征服,模范议会;百年战争,瓦特泰勒起义)
高卢罗马时期→法兰克王国→加佩王朝/卡佩王朝(克吕尼运动,格里高利,路易六世王权加强,御前会议,腓力二世征英国,路易九世司法改革国王四十日,腓力四世,阿维农之囚)→瓦卢瓦王朝(部分)(英法百年战争,天主教会大分裂,路易十一吞勃艮第统法兰西)
七国时代及其统一后的英国
诺曼底的征服和封建制的确立
诺曼征服 1066
11c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的战争,1066年英王爱德华死后,威廉以其亲属要求继承王位,在被拒绝后在教皇支持下武力进攻英国,后进入伦敦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征服者威廉”。建立了诺曼王朝,加快了英国的封建化进程,是英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受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逐渐衰退,受欧洲大陆的影响日益加深。
末日审判
1086
1086 年英格兰完成的一次大规模调查的记录。1086 年,征服者威廉为征收土地税和确定附庸对国王的义务,下令对全国的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做了详细调查和登记。由于清查项目细致且对记载不得作申诉,过程极为严苛,因而将调查册称为“末日审判书”。
11c英格兰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
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154 年由亨利外孙安茹伯爵亨利即位,是为亨利二世,从此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1154-1399年)
司法兵役改革
爱德华一世
国会制度确立
百年战争
红白玫瑰战争
1215年大宪章 无地王约翰 是封建贵族强加于国王的封建文件
限皇权 保教会领主特权 骑士市民部分利益
规定大封建主所属封臣之间的财产纠纷由封建主审理,国王法庭不得干涉。不经教会和封建主同意,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如果国王违背或破坏宪章,贵族有权用武力制裁国王。
大宪章是英国剥削阶级之间的权利瓜分,广大农民一无所获。但是大宪章还是有某些积极意义的:其一是确认法律高于国君;其二是保障人权的一些条款,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变成宪法秩序的普遍程式,构成近代英国宪法的基础。
《牛津条例》把国王置于大封建主的控制之下
模范国会 1295年,爱德华召开英国议会,为国库筹措经费。这次议会的组成和职能成为后世的楷模,故史称“模范议会” 国会雏形 真正开端
法国卡佩王朝的建立和王权的加强
法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阿维农之囚
世俗王权与教皇斗争的重要事件
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税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开除法王教籍反被法王囚禁。
1305 新教皇克利门五世移居到法国边界的阿维农城,连续七任教皇70年成为法王傀儡,是对教皇权力的重要打击。
三级会议
标志着由早期封建君主制过渡到议会君主制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发生的长达100多年的战争
战争原因:王位继承,领土争端,佛兰德尔争夺
战争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337-1360年,以英国胜利结束
第二阶段是1369-1396年,双方再战,法国用防御战和游击战对付英军,取得一些胜利。
第三个阶段是1415-1453年,英军最后失败,撤出了法国领土,只保留了加莱一个港口,百年战争也宣告结束。
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宣告了西欧封建骑士军事地位的衰退,宣告了火器时代的到来,也激起了法兰西的民族意识。
也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从而为16世纪英法君主专制政权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1428 英军围攻奥尔良,贞德率军解奥尔良之围 获奥尔良姑娘尊号。后被勃艮第党人所俘卖英国人,被判处女巫罪名火刑。
玫瑰战争 1455——1485
英国爆发的一场统计阶级内部的争夺
英法百年战争的失败激化了英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北方保守的旧贵族,要求增加税收,另一派是南方工商业者出现的新贵族,反对增加税收。两派斗争的结果,在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封建主集团,北方以兰开斯特家族为首,南方以约克家族为首,双方于1455到1485年进行了长达30年的封建混战,由于两个家族的族徽分别为红玫瑰和白玫瑰,故称
兰开斯特都铎家族的亨利最终夺得王位,建立了都铎王朝,为专制统治奠定基础
削弱割据势力,加强专制皇权
德意封建制度的发展
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后来分裂为联盟,第一位国王拉康德一世):萨克森王朝(亨利一世,奥托一世加冕罗马皇帝,大肆征战意大利)→法兰克尼亚王朝(东西方教会分裂,格里高利改革,“卡诺莎之辱”亨利四世,《沃尔姆斯宗教协定》)→霍亨斯道芬王朝(腓特烈一世,教皇掌权英诺森三世,拉特兰宗教会议,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腓特烈二世,德意志分裂割据)→大空位时代(诸侯瓜分,独立统治)→哈布斯堡王朝(鲁道夫一世)→卢森堡王朝(查理四世《黄金诏书》七大选侯割据合法化,保护商业利益的三大城市同盟:多瑙河士瓦本同盟,,莱茵同盟,波罗的海沿岸汉萨同盟,战胜丹麦签订《施特拉尔松条约》,胡斯宗教改革,胡斯战争,布拉格起义)
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对意大利和斯拉夫人的侵略
皇帝与教皇的斗争
沃姆斯宗教会议
卡诺莎觐见
11 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的事件。1076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因主教继任权发生争执,教皇将亨利四世革除教籍。1077 年,亨利被迫前往教皇驻地卡诺沙悔罪。亨利在城门口哀求三天后才得教皇接见,后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恢复权利的亨利很快出兵罗马,驱逐格里高利七世,另立新教皇)
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 年教皇与德皇签订的宗教协定。卡诺沙事件后,皇权与教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122 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x》,规定:德国主教依教会法选举,选举须在皇帝面前进行,由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牧杖和戒指。该协定大大削弱了皇帝的神职授予权,也标志着教俗之争的暂时平息。
神圣罗马帝国
961 年,德国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962年,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奥托建立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包括今天德国和意大利中部,北部),但这个帝国有名无实,1806 年为拿破仑军队所灭亡。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 1356 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廷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确认了选帝侯在其领地内的政治、经济上的权力。该找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选侯制度: 德意志选举国王的制度 。1356 神圣罗马帝国查四颁布黄金诏书,确立帝国七个选帝候,表面上是选,其实都是哈布斯堡家族人员,还有贿赂现象, 1806 被法国拿破仑废止。
此制度严重削弱皇权,令德意志政治分裂更严重
德国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同盟
汉萨同盟
13–14 世纪德意志北部自治城市的商业与政治联盟。
成立于 1358 年
重要成员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
同盟设有共同的财政机构、军队和官吏,定期召开会议,拥有宣战媾和权。14 世纪达到鼎盛,垄断了欧洲北部的贸易,在沿海地区设立商站。
15 世纪后,随着欧洲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该同盟由盛转衰。1669 年解散。
土瓦本—莱茵同盟
意大利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962 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先后遭受哥特人,伦巴达人,法兰克人,拜占庭人的入侵,形成封建割据局面 ② 962 年到 1270 年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失败,罗马教皇与德皇的对抗成为政治斗争的主流,经济上城市兴起和发达 ③ 1270 到 1494 年意大利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共和制度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佛罗伦萨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教皇国和教权的兴衰
西班牙和葡萄牙封建制度的发展
收复失地运动
15c 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失地的战争 。直至把伊斯兰教徒赶出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得到了教士和骑士的支持。1492 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林纳达,再征服运动结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加过了国内经济文化联系。
奥古斯丁
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主要著作是《上帝之城》,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宗教、哲学、政治和法律等方面。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哲学观点接近于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间世界之外有一个天国存在,即“上帝之城”,在天国,除了神和天使以外还有上帝的选民,凡是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天国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永生,达到至善。
《上帝之城》
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奥古斯丁著,全书共22卷,作者从原罪论和预定论出发。上帝所选择的人构成上帝之城,而被上帝遗弃的人则组成了世俗之城。上帝之城的基督教的国度,是永存的,世俗之城的崩溃则是不可避免的。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是对立的,但非完全敌对。
为中世纪教权统治奠定了基础
克尔西敕令
87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颁布的文件,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亲人,从而把领地世袭合法化。
修院
克吕尼运动
10c-11c 天主教会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
得名法国克吕尼修道院,起因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
主张禁欲主义:加强修道院管理,修士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婚娶,防止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
后期鼓吹教皇权至上,教皇独揽主教叙任权,废除君主(导致了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长期斗争)
12c 后期因为腐化而走向衰落
教皇敕令
1075 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的教会文件,《教皇敕令》宣布唯有教皇有权任命主教,制定教会法规,决定教区的划分,并有权废除皇帝,国王,《教皇敕令》引发了教权和皇权的长期斗争
洗礼、圣餐礼
七艺
天主教会大分裂
14c-15c 初的天主教会分裂事件
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
亲法派亲意派—两教皇并立 西欧各国从利益出发承认不同的教皇
法苏格兰西班牙南意大利—阿维农教廷 英德北意大利—罗马教廷
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1417 教皇马丁五世 结束分裂 此次严重影响天主教会权威。
拉丁帝国
阿尔比派
12-13 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宗教异端教派,该教派以法国南部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故名。
教义吸收了摩尼教的某些思想,主张善恶二元论,反对天主教会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1179 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宣布阿尔比派为异端,1208 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
1213 年,阿尔比派遭到惨败,十字军大肆屠杀劫掠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引发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法国经济。
王教之争
第一阶段:(德皇与教皇)
克吕尼运动兴起
《教皇敕令》
卡诺莎事件
《沃姆斯宗教协定》
第二阶段:(法王与教皇)
瓦特.泰勒起义
1381 年英国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瓦特·泰勒而得名。
起义的原因首先是封建压迫严重,其次是百年战争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再次是黑死病的流行,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量加大,英国统治者禁止给雇工加工资。
瓦特·泰勒等起义者提出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奴制和封建特权等要求
起义虽然失败,但推动了农民争取自由的进程,英国最终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的发展创造 条件。
法国扎克雷起义
1358 年法国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克雷,意为乡巴佬),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扎克雷起义。
起义的原因首先是封建压迫严重,其次是百年战争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再次是黑死病的流行,法国统治者禁止给雇工加工资。
1358 年 5 月,法国北部韦博地区农民首先起义,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后国王通过欺骗手段俘获了起义军首领,起义失败,这次起义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有利于促进法国的统一。
小结
14世纪的西欧经历了危机和变革。黑死病引发了一系列灾难与危机,同时社会的变革也在加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使地租发生变化,货币地租日益流行,这样的发展趋势促使早期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并将最终导致封建主义的瓦解。
英国和法国的王权在这一时期都得到加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日益成长。
伊比利亚半岛的“再征服运动”,推动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的形成
天主教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动荡和危机,“宗教会议运动”的发生,表明教会内部酝酿着变革,这一时期文化繁荣,教育发展,大学兴起以后逐渐取代修道院成为知识和思想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