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配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生产目的,交换体现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
剩余价值论
资本的产生:1.小商品分化 2.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剥削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后,机器变为资本
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
金融寡头
2.政治上通过同政府“个人联合”,建立政策咨询机构
经济全球化表现
1.国际分工深化
水平分工取代垂直分工,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前提,跨国组织生产为核心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科社
社会主义发展及规律
从空想到科学(一次飞跃)
科社直接思想来源:19世纪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的局限:1.看到资本灭亡,没能揭示灭亡的经济根源(矛盾) 2.要埋葬资本,但看不到力量(工人)3.要取代资本,找不到力量(无产阶革命)
从理想到现实(二次飞跃)
1864年第一国际马克思指导,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科社一般原则:根本目的:满足全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
共产主义理想及实现
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是能否遇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与空想社会的根本区别
总论
马书
1844年《德法年鉴》
从唯心到唯物,从革命民主到共产主义,为马原奠定思想前提
发展创立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需要理论指导(马产生的阶级和实践基础)
鲜明特征
1.科学性(独有) 2.革命性(批判) 3.实践性(独有) 4.人民性:人民至上 5.开放发展性:吸收优秀成果
资本家与工人不是人身依附也不是完全占有,是人身自由上的“平等”,购买劳动力是等价交换原则(劳动力商品也是商品,要符合价值规律)
经济全球化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各国经济体制变革是体制保障。金融自由化制度条件。跨国公式提供组织
相对剩余价值是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资本家获得相价是追求超价的结果,改进技术也是为了超价
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资本逐利导致的
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是商品,商品为满足需求,一定有使用价值)无有用性无价值,有用不一定有价值(交换才有)
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使商品内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