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响冲击波碎石疗效的因素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影响冲击波碎石疗效的因素及对策的思维导图,冲击波碎石术(SWL)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泌尿系结石的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术前检查的充分性、影像学的精确性、结石本身的特性、定位技术的准确性以及设备性能与操作技巧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影响冲击波碎石疗效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碎石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碎石冲击波的物理特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冲击波的压力波形,背景,冲击波的压力分布,压力场与压力单位,焦点、焦斑及焦区,冲击波的形成与传播,冲击波的发生。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临床实践指南 (202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预防,操作与技巧,特殊类型结石,术后复查,并发症,术前用药,术前检查,术后处理,术前准备,适应证与禁忌证。
这是一篇关于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尿结石指南(202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膀胱结石,泌尿系结石的随访,代谢评估和复发预防,指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影响冲击波碎石疗效的因素及对策
技术因素
术前检查
影像学
超声
优点:梗阻情况
缺点:缺乏整体观
X线
优点:整体观
缺点:
阴性结石
梗阻情况
对策:X线联合B超
CT
优点:结石位置、负荷、密度
缺点:辐射、费用高
对策:低剂量泌尿系CT
碎石指征把握
嵌顿结石
超过6周的结石
过大的结石
适应症
肾、输尿管、膀胱(排除下尿路梗阻)小于2cm
肾下盏小于1cm,1~2cm的先排除解剖不利因素
对策:按照指南标准处理结石
术中操作
定位不准确
对策:
不要轻言放弃
多向放射科和B超室的专家学习,不断打磨定位技术
做好术前准备(肠道、尿路)、改变体位
命中率不高
全程关注监视器上目标的变化,随时调整
抑制呼吸(腹带、沙袋),呼气末激发
镇痛不理想
碎石前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碎石中逐步增能,必要时调整冲击波入路
药物止痛:阿片类药物
终点判断失误
密切观察结石粉碎程度,判断终止治疗的合适时机
X线见结石粉碎的征象是结石变大,影像变淡,并向四周散开。输尿管结石可见变长条形
B超见结石变大变长,彩超定位可见伪彩明显变强,积水减轻
术后操作
随访方法不当
超声联合腹部平片应作为ESWL 术后随访手段
阅片水平有限
读平片时建议将SWL之前及之后的影像 进行对比
必要时可以用CT来评估(骨窗模式)
疗效判断标准不明确
碎石成功的标准是碎石颗粒≦4mm 自排率为94%
复震的间隔太短
如无急需处理的尿路梗阻(肾功能不全、感染)
30%患者在碎石后3周,组织水肿可消退
待水肿消退后,碎石会陆续排出,不宜太早复碎
复碎间隔时间太短,反而加重组织水肿
设备因素
设备自身缺陷
冲击波源的问题
压电波源焦区
液电波源焦区
电磁波源焦区
焦点压力
碎石效果与焦点压力不成正相关
过高的压力导致不必要损伤
采取能量递增技术(Ramping Up)
结石形态改变时,可以不提升能量
焦点位置
机器实际的焦点与理论焦点偏差
模拟的焦点偏离
注意碎石效果,检修时进行试验性监测机器焦点
使用焦点校正器定期校正焦点,模拟碎石试验
定位系统性能及品质问题
性能
X线:小结石、阴性结石、显影淡的结石
B超:操作技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
品质
X线:X线分辨率低
B超:档次低、品质差、分辨率不高
设备使用不当
波源超期使用
液电式波源:要求一个电极治疗一个病人
电磁式波源:通常放电次数80万~150万次(200~300人/次),可用通过模型进行碎石检验。
水囊内存在气泡
气泡来源:1.空化效应 2.囊内注水后气泡未排空,特别是自来水(氯气) 3.囊内水温过高 水中气体释放(气体的溶解度降低而被释放出来)
使用纯净水
低水温
定期检查水囊
耦合欠佳
气泡
水囊折叠
毛发覆盖
碎石前检查水囊接触情况,有条件可使用光耦合技术
使用不含气泡的耦合剂,并从广口容器取出,尽可多用耦合剂让耦合剂完全覆盖波源
去除耦合面毛发
手涂法和压舌板法去除气泡
冲击频率过快
碎石效率与冲击频率成反比
对策:60~90次/分 建议国产碎石机冲击频率不超过60次/分
结石因素
结石体积太大
出波界面产生的张力波能量大大减少
石街发生率升高
结石部位:水环境
空化效应被抑制
碎石不能散开,使后续冲击波发生了散射和反射
皮肤到结石距离
冲击波传播路径越长,能量衰减则越大
对策:术前通过CT影像预设冲击波路径 选择更短的路径(控制110cm以内)
双J管的影响
圈里:位于双J环内 SWL无石率为22.7%,而且管径越粗,无石率越低
圈外
对策:多角度入射
结石脆性
结石的脆性又决定了结石对冲击波的耐受力
对策:CT值、CT结石密度变异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