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中级经济师
这是一篇关于第1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3节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第2节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第1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编辑于2024-08-08 10:24:42第1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1节 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1. 内涵
1.1. 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既决定了经济决策的主体,也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
具体表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 收入分配制度
决定了社会生产成果归谁占有和支配
具体表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 资源配置方式
就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分配资源或生产要素
具体表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 三者的关系
2.1. 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密不可分;所有制结构处于核心,决定了其余两个方面
2.2. 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3. 在社会生产关系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居于核心地位。
3. 地位和作用
3.1. 既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 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推 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既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 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各种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利用。
3.3. 既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灵敏有效的优 势,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保持市场平衡,又有利于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 集中领导,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实 现共同富裕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2节 社会主义 所有制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有制经济
1. 内涵
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基本形式
2.1. 全民所有制
定义: 全体社会成员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① 国有经济: 由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
2.2. 集体所有制
定义: 生产资料在一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归劳动者共同所有, 由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包括:
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② 城镇集体所有制: 是指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③ 股份合作制: 是劳动者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形式
2.3.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 重要作用
3.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
要形成以“管资本” 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做到3点
3.3. 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非公有制经济
1. 形式
1.1. 个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或家庭所有,并且由劳动者个人支配和使用的一种所 有制形式
1.2. 私营经济
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注意: 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是区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一个关键
1.3. 外资经济
目前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具体形式
注意: 以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形成的外资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所包含的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部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外资经济就完全是非公有制经济
1.4.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注意: 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
2. 作用
2.1. 民营经济的作用: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2.2.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任务:优化非公有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要促进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还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参与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2.3.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I. 定义: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II.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
II.1.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II.2. 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这是农民土 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II.3.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III.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要任务
III.1.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III.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特别要农村探 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3节 社会主义 收入分配制度
1. 内涵
1.1. 按劳分配的内涵
各尽所能 -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注意:实行按劳分配,就意味着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
1.2. 非按劳分配的收入类型
财产性收入
居民个人通过持有股票、债券和房产等资产而获得的 收入属于按资产分配
投资报酬
私营业主大部分收入是根据投入的资本获得的报酬
再分配收入
居民个人或家庭获得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或者福利性收入
在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中,特别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并不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的,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把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获得报酬的。
2. 如何坚持此收入分配制度
2.1. 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按劳分配制度,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避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要重视保持合理的分配差距,避免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
2.2. 要增加劳动者, 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 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2.3. 要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 即完善技术、知识、数据、资本、土地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的保障及监管制度。 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2.4.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力度。
2.5. 同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第4节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
含义: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实质: 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产品生产上如何分配的问题,或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问题。
意义: 将经济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
观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源配置是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存在的一个客观规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却是可能不同的
和资源区分: 1.资源狭义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 2.广义的资源也叫经济资源 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知识、数据等
资源配置方式
1. 市场调节方式
2. 政府调节方式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既没有纯粹的市场调节,又 没有纯粹的政府调节,总是不同程度的或者不同方 式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进行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义: 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
与市场经济区分: 以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
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特征
有效市场
①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配置或政府的计划配置
②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制定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
有为政府
①弥补和解决市场失灵
②履行好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