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能量代谢与体温
这是一篇关于能量代谢与体温的思维导图,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物质在合成与分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转化、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体温调节,基础代谢率(BMR),能量代谢。
编辑于2024-08-08 15:14:09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内脏,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的感觉分析功能,基本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血液的思维导图,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具有运输物质、缓冲、维持体温恒定以及防御和保护等功能。主要内容包括:血型和输血原则,生理性止血,血细胞生理,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血液循环 心脏功能的思维导图,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它通过不断作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为血液流动提供能量。主要内容包括: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电生理,心脏的泵血功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内脏,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的感觉分析功能,基本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血液的思维导图,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具有运输物质、缓冲、维持体温恒定以及防御和保护等功能。主要内容包括:血型和输血原则,生理性止血,血细胞生理,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第4章 血液循环 心脏功能的思维导图,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它通过不断作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为血液流动提供能量。主要内容包括: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电生理,心脏的泵血功能。
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来源
直接来源:ATP
间接来源:三大营养物质
糖类:50%~70%(主要)
脂肪:30~50%(次要)
蛋白质:极少,长期饥饿时才供能
去路
维持生命活动
物质的的跨膜主动转运
对外界物体做功(骨骼肌运动)
产生的能量不转化为热能,变为外界物体的动能
物质合成,腺体的分泌
心脏射血
产生生物电,参与动作电位的传导
测定
相关概念
能量代谢率: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
食物的热价:
1g某种食物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机体内能量代谢中释放的热量
此处主要注意蛋白质/氨基酸,由于体内产物中生成尿素,尿酸等体外可继续燃烧的物质,生物热价较物理热价低
物理热价:体外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能量
呼吸商(RQ):
核心是物质的C/O比
RQ = CO2呼出量 / O2吸入量
常见物质RQ
糖类:1
脂肪:0.7
蛋白质:0.8
混合食物:0.85
非蛋白呼吸商:0.82
病理影响
糖尿病——糖利用障碍 —— 脂肪:0.71
长期饥饿 —— 蛋白质分解代谢 —— 蛋白质0.8
酸中毒/过度通气 —— CO2呼出增多 —— 呼吸商升高且>1
碱中毒,通气不足则相反 注意呼吸商只看呼出吸入的气体,通过间接反应体内的代谢水平,而气体很容易被影响,不能只看代谢水平
体内物质转化过程:如糖转脂,相当于提供了额外的氧气,从而使从外界吸入的氧气减少,呼吸商升高,反之亦然
间接测定法
直接测定用于科学研究,较少见
根据的定受试者一定时间的吸入呼出气体量,推算出能量物质的分解情况,再查表推算出产热量
通常使用非蛋白呼吸商(NPRQ),仅测量一定时间的耗氧量,进食混合食物时的NPRD视为0.82,查表得氧热价为 20.20 KJ/ L,相乘即可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最主要的因素):
环境温度:
注意,只有在20~30℃的舒适环境下才较为稳定,无论偏高偏低代谢水平都会升高
<20:产热增加以御寒,<10显著升高
>30:酶促反应加快,呼吸循环功能升高
这点比较反直觉,必须注意
精神活动:平静思考时产热不多,精神焦虑时可导致交感中枢兴奋,引起代谢升高/自发性肌紧张,产热升高
食物的特殊促进作用:
蛋白质(最强,约30%)>混合食物 >糖类>脂肪
基础代谢率(BMR)
定义:机体在基础状态(清醒,安静,不受四大因素影响)下的能量消耗
单位:单位时间内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计算:经验参数:氧耗量×系数 20.20 / 体表面积
测定条件
清醒:安静>熟睡
静卧(不是静坐)
排除四大因素:
无肌肉运动/肌肉放松至少2h
无精神紧张
餐后12~14h
室温在最是范围内:20~25℃
影响因素
首先是两个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以甲状腺为主,升高降低都会导致代谢率改变 非疾病因素: 体温,升高降低都会导致代谢升高 病理性饥饿:代谢下降 疾病因素 升高: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糖尿病,心脏疾病 降低:肾病综合症,垂体性肥胖
升高:甲亢(甲状腺激素),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心脏疾病,体温升高,库欣病(肾上腺激素)
降低: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糖皮质激素?),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
体温调节
体温
正常体温
体核温度:
肝,脑:代谢旺盛,温度最高,约38℃、
其余内脏:约37.5
测量:
通常采用腋下,直肠,口腔进行测量
目前也有使用电子鼓膜温度计进行脑组织测量(下丘脑)
生理性波动:
日节律
夜间低(2~6时体温最低),午后高(1~6时体温最高)
受下丘脑视上核控制
性别影响
常态体温:女性较男性高0.3℃
孕激素作用升高代谢
平均体脂率较男性高
月经周期的影响:卵泡期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回升
黄体期孕激素作用于下丘脑,体温高于平常
年龄影响
老年人:基础代谢低,体温也较低
儿童青少年:体温较高,生长代谢旺盛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低
正常范围
发热程度
低热:37.6~38℃
中热:38~39℃
高热:>39℃
改变
体温升高:42℃脑电反应消失,脑功能严重受损 ,45℃蛋白质变性死亡
体温降低:34℃意识障碍,30℃神经反射消失,心室纤颤,28℃心脏停跳直接投胎
产热-散热调节
产热反应
主要器官
肝脏:代谢活跃,较血液高0.4~0.6℃
骨骼肌:肌丝运动产热
寒冷状态下产热增强
颤栗产热:
骨骼肌伸肌-缩肌同时发生的不随意性收缩
运动不对外做功,全部转化为热量
是寒冷状态下主要的产热模式
非颤栗产热:
褐色脂肪组织,在甲状腺激素等作用下激活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UCP),导致线粒体中大量产热
成人较少,但对新生儿意义重大
新生儿颤栗产热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差
产热调节
神经调节:
主要是颤栗调节,通过下丘脑后部的颤栗中枢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颤栗
也可通过内分泌轴系刺激甲状腺素分泌,进而起调节作用
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最重要的体温调节激素)
增强线粒体功能,强化钠钾泵活性等方式,可增强20~30的基础代谢
肾上腺轴系,生长激素等可通过增强代谢的方式增强产热
注意生长激素!也具有提升产热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不参与调节体温,甚至降低基础代谢率
散热反应
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小部分伴随呼吸和排泄
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
主要取决于机体 - 环境的温差,其次为体表有效散热面积(主要是四肢)
蒸发散热
高温条件下(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
方式
不感散热:
水分从皮肤黏膜(主要是呼吸道)不断蒸发和气化的过程
与汗腺无关,蒸发散热不一定要汗腺参与
正常为恒定值:1000 ml/d
即补液的自然蒸发量,600皮肤400呼吸道 婴幼儿的自然蒸发量大,应注意补液
出汗: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行为
汗腺:
大汗腺:腋窝阴部附近,开口于毛根。与性活动有关,与体温调节无关
可能类似皮脂腺?主要分泌部分信息素物质
小汗腺:
分布于全身,躯干数目最少但功能最强
汗液成分
等渗液:胃肠消化液,近曲小管小管液 低渗液:唾液,汗液(与醛固酮作用位点相对应)
不含蛋白质
水分:99%
固体成分:1%,主要是NaCl,也有少部分KCl和尿素
分泌机制
刚分泌的汗液为等渗液,流经汗腺管腔的时候在醛固酮的作用下重吸收Nacl变为低渗液
醛固酮的作用位点 远曲小管,集合管主细胞 唾液腺,汗腺的腺管上皮 作用机制 增加线粒体的能量产生 加强钠钾泵的表达,合成与功能
出汗较快时来不及重吸收,汗液中的NaCl含量升高,补充水分同时应补盐
神经支配
温热性出汗:体温升高时,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交感胆碱能神经纤维引起出汗
传说中的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神经性出汗:紧张焦虑时,通过大脑皮层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引起汗液分泌
味觉性出汗:进食辛辣食物刺激口腔痛觉神经,反射性引起头面部的汗液分泌
传导散热:洗冷水澡散热法
对流散热:即电风扇散热
散热调节
皮肤血流量
主要通过调节微循环中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来调节血容量
寒冷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收缩皮肤血管
四肢的深动脉静脉伴行,可在中途进行热量交换以保暖(相当于动脉刚出体核就有部分热量被静脉带回去了)
蒸发量:
主要表现为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胆碱能神经纤维调控汗腺分泌,固定蒸发量变化不大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导致汗腺疲劳而分泌减少
体温调节
自主体温调节
调节中枢:下丘脑 PO/AH
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冷感受器,热感受器均存在,且冷感受器远较热感受器多(5~11倍),故对冷感更敏感
中枢温度感受器:
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学说
正常下丘脑中枢内存在冷敏神经元 - 热敏神经元互相争夺控制权(放电频率),其斜率直线的相交点即为体温调定点
特殊条件下的体温调节
热习服:机体长期/反复暴露在高温环境后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引起出汗的阈值降低,潜伏期缩短,出汗量增加,汗液中的Na离子减少,皮肤血流量增加
冷习服:同上
基础代谢增加
非颤栗性产热增加
细胞骨架重建
皮下脂肪层增厚
钠钾泵活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