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最全的郝明政治考研课堂笔记!亲自整理,记录自己正在进行的考研学习内容,由于本人也是学生正在考研,该笔记会随着我的复习逐渐完善、定期更新,预期于2025年末迎来最终版本。
编辑于2024-08-08 22:16:50四、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二三四五
总观点(两大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及其分歧的焦点
(1)是否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3)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区别)
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征
(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
尊重联系,不要主观臆断
(2)普遍性
物质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三层含义
其一,联系存在于事物内部
其二,联系存在于事物之间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方法论
建立辩证的整体观,反对形而上学的整体观
即反对简单相加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多样性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分类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举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方法论
在种种联系中最根本的是要把握事物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
同时,根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在的具体联系,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发展
方法论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尊重客观规律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
科学的态度
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发展的观点
内涵
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指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别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
“三符合”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二符合“
更加适应环境
强大生命力
最根本
≠新产生的事物
过程论
内容
第一,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变化、发展、灭亡的过程。
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在过程中存在,在过程中发展,最终在过程中灭亡的。
第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意义
第一,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基本规律(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作用
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从内涵出发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矛盾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统一(同一性)——联系、相同
事物发展的前提
对立(斗争性)——区别、不同
事物发展的关键
相互区别
定义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
指矛盾双方(对立性所造成)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
第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
第二、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
第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关键;
第二、促使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或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相互融合成新的事物,向前发展。
相互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从特征出发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定义
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事事的矛盾是不同的;
第二,时时的矛盾是不同的;
第三,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
要求我们重视矛盾的普遍性,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矛盾的特殊性
要求我们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普遍性(共性)离不开特殊性(个性),特殊性(个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共性)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
只强调普遍性而否认特殊性将导致教条主义
只强调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将导致经验主义。
从解决矛盾出发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1.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
依据矛盾是否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2.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
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和实践上,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着重抓主要矛盾
在现实中,要学会抓中心、抓重点和抓关键,并兼顾其他矛盾。
3.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一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相互联系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方法论意义
认识和实践上,要学会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面对事物,要区分现象和本质,着重把握本质
面对形势,要区分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
意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错误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错误
地位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实质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
核心
把握联系发展的根本(矛盾),是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质量互变规律
作用
揭示事物发展的外部形态
质、量、度
质(决定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内涵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性质
质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事物总是一定质的事物,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意义
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
量(质的外在表现)
内涵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性质
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意义
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
(1)度是指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限度
(2)度的两端叫关节点、临界点;
意义
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也就是要掌握分寸、把握火候。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内涵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表现
量变表现为度的范围内的连续性、渐进性和不显著的变化——相对静止
质变表现为超越度的间断性、飞跃性和显著的变化——绝对运动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判断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要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度的范围,必然引起质的变化。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引起新的量变。
割裂的后果
循环论
强调量变,否定质变
突变论
强调质变,否定量变
容易导致唯心主义
地位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外部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作用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内涵
从内容上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自我否定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一定要经历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从形式上看
表现为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相互区别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相互联系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举例
过去、现况、未来
辩证否定观
内容
第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自我否定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二,它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意义
第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即反对只看肯定、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否定、否定一切。
第二,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坚持“扬弃”的态度
方法论意义
反对只看到肯定而忽视否定的循环论、只看到否定而忽视肯定的直线论的两种错误观点
社会主义改革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们代表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要坚定社会主义和改革的信心
同时,它们作为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探索,难免会有曲折,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方法
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内容
地位
核心的地位
根本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根本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辩证法的其他方法
(四大思维方法)
(1)归纳和演绎——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3)抽象和具体——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4)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五大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
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战略思维能力
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 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4)底线思维能力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把握底线思维,就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5)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基本范畴(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涵
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①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既前后相继,②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①因果可以相互转化,②但同一对因果关系却不可以倒置
特征
(1)客观性
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因果观 念只不过是对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
(2)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 没有无果之因
(3)多样性
不同领域、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有以下类型: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举例
有其应必有其果×(其强调唯一)
符合联系的特征,除了“条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相互区别
内涵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特点
成因不同
必然是由事物的内在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是由事物的外部条件影响的
地位作用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
偶然在事物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影响事物的发展。
相互联系
偶然之中有必然,任何偶然都受必然制约。
必然之中有偶然,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补充,为必然的实现开辟道路。
可能性和现实性(事物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的一对范畴)
相互区别
内涵
现实性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性是与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依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
第一,依据现实是否具有条件可以分为,有可能和不可能
第二,依据现实条件是否充分可以分为,现实可能和抽象可能
第三,依据可能性所导致结果的价值评判可以分为,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相互联系
可能和现实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现实离不开可能,是实现了的可能,没有可能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的。
(2)可能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现在的某种可能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相互区别
内涵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判断方式:肉眼可见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判断方式:肉眼不可见
相互联系
1.本质决定现象。
2.现象是对本质的表现,无论真象或假象都表现本质。
(1)真象是指对事物本质正面、直接的表现;
(2)假象是指对事物本质反面、歪曲的表现。
假象
假象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现象,
属于客观的范畴——大家都能看到
错觉
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或不真实的反映造成的,
属于主观的范畴——别人看不见
内容和形式(事物构成要素与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相互区别
内涵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 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
形式是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容易改变,形式相对稳定,追上潮流,跟上时代
相互联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形式与内容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地位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两种形式
客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相互联系
客观~决定主观~
主观~反映、反作用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