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罗马帝国
世界古代史知识框架,历史学考研,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结束和罗马帝国的开始。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大权在握,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在建立后继续扩张,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将地中海地区纳入其版图。
世界古代史的知识框架。历史学考研,早期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是古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建立标志着罗马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罗马帝国
一、 元首制的建立
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的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
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享有很高声望。屋大维采用这一称号.显示自己 忠于共和制,而非实行军事独裁
权力
影响
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
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二、 屋大维国内政策
1. 整顿和调整社会等级
2. 行省政策
3. 军事政策
三、 屋大维对外政策
1. 东方
2. 西方
四、 早期罗马帝国政治
1.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2. 佛拉维王朝
3. 安敦尼王朝
五、 罗马3世纪危机
危机背景
奴隶制的危机
社会矛盾尖锐
瘟疫疾病大流行
表现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社会矛盾激化
危机影响
六、 罗马帝国后期政治
政治混乱、内乱外患,帝国瘫痪
塞维鲁王朝 (公元193-235年)
塞维鲁
卡拉卡拉
灭亡
三十僭主
伊利里亚王朝
克劳狄二世
奥勒良
普罗布斯
戴克里先统治
改革
政治
中央
地方
军事
经济
税制
宗教
崇拜朱庇特
基督教高压政策
君士坦丁统治
社会
隶农降
迁首都
罗马帝国分裂
统治阶级内部
蛮族怀柔政策
基督教为国教
分东西罗马帝国
原因
文化
希腊
拉丁
七、 人民起义
巴高达起义
阿根哥尼斯特起义
西哥特人起义
八、 蛮族入侵
西哥特人
西哥特王国
汪达尔人
阿非利加
汪达尔王国
匈奴人
阿提拉帝国
城下之盟
九、 西罗马帝国灭亡
外族入侵
人民起义
一十、 基督教兴起
产生
产生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下层群众中间,不久便传遍整个罗马帝国
是受罗马统治的人民特 别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的群众运动的产物
把希望寄托于宗教
教义
基督教最初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一个支派或“异端”而出现的。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观念以及创世神话
接受犹太教的《圣经》而称 之为《旧约》
信奉耶稣为救世主,说他是上帝之子,为 了拯救人类降临世间,到处传道显灵,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死后三天又复活升天。并宣称耶稣将复临人间,建立理想的“上帝之国”
有着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建立人人平等、共同消费的理想社会和国家
根本特点
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性 信仰
基督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成为教徒,得
上基督教改革礼仪,废除了原始宗教大量献祭和繁琐 仪式
原始基督教徒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又不信奉罗 马旧神,不礼拜皇帝,拒不服兵役,因此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和镇压
发展与传播
基督教的教义和礼仪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与隔阂,具有世界性 宗教的因素
罗马帝国统治的残暴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旧的民族宗教信仰发生危机,使人们转向新的宗教领域寻求精神安慰
基督教平等博爱之说,信徒之 间衣食互济,患难相恤的淳朴之风,以及对富人权贵的鄙视,对末日审判正义必 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世间的信念,对于受尽现世压迫和呻吟于奴隶制之下的广 大劳苦大众,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发展
教徒成分
有产者入教
向教会捐 献财物,施加各种影响,加上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因而在教会中逐渐取 得领导地位
先由长老后为主教等神职人员主持的教会,规定一套教规,设置了财库,正式形成基督教会
《新约全书》
原始基督教那种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战斗精神与争取社会平等的思想渐趋淡化,而逆来顺受、爱仇如己、希冀来世的教义则被提到首要地位
基督教内部出现以彼得为代表的犹太基督教徒和以保罗为代表的非犹太人或称“外邦人”基督教徒
保罗派占据上风,其思想观点在基督教经典中占有优势,成为正统,并在组织上控制了各地教会
改造教义和编纂《圣经·新约》过程 中,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庸俗哲学,特别是吸收了斐洛学说和新斯多噶派的伦理思想
到公元2世纪中叶基督教正式形成后,便开始成为统 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
在3世纪危机中,基督教获得进一步发展,
罗马、拜占庭、迦太基、亚历山大里亚等城市的教会逐渐发展为所在地区教会的中心,居于领导地位。这些教会掌握在有产者手中
许多大地主、富有工商业者和官吏、皇族也都加入基 督教
基督教国教化
米兰敕令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统治帝国东部李基尼乌斯
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并归还从前所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
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 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而 基督教也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
教派争端
以阿塔纳西乌斯为代表的正教派
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同性同 体
;亚历山大里亚主教阿里乌斯则反对三位一体说,否认基督的神性
主张基督教徒安于清贫,反对教会上层享受特权,聚敛钱财
第一次宗教大集结 (尼西亚大会)
尼西亚信条
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 同体,因而是永恒的,树立三位一体派为正统,斥责阿里乌斯派
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 的工具,因此,这次大会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后完成
392 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献祭活动
以392年作为基督教正式定为罗马国教之年
一十一、 文化
文学
维吉尔
贺拉西
奥维德
佩特罗尼乌斯
史学
李维
塔西佗
普鲁塔克
阿庇安
阿里安
哲学
辛尼加
马尔克斯·阿里略
菲洛
普罗提诺斯
琉善
法学
盖约
提奥多西法典
国法大全
自然科学
科鲁麦拉
斯特拉波
托勒密
盖伦
老普林尼
建筑
一十二、 早期罗马帝国经济
农业
工具
耕作技术
轮作制
手工业
工具和技术
水磨、建筑、矿山
部门增加、种类增多、技术分工
商业和城市
商业
统一→交往→商业活跃
行省经济→交换
商品
城市
罗马和亚历山大里亚
新城市的自治权
隶农制
经济衰退和奴隶制危机征兆已见端倪
于受到斯巴达克起义的冲击,一些大奴隶主鉴于集中使用奴隶 劳动存在危险,转而把一部分土地作为特许析产交给奴隶经营,或出租给隶农耕作
最早在公元前2世纪出现于意大利,最初是指承租 别人土地的佃户
内容
佃户
小佃户大多是失地或少地的农民
大佃户是拥有雄厚资金和众多奴隶而以经营农业获利的人
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
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地租一 般支付货币,租约为5年左右
在帝国初期,
隶 农的身份仍是自由佃农,他们和地主的关系仍然建立在契约之上,其身份、地位、 权利和义务均有一系列法律上的规定
变化原因
在意大利隶农中实物地租逐步代替了货币地 租
农权利和义务的契约与法律规定,在实践中也往往受到破坏
在经济上具有脆弱性
此逐渐固着于土地,出现强制租佃和承袭租佃的 现象
隶农的人身隶属和依附倾向日渐增强
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终于导致隶农 转变为罗马奴隶制解体时期介于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 民,乃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世纪农奴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