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最低肺泡浓度MAC: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肌松药muscle relaxants: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
去极化肌松药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s: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和肌纤维成束收缩。
非去极化肌松药nondepolarizing muscle relaxants:能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但不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全麻诱导期induction of anesthesia:病人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内插管的阶段。
气管内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将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到病人的气管内,是临床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
Mendelson综合征:吸入酸性胃液导致哮喘样发作,引发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浅速,心率增快,支气管痉挛。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毒性反应LAST:局麻药的血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高敏反应hypersusceptibility:少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
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于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区域阻滞:在手术部位的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神经阻滞nerve block: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椎管内麻醉:将麻醉药注入椎管内腔隙,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间隙阻滞及硬腰联合阻滞。
蛛网膜下隙阻滞spinal block: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
腰麻后头痛PDPH:腰麻术后并发症之一,因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降低和颅血管扩张而引起,抬头或坐位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