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竞赛生物化学板块
生竞生亲手整理的杨荣武老师以及王镜岩老师的生化教材,有文有图,帮助记忆。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编辑于2024-08-18 09:54:59生物化学
静态生化
蛋白质
氨基酸

分类

非极性脂肪族:GAPVIL
侧链不带电荷极性:STQNMC
芳香族:WYF
侧链带电荷极性:DERKH
21/22位:UO
滴定曲线
不解离时带正电,解离羧基氢时不带电,解离氨基氢时带负电
最先解离的是羧基
等电点计算:碱性AA取两个最大的,其他AA取最小的
肽键
大多数是反式,但脯氨酸可以使顺式
氨基酸反应

Edman降解
乙酸乙酯抽提+层析
茚三酮反应,蓝紫色/黄色
紫外分光吸收峰:280nm
氨基酸组成
化学切割(溴化氰切Met羧基端,羟胺切Asn-Gly等)
酶切法
胰蛋白酶,切Lys(K)和Arg(R)羧基侧
胰凝乳蛋白酶,切芳香族羧基侧
溴化氢,切Met羧基侧
胃蛋白酶,比较广泛,疏水AA即可
氨基酸来源的活性物质
 肉碱——K 生长素——W 卟啉——G、E 乙烯——M
蛋白质的性质
变性

二级结构
α螺旋中,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偏好于N端;α螺旋有20~25个疏水残基
用圆二色谱法验证蛋白质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模体
卷曲螺旋
BXXBCXC七肽(B指疏水,C指带电荷)
左手
HLH(EF手相),结合钙
βαβ→Rossman折叠
结合辅酶1/2
HTH,亲水AA识别碱基
几种重要蛋白质
纤维状蛋白质
α角蛋白
2×4=8 个α螺旋组成
β角蛋白
主要是反平行β折叠,富含AG
胶原蛋白
33%G 12%P,缺乏WYC
三条α螺旋组成原胶原→右手超螺旋
然后四个一起组成胶原原纤维(共价交联/硫亚胺键)
常含有修饰AA:3-羟脯氨酸、4-羟脯氨酸、5-羟赖氨酸
Vc保护羟化酶的二价铁
球状蛋白质
Mb
原卟啉+二价铁
八段α螺旋,单条肽链;His8、7夹住铁离子
Hb
四亚基,Hb可以看成是两个二聚体组成的(αβ)
有三种,胎儿的HbF更厉害
氧合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偏移,在500-600之间有两个吸收峰
具有正协同效应
波尔效应:氢离子、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使Hb释放氧气(氧分压下降)
别构效应:配体:氢离子、二氧化碳、2,3-BPG(氧分压下降)、NO(结合C的-SH)
氧解离曲线右移说明容易放氧
因素:2,3-BPG、CO2、H、温度升高
可溶于水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着加入中性盐先增大后减小(先盐溶再盐析)
白蛋白
组蛋白
精蛋白
核酸
嘌呤核苷&嘧啶核苷的结构
酮式和氨基式的碱基占99.99%
除了Z-DNA的鸟嘌呤,嘌呤都是反式的
假尿嘧啶核苷

脱氧是在二号位上,而Sanger测序产生的ddNTP是在3’的羟基再脱了一次
核酸的性质
Tm值:DNA双螺旋热变性时有一半氢键断裂的温度。DNA的Tm值:82~95℃
DNA越不均匀,Tm值越高
X=2.44×(Tm-69.3),X是GC含量百分数
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高
双螺旋越长,Tm值越大
福尔根反应:酸水解顺序:嘌呤糖苷键→RNA磷酸二酯键→嘧啶糖苷键→DNA磷酸二酯键
紫外分光法吸收峰:260nm
在DNA结构中,连环数(L)=扭转数(T)+缠绕数(W)
核酸变性后生物学功能有可能上升、不变或下降
DNA
注意互补链和测序连的3’和5‘端是相反的
B-DNA
螺距:3.4nm;直径2.0nm;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层距0.34nm
存在于高湿度92%
只有Z-DNA是左手,小沟极度窄、深
盐可以稳定DNA的结构
DNA的非标准二级结构
弯曲:含有成串的A序列,且相邻10个碱基
十字形:含有一段反向重复序列,解链后通过链内互补配对
三螺旋:需要互补的全嘌呤或全嘧啶序列。如果是链内,还需要序列镜像重复,C要质子化。促进条件:高盐浓度、负超螺旋、低ph
四链DNA:CGG重复序列,加阳离子;端粒很有可能有四螺旋
DNA的三级结构
负超螺旋(右手)有助于DNA复制、重组、转录
酶
酶的催化性质
存在于活性中心的概率从大到小:HCDRE
活性中心贼小:1~2%
能用侧链基团催化反应的只能是亲水氨基酸
具有负协同效应的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进行竞争
Km提高,Vm不变
eg:磺胺类对二氢叶酸、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
斜率变大,纵截距不变,横截距右移
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
Km不变,Vm下降
斜率变大,纵截距上移,横截距不变
反竞争性抑制剂:使活性中心结合的底物再也不能转变为产物
Km下降,Vm下降
向左平移
Kcat含义:催化效率指标
Kcat/Km:二级速率常数
不可逆性抑制剂
基团特异性抑制剂
甲基氟磷酸异丙酯(DIPF)——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
碘代乙酸/碘代乙酰胺——C的-SH特异性:脱氢酶
底物类似物抑制剂
TPCK——胰凝乳蛋白酶
TLCK——胰蛋白酶
自杀性抑制剂
DMPA——单胺氧化酶
青霉素——细菌转肽酶
酶的活性调节
别构调节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CTP/ATP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NAD+
酶原激活
胃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
胰蛋白酶
羧肽酶
弹性蛋白酶
共价调节
酶的家族

丝氨酸蛋白酶
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
维生素与辅酶
脂溶性维生素:被小肠吸收后先进入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后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需要周期性地服用,大量服用时容易达到毒性水平,量多时和脂肪贮存在一起难以排泄。
硫辛酸作为辅酶,但不是维生素
糖
具有手型是具有旋光性的必要条件 二羟丙酮、甘氨酸不具有手性碳
单糖
以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为准,H原子在左边的为L-构型,在右边为D-构型
几碳糖不一定就形成几元环哦
半缩醛羟基在环下方为α构型,在上方为β构型
β型更稳定
与氨基酸相反,自然界大多数单糖为D型
对映异构体:互为镜像=旋光异构体
非对映异构体:一对旋光异构体有一个及以上的手性碳的构型相反,但并不成镜像关系
差向异构体:一对旋光异构体只有一个手性碳的构型不同
椅式构型最稳定
所有单糖都是还原糖
只有二羟丙酮不具有旋光性
二糖
非还原性二糖:不具有变旋现象,eg:α-海藻糖、蔗糖
多糖
直链淀粉只有α-1.4糖苷键,遇碘变蓝
糖胺聚糖中透明质酸没有硫酸根
只有透明质酸由定位在细胞膜上的酶合成并独立分泌到细胞外
脂多糖=内毒素=O抗原+核心糖+类脂A,革兰氏阴性菌外膜成分
多糖无变旋现象也无还原性,也无甜味,但是具有旋光性
其他
糖蛋白
O-连接:广泛存在,由寡糖链还原端N-乙酰半乳糖胺缩合多肽链的S/T残基;真核细胞内由高尔基体引入
N-连接:存在于真核与古菌,由寡糖链还原端N-乙酰葡糖胺缩合多肽链的N残基;真核细胞内由内质网体引入
肽聚糖的短肽不是核糖体合成的,会有D-型氨基酸,是细菌细胞壁成分
糖基转移对应核苷酸

变旋现象:蔗糖、甘油醛、多糖没有
代谢生化
生物能学
氧化还原电位:电位越正氧化能力越强(得电子能力强)
负的电位更容易发生发生失去电子的反应
△E=受体-供体电位>0才是自发反应
高能生物分子
PEP>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肌酸>乙酰磷酸>ATP>琥珀酰CoA>PPi>乙酰CoA
糖代谢
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 
糖酵解(EMP)
发生在胞液

糖酵解总结
一共10步反应(5+5),己糖激酶和PFK1各消耗一分子ATP ; GAPDH产生了两分子NADH ; 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各产生两分子ATP(1、3、10不可逆)
磷酸甘油酸激酶可逆
GAPDH:辅酶为NAD+。四个亚基组成,呈现负协同效应。每个活性中心有一NAD和一Cys残基。抑制剂:碘代乙酸、碘代乙酰胺、金属离子。(砷酸不抑制糖酵解,只会导致ATP合成受阻)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依赖于2,3-BPG的激活。接受它的Pi,然后对3-磷酸甘油醛变位。
烯醇化酶:受氟化物抑制
丙酮酸激酶PK:同时需要镁离子和钾离子
NADH和丙酮酸的命运
有氧状态
NADH借助线粒体内膜的穿梭系统
3-磷酸甘油穿梭系统:骨骼肌、神经细胞
直接给了DHAP→3-磷酸甘油→FAD
只产了1.5分子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肝、心肌组织
还原OAA形成苹果酸转运至线粒体基质,然后又变回去加入复合物1
产生2.5分子ATP
丙酮酸借助线粒体内膜的转运蛋白和质子一起进入基质
丙酮酸脱氢酶系(非共价结合)
E1丙酮酸脱氢酶:前体VB1;辅因子TPP、镁离子
丙酮酸氧化脱羧
有ADP、CoA、NAD、丙酮酸:磷酸酶解除抑制
有乙酰CoA、NADH:激酶→磷酸化失活
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酶:前体泛酸;辅因子硫辛酸、CoA
转移乙酰基至辅酶A
可被亚砷酸抑制
E3二氢硫辛酰脱氢酶:前体VB2、Vpp;辅因子FAD、NAD
氧化型硫辛酸再生
需要的维生素B1235、硫辛酸、镁离子
最终产生两分子NADH和两分子乙酰CoA和2CO2
无氧状态
乳酸发酵
丙酮酸+NADH→乳酸+NAD+(乳酸脱氢酶)
乙醇发酵
丙酮酸→乙醛+CO2(丙酮酸脱羧酶)
乙醛+NADH→乙醇+NAD+(乙醇脱氢酶)
其他物质进入糖酵解
糖原→1-磷酸葡糖→6-磷酸葡糖
磷酸葡糖变位酶与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相似,但磷酸化的AA残基是Ser而不是His
果糖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
果糖激酶,1-磷酸果糖→DHAP和甘油醛(醛缩酶)
甘露糖→6-磷酸甘露糖(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异构酶)
半乳糖——Leloir途径,需要半乳糖激酶、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磷酸葡糖变位酶、UDP-Glc-4差向异构酶→6-磷酸葡糖
甘油→3-磷酸甘油→DHAP(脱氢)
糖酵解的调节
GLUT
1 红细胞&血脑屏障;2 内脏、脑;3 广泛存在;4 骨骼肌心肌脂肪
ATP
别构抑制PFK1(变S曲线)
氧气的巴斯德效应抑制糖酵解
柠檬酸
别构抑制PFK1
激活乙酰CoA合成酶
F-2,6-BP
别构激活PFK1
PFK2的双重活性受血糖激素调节
被PKA把Ser32磷酸化,具磷酸酶活性,糖酵解减弱
胰岛素少时,PKA受cAMP激活,响应糖原降解,而抑制糖酵解,血糖升高
被磷蛋白磷酸酶去磷酸化,具激酶活性,糖酵解加强
丙酮酸激酶
别构激活剂
F-1,6-BP(前馈激活)
别构抑制剂
ATP
Ala
PKA磷酸化使其失活
呼吸链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
CoQ是脂质而不是蛋白质
走134or234
NADH:Q还原酶(复合体1):转出4个氢离子
NAD途径4+4+2
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复合体3):转出4个氢离子
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4):转出2个氢离子
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2):不转质子
复合物123都有铁硫蛋白,复合物1有FMN;复合物2有FAD,是TCA循环唯一一个结合在膜上的酶,接受来自琥珀酸的电子;复合物34看图
电子传递链抑制剂

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
TCA循环
只存在于有氧生物。真核细胞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原核细胞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一些厌氧细菌和古菌利用还原性三羧酸循环进行二氧化碳的同化

TCA循环总结
总反应式:乙酰CoA+3NAD+FAD+GDP+Pi+2H2O → 2CO2+3NADH+FADH2+GTP+2H++CoA(相当于10ATP)
只有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酰CoA合成酶
2步氧化脱羧,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3步不可逆反应,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
4步脱氢,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酶和延胡索酸酶各消耗一分子水
TCA循环的回补反应
OAA的回补:PEP羧化酶(细菌、酵母、高等植物)、丙酮酸羧化酶(肝和肾)、PEP羧激酶(心肌、骨骼肌)(前两个需要生物素辅基)
α-酮戊二酸的回补:转氨/脱氢(线粒体基质),原料:谷氨酸
琥珀酰CoA的回补:原料:TVMI
TCA循环的调控
氟代柠檬酸抑制顺乌头酸酶
丙二酸竞争性抑制琥珀酸脱氢酶
NADH竞争性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酶
激活:ADP
别构抑制:ATP、NADH、琥珀酰CoA
竞争反馈抑制:柠檬酸
TCA循环的作用
需氧生物的代谢燃料最终分解氧化途径
与呼吸链偶联产ATP
柠檬酸可离开TCA循环,在线粒体内膜的柠檬酸运输蛋白帮助下进入细胞质基质,然后在柠檬酸裂合酶作用下产生乙酰CoA和OAA
柠檬酸别构抑制PFK1,别构激活1,6-二磷酸果糖磷酸酶,别构激活乙酰CoA羧化酶。因此分别抑制糖酵解、激活糖异生、刺激脂肪酸合成
乙醛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的前两步以及最后一步相同于TCA,同时差别是乙醛酸循环有2个乙酰辅酶A进入,且只产生NADH,不产生FADH2。也不产生ATP和二氧化碳。
所以相当于跳过了两次脱羧,直接用乙酰辅酶A合成了琥珀酸
乙醛酸循环的作用是使植物体可以将脂肪转化为葡萄糖,因为最后生成的草酰乙酸糖异生成为葡萄糖
磷酸戊糖途径
不需要氧气 功能:提供还原剂 P450解毒 免疫:NADPH氧化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血红素完整 4-磷酸赤藓糖是芳香族AA和VB6的原料
PPP总结:分为氧化相和非氧化相(3+5)。
氧化相都不可逆,脱氢水解再脱氢,最后生成5-磷酸核酮糖。
总反应式:6-磷酸葡糖+2NADP+H2O→5-磷酸核糖+2NADPH +2H+CO2
非氧化相是两步异构+转酮(C5+C5→C3+C7)+转醛(C3+C7→C6+C4)+转酮(C5+C4→C6+C3)
糖异生
主要在肝脏、肾脏的线粒体以及细胞液中进行
乙酰CoA、偶数脂肪酸、Leu、Lys(L、K)不能作为糖异生前体物质
一共11步,7步借用糖酵解逆反应,四步是新的。
丙酮酸→OAA 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羧化酶由四个相同亚基构成,每个亚基含有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生物素羧化酶、羧基转移酶活性。 生物素辅基和酶分子的Lys形成共价酰胺键相连。 丙酮酸羧化酶的别构激活剂是乙酰CoA,别构抑制剂是ADP
OAA→PEP PEPCK,镁离子/锰离子,耗1GTP
PEPCK 在不同的生物细胞内的定位不尽相同. 例如,在人体内,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均含有这种酶,而在小鼠体内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兔子只存在于线粒体中。 别构抑制剂:ADP
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葡萄糖发生在肝细胞的内质网腔
糖异生中受调节的酶:1,6-二磷酸果糖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PEPCK、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
其他物质进入糖异生
甘油
变为DHAP
乳酸和Ala
分别使用乳酸脱氢酶LDH 谷丙转氨酶GPT 变为丙酮酸,然后是葡萄糖
丙酸、生糖氨基酸、三羧酸循环中间物
变为OAA
糖原代谢
糖原分解(两种)
糖原磷酸化酶(二亚基,各自结合1磷酸吡哆醛Vb6)&分支酶
酸性α糖苷酶
糖原合成
需要活化(UDPGlc,产生了PPi)、需要引物、始于还原端,由非还原端延长
产生焦磷酸水解驱动的反应还有:脂肪酸活化、氨基酸活化、DNA复制、转录、逆转录、翻译、甲基化、蛋白质泛素化
糖原素引发糖原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磷酸化后激活;糖原合酶、糖原合酶激酶磷酸化后抑制
降血糖要加强糖原合成
脂代谢
脂肪代谢
脂肪的水解
激素调控: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促进脂肪水解(直接作用+调节基因)
脂肪的合成
实际上就是甘油的三个羟基被脂酰化的过程
需要活化,甘油→磷酸甘油 FFA→脂酰CoA
酶一般位于sER膜上
脂肪酸代谢
脂肪酸分解
β氧化(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反应步骤
FFA活化:FFA+ATP+CoA→脂酰CoA+PPi
用到了脂酰辅酶A合成酶,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和内质网,位于外膜的在细胞质基质激活长链脂肪酸(12~18C),在线粒体内膜的激活从细胞质基质转入线粒体基质的短、中链脂肪酸(2~10C)
脂酰转运(膜间隙→线粒体基质)
用肉碱-脂酰转移酶(CPT)
CPT1是脂肪酸氧化的限速酶
在线粒体膜上
肉碱是中间受体,合成部位是肝细胞,需要Vc、VB6、PP、铁离子为辅因子,前体是Lys和Met
辅酶A在胞质和基质,并没有跨膜转运,转运的其实是脂酰
脱氢
脂酰辅酶A脱氢酶,FAD为电子受体
降糖氨酸为此步骤强烈抑制剂 FADH2进入呼吸链后直通复合物3,只产生1.5分子ATP
降糖氨基酸:阻断β氧化,导致对葡萄糖依赖,加速血糖消耗,服用后对饥饿抵抗能力减弱
加水
烯酰辅酶A水合酶,耗1H2O
水合的双键只能是反式,产生L-羟酰辅酶A,羟基一定加在β-C上
再脱氢
羟酰辅酶A脱氢酶,NAD为电子受体
NADH进入复合体1,产生2.5分子ATP β-酮酰辅酶A
硫解
硫解酶 产生2分子乙酰辅酶A
总结:一分子软脂酸,经过七轮β-氧化(裂七次,八分子乙酰辅酶A),在氧化过程中就产生7×4=28ATP,消耗2ATP(活化相当于2个),然后每分子乙酰辅酶A产生10ATP
特别结构的脂肪酸氧化
奇数脂肪酸
最终产生丙酰辅酶A,可以转变成琥珀酰辅酶a(辅酶:B12、B7)
不饱和脂肪酸
烯酰辅酶A异构酶消除顺式双键
超长链脂肪酸
超过23个单位,即进入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循环体氧化(属于主动运输,需要DABC转运蛋白)
不同点:第一步是脂酰辅酶A氧化酶催化,将电子交给氧分子,形成过氧化氢
β-碳带有分支的脂肪酸
α氧化:把羧基变成甲酰辅酶A丢掉(需要活化)
在线粒体、内质网、过氧化物酶体
w-氧化
需要加氧酶(内质网膜上)
P450、氧、NADPH
酮体生成和利用
饥饿/糖尿病状况下,脂肪酸大量分解,糖异生被激活,糖酵解被抑制,肝细胞OAA浓度下降,三羧酸循环受阻,乙酰辅酶A大量堆积,于是酮体生成
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D-β-羟丁酸(合成场所在肝细胞线粒体基质)
哺乳动物缺乏乙酰乙酸脱羧酶,没法生成丙酮
酮体的生成

酮体的利用

脂肪酸的合成
植物可以在质体合成,其他生物均为在细胞质基质 从头合成需要引物 软脂酸通常是反应的最终产物
前体是乙酰辅酶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穿梭系统到达细胞质基质(用到了柠檬酸合酶&裂合酶)
、 每经过一次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可使1分子乙酰CoA由线粒体进入胞液,同时消耗2ATP,还为机体提供了NADPH,以补充脂肪酸的需求。
步骤
乙酰辅酶A的活化, 乙酰辅酶A羧化酶
细菌的ACC有三个亚基:生物素载体、生物素羧化酶、羧基转移酶 真核生物有两种ACC:ACC1位于细胞质基质,参与脂肪酸合成;另一种位于线粒体,产生CPT1的抑制剂——丙二酰单酰辅酶a 柠檬酸单聚变多聚活化ACC
ATP+乙酰辅酶A+HCO3→ADP+Pi+丙二酸单酰辅酶A+H
脂肪酸合酶
第一种:单基因多功能酶 真菌、哺乳动物 第二种:多基因多酶复合体 细菌、古菌、植物
脂肪酸合酶催化反应
引发反应。乙酰基作为引物从辅酶A转移到KS亚基,由AT催化。 活化的“二碳单位”装载。发生在同亚基的ACP巯基,由MT催化。形成丙二酸单酰....... 一二步缩合。由KS催化。形成四碳的乙酰乙酰基团。 还原。由KR催化,NADPH为还原剂,产物D-β-羟基丁酰-ACP 脱水。由DH催化。α-C和β-C羟基形成水,形成一个反式双键。 再还原。由ER催化,NADPH为还原剂。到此为止,两个碳原子的乙酰基延长成四碳的丁酰基。 接下来只需要重复7次就可以形成软脂酸啦
总反应式:8乙酰辅酶A+14NADPH+7H+7ATP→软脂酸+14NADP+8CoASH+6H2O+7ADP+7Pi
脂肪酸的修饰
延伸反应
在内质网(与细胞质基质的脂肪酸合成相似,只不过用辅酶A代替ACP作为乙酰基载体)
在线粒体基质(可看做β氧化的逆反应,但是最后一步的电子供体是NADPH而不是FADH2
去饱和反应
酵母和动物的去饱和酶位于sER,是一种含有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它与细胞色素b5和细胞色素b5还原酶一起参与反应。NADH和脂酰辅酶A同时提供电子,最终交给氧分子 若在叶绿体则以NADPH为辅酶
动物细胞不能在C9上加双键,所以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必须脂肪酸
脂肪酸 代谢的调控
细胞处于低能荷状态下刺激脂肪酸分解,抑制脂肪酸合成。(柠檬酸是高能荷指示物)
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合成最旺盛的是肝细胞,其次是小肠上皮细胞和表皮细胞 前几步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后面所有都在光面内质网上(内质网负责感受细胞内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90%都是人体合成,只有10%通过食物摄入
具体步骤
3个乙酰辅酶A→甲羟戊酸。HMG-CoA还原酶(膜内在蛋白(8次);汀类药物靶标)。消耗NADPH 甲羟戊酸→活化的异戊二烯。消耗3ATP,产生二甲烯丙基焦磷酸。(中间有加水脱羧) 6个活化的异戊二烯单位→30碳的碳氢化合物鲨烯(涉及中间物——法尼焦磷酸,丢的是PPi) 鲨烯→胆固醇。22步哈哈。重要酶:鲨烯单加氧酶(SM)是限速酶
胆固醇的转运
乳糜微粒CM
源于小肠上皮
体积最大,密度最轻;通过胸导管进入血液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源于肝细胞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源于肝细胞和小肠上皮
调节
HMG-CoA还原酶(共价修饰/降解/基因表达调控
SM——鲨烯单加氧酶(自我别构激活/降解)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的分解
氨基的代谢
脱氨基反应

LAAO(过氧化物酶体;辅基FMN/FAD)
DAAO(过氧化氢酶体;FAD)
谷氨酸脱氢酶
谷氨酸+NAD(P)+H2O→α-酮戊二酸+NH4+NAD(P)H+H
ADP别构激活;ATP别构抑制;ADP-核糖基化共价修饰抑制
脱水酶
Ser/Thr的羟基特殊服务doge
辅基是磷酸吡哆醛
转氨基反应
谷丙转氨酶GPT 谷草转氨酶GOT=天冬氨酸转氨酶AAT
完全可逆,转氨酶把AA的氨基转到α-酮戊二酸的羰基上,辅基是磷酸吡哆醛
Thr/Pro/Lys(TPK)不能发生转氨基反应
氨的进一步转变
直接排出
转变为酰胺
植物常用Asn,ATP→AMP+PPi
动物常用Glu,ATP→ADP+Pi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大肠杆菌的GS活性调节  它还受共价调节,是腺苷酸化,即腺苷酸转移酶(AT)使GS上的一个Lys的羟基接受ATP的AMP基团,然后失活 哺乳动物的GS只有别构调节。抑制剂:Gly、Ala、Ser、氨甲酰磷酸;激活剂:α-酮戊二酸
转变为尿酸
需要利用嘌呤的从头合成,参入至次黄苷酸,然后代谢分解(高度耗能)
氨向肝脏的运输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转变为尿素
尿素循环
瓜氨酸形成精氨琥珀酸时释放的是PPi
尿素循环在线粒体内的部分: 
反应1:氨甲酰磷酸的合成,发生在肝细胞线粒体基质
反应2:鸟氨酸→瓜氨酸,发生在肝细胞线粒体基质
尿素循环总结
总反应式:NH3+HCO3+3ATP+Asp→尿素+延胡索酸+2ADP+2Pi+AMP+PPi
调节:限速酶是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它受N-乙酰谷氨酸(NAG)的别构激活
最终生成尿素的两个N来自氨甲酰磷酸和天冬氨酸,天冬氨酸提供第二个N
碳骨架的代谢
严格生糖氨基酸:ARDNCGEQHMSP
通过谷氨酸生成α-酮戊二酸
凡是能生成α-酮戊二酸、丙酮酸、琥珀酸、草酰乙酸的都是生糖氨基酸
严格生酮氨基酸:KL
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乙酰乙酰辅酶A,在动物肝中可转变为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
生糖兼生酮:WYFTI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嘌呤的从头合成
1天冬氨酸28四氢叶酸39谷氨酰胺457甘氨酸6二氧化碳
PRPP的形成:底物是5-磷酸核糖
然后形成5-磷酸-1-β-核糖胺,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限速步骤
IMP合成:有四步消耗ATP,还有两步需要甲酰四氢叶酸
5-磷酸-1-β-核糖胺(PRPP)
AMP和GMP均由IMP修饰而成
合成AMP消耗一分子GTP和Asp
合成GMP消耗一分子ATP和Gln
嘧啶的从头合成
与嘌呤从头合成的差别
合成嘌呤先形成β-N-糖苷键,再逐步形成嘌呤环,而嘧啶先成环
反应一些在细胞质基质,还有些在线粒体;而合成嘌呤全部在细胞质基质
氨甲酰磷酸的合成:由CPS2(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催化,是哺乳动物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最重要限速步骤
氨甲酰天冬氨酸的合成:由天冬氨酸转氨甲酰基酶(ATC)催化,是细菌最重要的限速步骤
二氢乳清酸的合成
乳清酸的形成:由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催化,该酶位于线粒体内膜,抑制剂是来氟米特,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乳清核苷酸的形成:乳清酸与PRPP反应形成乳清苷酸
UMP的形成,是脱羧反应。
CTP的合成:UTP+Gln+ATP→CTP+Glu+ADP+Pi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嘌呤核苷酸补救
嘌呤+PRPP→NMP+PPi
嘧啶核苷酸补救
嘌呤碱基+1-磷酸核糖——嘧啶核苷+Pi
嘧啶核苷+ATP——嘧啶核苷酸+ADP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绝大多数生物以NDP为还原对象。NDP还原酶:活性中心是一个以自由基形式存在的酪氨酸残基和一个双铁氧桥。抑制剂:羟基脲
dTMP的合成:由胸苷酸合酶催化dUMP甲基化而成
而dUMP由dUTP水解而成
生成dUTP的两条途径
UMP→UDP→dUDP→dUTP
dCTP脱氨
核苷酸的分解
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两次加水,往2、8号位上加氧
鸟嘌呤脱氨酶脱的也是2-NH4
嘧啶
5-甲基最后变成丙酰辅酶A的2-甲基
黄嘌呤氧化酶:含有FAD、钼、铁硫中心,O2为电子受体,H2O2为还原产物(自杀性抑制剂:别嘌呤醇,治疗痛风)
几种与核苷酸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
痛风
痛风是尿酸过量产生或尿酸排泄不畅造成的一种疾病,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和反复发作的急性单一关节炎。
机理:PRPP合成酶/谷氨酰胺:PRPP酰胺转移酶是限速酶,若发生突变则对反馈抑制不敏感,致使嘌呤核苷酸过量合成
治疗: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的自杀性抑制剂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患者的免疫反应几乎完全消失
机理:SCID是腺苷脱氨酶(ADA)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缺乏ADA导致细胞内dATP急剧升高,关闭了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使细胞内的dNTP不能有效合成。
治疗:骨髓移植、基因治疗
Lesch-Nyhan综合征
隐性性连锁遗传病,患者几乎都是男性
机理:HGPRT缺陷造成,症状是高尿酸血症、肌强直、智力迟钝、自残倾向
乳清尿酸血症
病因:催化嘧啶从头合成的具有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和OMP脱羧酶活性的双功能酶有缺陷
治疗:尿嘧啶/尿苷
密度排序(从小到大):CVILH
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a-酮戊二酸脱氢酶(E1)
二氢硫辛酰转琥珀酰酶 (E2 )
二氢硫辛酰脱氢酶 (E3 )
最后消耗3+1个质子产生ATP
DE U HKRO
疏水AA:脂肪族+甲苯色
半必须:HR
阳离子交换层析吸附带正电的离子,酸性氨基酸最先洗脱
PH高于等电点带负电,低于等电点带正电
酸性氨基酸在生理PH下带负电,碱性氨基酸带正电
所以阳离子交换层析生理PH下结合碱性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