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证脉学十六讲--脉象图
这是一篇关于脉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特殊病脉,脉位,复合脉,脉势,脉力,脉体,脉律,脉率。
编辑于2024-08-18 21:24:23脉象
脉率
数
>79次 80-95(略数脉)95-120(数脉)
火、热(脉实有力)
正邪交争较剧(阳与寒争,阳与湿争)
阴阳气血亏虚(兼有不足之象,虚弱芤微细大)
疾
>120次
火盛热极(实而有力)
阳将亡,阴将竭,或气欲脱(常兼有不足之象);
迟
<60次
寒、湿邪阻滞气机;
邪气内结,气机不畅;
阳气暴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
正常人长期运动者
缓
60-69次
寒湿痰饮瘀食滞;
脾气虚(常兼弱);
正常人(从容充盈)
脉律
代
动中一止,行止有定数
气血虚,且多为心气心血虚(左寸或两寸沉,血虚可兼细脉);
寒痰瘀阻滞心气心血心阳(多兼左寸沉,少数可左寸旺或两寸旺;寒闭心阳常左寸脉紧或弦;痰阻心气常兼脉滑;瘀阻心血常兼脉涩);
心包心气郁而不舒(常兼寸脉沉,属肝气郁结引起者可兼弦);
上述三者兼而有之
结
迟中一止,行止无定数
同代脉,程度一般较代脉重
促
数中一止,行止无定数
阳气渐盛,正欲胜邪;
脏器与邪气相争,然为邪气所阻;
风热虽盛,然阳气一时难以接续;
脏气虚弱,阴虚血少,故心搏血运难以接续。
乍数乍疏
乍快乍慢交替出现,快慢不均
气血不足(或虚),同时兼气郁血滞;
气血不足(或虚),且虚风内动,心气浮动。
三五不调
时时歇止,促结交替
气血虚或者阴阳虚的基础上有气血阻滞(危象,预后差。补药为主,通药为辅)
脉体
细
脉体如丝
血虚或失血(眩晕、心悸、肢麻、站起时头晕);
阴虚(汗吐下急性阴津大伤也可出现);
阳气大虚(少阴。。脉微细,但欲寐);
正邪同退,病情向愈。
大
脉体宽大,但无洪脉的汹涌来势
邪盛病进(大而有力);
正气大亏(兼有虚象阴亏,虚阳外越,精大亏,正气暴脱);
正常人
短
脉管搏动长度短,三部总长不足,不满指
阴枯(寸尺均短半指,且常兼细涩脉);
精亏(寸尺均短半指,且常兼细涩脉);
心肺肾气不足(常寸短,寸前不应指);
子心气阴大虚,兼有心经瘀血(左寸短,不应指,又短又弱);
气郁血滞(左手短脉往往有心脏器质性病变并兼有气阴两虚)或痰食积滞(右关独浮弦旺有力,寸尺相对不足,气机郁滞中焦)
长
寸前尺后依然有脉搏跳动
气血阴阳充盈,医家多认为主长寿(脉从容和缓,六脉平直);
阳热亢盛(兼洪或兼滑实有力);
阳气来复。
曲
寸关尺不在一条线上
风或风痰之鼓动流窜所致(多曲而弦或曲而滑,配合食疗菊花、海蜇头丸 姚老家传方 用海蜇头、马蹄、冰糖熬胶,适用阴虚风痰者)
双
寸口脉2根并行,诊断意义不详
脉位
浮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浮取明显,中取不太足,沉取更不足)偏浮(浮取中取应指差不多,沉取不足)略浮(浮取稍加力才比较明显,位置不是那么表浅)微微浮而弱(浮取相当弱,浮取中取力度不大,沉取不显)
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因邪气不同,而兼不同脉象);
风邪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脉常浮弦,且中取更有力);
阳气浮越于表(气血阳气大虚,脉常虚浮,浮大或者浮大中空)。
沉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绝对或相对)
气血阴或阳的虚亏枯竭(常兼不足之脉,包括虚、弱、微芤、细、短);
邪气(寒湿饮痰瘀)闭阻厥阴、少阴之表,甚至部分阳明、少阳、太阴之表被邪所闭,亦可现沉脉(多不现虚弱之象)。
伏
推筋着骨(比沉脉位置更沉)
闭证(热闭、暑闭。急救用十宣放血开闭,脉沉伏有力而数疾,要凉开用神犀丹、至宝丹);
风痰内闭(伏弦而鼓指,甚至兼滑);
中风的闭证
反关斜飞
生理范畴,不属病脉。
脉力
实
脉搏动有力
邪气盛实,正气不虚(火热、痰浊、瘀血、食积);
邪气虽盛,正气大亏(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弹指
指下明显感觉由下而上的冲击,甚至抬举性搏动现象。
阳盛躁动,甚则化生火热(常为内脏大出血的前奏)(可兼数。要休息,用苦寒药泄火,泄阳);
虚气的浮动,甚至欲脱(多兼不受按,也可以表现反强象。若出血后略虚略弹指在补气药基础上配伍芩连大黄泻火);
风痰鼓动,高血压脑溢血。(可兼弦、滑、鼓指脉、曲脉。也可兼阳躁动,兼火,但风痰鼓动的弹指脉一般多数不兼数脉)
虚
浮取无力较软,中取沉取均明显无力,甚至沉取不应指,“浮以候虚,沉以候弱”。
气虚(是首要机理,其他物质的亏虚往往以气虚为先导);
血脱(常见芤脉);
阳虚(往往是阳、气皆虚);
阴将枯竭(往往是气阴两虚)(可兼涩脉、硬脉);
津虚(往往为气津两虚,或燥热伤津而津大亏);
精亏。
弱
浮取不明显,中沉取无力(往往兼有细象)
脾胃气虚(关脉弱甚至六脉弱。“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脉弱应该是太阴病的主脉);
阳虚;
脏腑之气虚;
阴液虚;
邪退正复(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微
脉搏微弱,似有似无。重按起落不明显,至数不清。
阳气衰(怕冷,手足厥,精神萎靡不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常现少阴病,阳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脉就微)一般此微脉可持续十个小时或半天左右;
气随血脱,元气暴脱,气阴亡脱(此微脉一般只能持续数分钟一小时,或转为无脉,或好转成虚弱细脉等)。
无脉
亦有称脉绝、脉停、脉不至(一般持续10余分钟至数小时)须注意,长期一个手无脉,并不等同于双手无脉。心室纤颤一般会出现无脉,听不到心跳,但有呼吸存在。无脉经抢救以后脉象大部分能恢复。
正气虚极或暴脱(阴阳气血虚、暴脱,上脱、下脱(下脱最常见,大便不止)、外脱(少见));
阴阳即将离绝或阴阳离绝,濒临死亡;
气血阴阳不相接续;
现代医学所讲的无脉证(主动脉极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
无根脉
1、六脉无根,极虚,浮取无力,中取更无力,沉取无;2、脉中取较有力,沉取无;3、两尺脉浮中沉取推筋着骨均无脉
脾肾俱败;
肾大亏
脉势
滑
脉的流利度超过正常
热犯气分(以阳明热多见,滑而有力,兼数或疾);
痰(兼浮者多为风痰在肺,兼迟或弦者为寒痰);
怀孕及正常妇人月经前3-5天(脉滑而柔和从容);
食积生热(兼沉);
正常人(稍滑而缓和,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涩
1、往来难的涩脉 来的不流畅 涩(脉来非常艰涩);偏涩;略涩;不流利;欠流利。2、去速的涩脉(脉收的特别快)
湿滞气机(脉多不流利或欠流利);
饮郁气机(脉多弦涩);
瘀血凝滞(常见细涩脉);
阴血枯竭(脉可短涩,左右尺脉不应指);
气结于内。
弦
脉绷直如琴弦,弦;偏弦;略弦;微微弦。
肝胆气郁(多左脉弦,甚者左关独弦);
风势劲急(主要指肝风劲急,包括阴亏肝急风动)(多六脉皆弦);
饮阻气机,饮停焦膜(脉多弦涩);
寒邪或湿浊闭阻气机(寒所致者,脉可弦紧)。
紧
脉横向或者纵横向都有绷直感,如切绳转索。
寒闭气机;
邪气阻滞气机(热结、饮食、痰浊、水饮、结石等)
硬
不柔合,缺乏弹性。
脾胃已败(胃败的硬脉,硬邦邦毫不柔和。用人参补元气);
阴枯,下竭上厥(有些弹性,可兼细,也可兼大。要填阴补髓)。
软
脉象和软,管壁很张力不高,跳动比正常无力。
正常人血气冲和,有胃气的表现;
脾气不足(脾虚则气血亏,脾虚易生湿)
复合脉
浮大中空
浮取明显,脉体宽大,中取豁然而空,力度虚弱,沉取不应指。
气血阴阳大虚,甚则欲亡脱。
革
浮大而弦紧,中沉取明显无力且弦紧顿失。
血枯精亏
牢
沉弦实,常兼略大而长。牢脉居于沉位,坚挺搏指。
阴寒凝结于里,或结于气分(可不涩),或结于血分(必兼脉涩);
血瘀、顽痰阻滞气机;阴血大亏。
洪
脉大而有力,来势汹涌。
热盛,多为气分热盛(多见洪数);
正常脉象之一(夏季阳气旺盛,微微有些脉体宽大,脉力稍大)。
动
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子主题
邪气与正气搏结;
气机散乱(动则为惊)。
芤
浮取明显,稍重按即无力,中取两边略弹指而中空。
血脱或血亏;
气津大亏;
失精。
濡
搏动力度明显不足,脉管壁软绵绵,脉体模糊,边界不清。
气分湿邪较甚
薛雪《湿热条辨》所载的关于濡脉的病案,差不多全没用补药,从反面说明濡脉的形成机理多因为湿邪困阻所致。例如曾治过一例血吸虫肝硬化患者,左膝上方生了一个疮痈,红肿热痛,很快陷入肝昏迷,一摸脉,脉体模糊,脉管宽大。病人拉肚子,小便也浑浊。明显是湿邪困阻,陷入厥阴心包,这个时候一点补药也不能用,要分消上下,以菖蒲郁金汤合四零散为主方,再上大腹皮之类的药,从焦膜来治,几包药下去,病人濡脉慢慢消失,渐渐有点弦,虽然病人没醒,但濡脉转紧,脉管壁张力恢复,因此我预测病人快醒了,果不其然,病人很快就醒了。
散
脉搏忽大忽小,忽隐忽现,虽大亦显散乱,乍隐则感飘忽。古人形容“散若杨花无定踪”形象真切。散脉往往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脉搏跳动快慢不一,脉力强弱不一。
气血耗散欲脱;元阳散脱。病情危重,濒临死亡。可以用独参汤大补元气,野山参吊吊命线。
不静
脉搏略数或数,略弹指或弹指,二者兼见。
正邪相搏(邪气内传,而正气欲驱邪外出,则阳气躁动,鼓动于外,引起气血的动荡和数急,而脉见不静。一是预测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者服用退烧药后是否发热,二是判断我们的诊断是否出现偏漏);
内有火热之邪(阳热过剩,如果有出血倾向的人脉不静要注意会不会出血。止血处理后脉不静提示未能完全止血,高度警惕再次大出血)。
上盛下虚
寸口脉其寸浮,尺沉,且寸关尺三部处于一条斜形上翘直线上的脉象。
邪气犯表,正气趋于表与表邪相争;
邪气盛实于表,正气不足于里;
邪气盛实于上,包括头、面、颈、咽、胸、心、肺等,而肾虚于下;
阳气浮于上而不足于下。
下盛上虚
尺脉浮,寸脉沉,且寸关尺三部处于一条斜形下翘直线上的脉象。
一般见于气血薄弱而下焦有邪之人,下焦之邪多为风邪。临床仅见过肝肾气郁腰痛,以及肾经有虚风且兼气血不足者各一例。
特殊病脉
脉骤停
无脉特殊类型,即在脉象疾数之时,脉搏突然消失,持续几秒,几十秒至数分钟后,脉搏又逐渐显现。1、突然停;2、持续时间不长,3、停之前脉象很快,甚至很有力。
正邪相搏至极;
死证;
暴脱(多为血脱、大下利津脱、阴脱、精脱所致);
虚极(如心室纤颤、锑ti中度亦可出现这种情况)。
脉出
指原脉搏不应指,随着病情变化而脉搏应指者。
脉暴出
原来无脉,短时间内(4小时)脉搏重现,若浮取即应指明显,甚至中取时亦非常明显,并无显著细弱之象。可见于正气暴脱,真气骤然脱越于外,乃无根之阳浮越所致,是患者濒死前的脉象之一,常为死候。有一点需要指出:患者在大量输血输液后,脉暴出者,又当别论,这种情况的理解是,原先无脉是因为血管中血液大量丢失所致,经大量补充后得以恢复,故脉暴出。
脉渐出
原来无脉,经过一段时间(12-24h以上),沉取有微微脉动,并逐渐趋于明显,脉渐出提示正气逐渐来复,正渐盛而邪气渐退之势。
脉沉见起
原来脉沉,经治后,中取时,指下感觉逐渐明显,甚至浮取亦明显者
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里邪出表,当与脉渐出者同。预示病情好转,并有治愈可能。但还需注意,如果脉象是但浮,按之无根,或脉象暴浮者,多为虚阳超脱之象,万不可认为是欲愈而放松警惕。
脉转大
脉体转为宽大,或转为洪脉
提示病势发展。大则病进。如出现在久病或者虚损性疾病病人身上时,多数属于危重症。
脉转小
小即细脉
提示气血不足,伤阴伤阳,伤气伤血;
邪入血分,病久入络;
邪退正虚。
脉转短
即在病程中,脉搏转为不足三部
气郁血瘀逐渐加重(此时多伴弦脉);
脏气不足。
脉转不静
指脉弹指(或略弹指)而数(或略数),即脉动搏击指下,甚则有抬举性搏动
病邪未除;
血液妄行(血热妄行,气不摄血均可)。若弹指明显者,出血来势汹涌。
脉转不柔和
脉不软而较硬
是无胃气之脉,提示预后不佳
脉紧实转微
微指脉极其微弱,似有似无
是阴阳气血大虚的表现,
也有例外,提示邪气已退,正气未复。
脉弦转软
为胃气渐复,病情好转
脉濡转紧
指浮而细软转弦紧
此为病愈之象
正邪相搏至极的重要标志1、最常见的是突然打抖寒战,“必先战栗”,接着是高烧,高烧是快打到尾声了。2、剧烈的痛,痛的都不会叫了,不敢出气也不敢进气。典型的例子是绞肠痧,湿热浊交结于体内,病人大叫一声躺在地上,动也不敢动,闭住呼吸,一摸脉,脉没了。3、神志、意识突然跟外界隔断了,讲他昏迷又不像昏迷,一种类似于丧失意识的状态。伤寒论195条“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描述这种现象。狂汗出的实质是战汗出,病人在出汗前,乱喊乱叫,咬牙切齿,眼大而神散。脉骤停尚可见于输液反应与疟疾寒战时。
上盛下虚脉的机理,一般来说是阳气浮盛,其中有一部分是感冒,而本身就有肾虚,或者是阴虚阳浮,火旺于上。
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阳热有余,灼伤或者消耗阴液,以致人体气津大亏,阴大伤,而不能制约阳气,就会“其阳则绝”,阳气无所附而外越,“浮为阳”就出现了浮脉,加之“芤为阴”,是指芤脉中空,是由于阴液大亏,不能充盈所致。因此造成浮脉的原因是虚,而且是不一般的虚。本条精辟的阐明了芤脉产生的机理,“芤为阴”是指芤脉中空,是由于阴液损耗,如亡血失精、伤津耗液等。“浮为阳”是指芤脉之浮大,由于阴耗阳无所附而外越,于是形成芤脉的浮大之象。 金贵血痹虚劳病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一甲亢患者西药治疗2年不好,脉弦偏硬。此种易发生甲亢危象,出现高烧、呕吐、昏迷、抽筋等症状,引起血压高。究其原因是阳气旺盛,阳气胜浮而躁动,阳亢生风。嘱停西药,用白头翁加阿胶治疗,脉象慢慢柔和,肝风亦平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阴亏肝急风动,脉细弦劲,头晕头痛、烦躁、不寐,一派阴不敛阳,风阳上亢之象。西药会加重阴枯发展。倘若人阴枯了,身体会懈力,跟散了架一样,因为肌肉得不到阴血濡养,不太能动,起不了床。
一个脚拐的病人,不能走路,舌头很红,有大块剥苔,脉滑。是风湿还是痰阻经络引起的?风湿痹阻多半不流利,甚至是涩脉。如果痰阻经络,脉滑,也有软滑的。病属痰热,治疗用竹沥加生姜汁,效果很明显。治疗痰阻经络的主要方子是指迷茯苓丸,茯苓、风化硝、半夏、枳壳、生姜汁,朱丹溪认为加了生姜汁就可以通经络,对啊!风化硝是风化的芒硝,芒硝放在高处吹风,脱水,变成白色很细的粉末,吃了不拉肚子。没有用玄明粉代,玄明粉通便。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利手足厥冷,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直中少阴,“当灸关元、气海二穴”回阳救逆,若脉不还,反微喘,是上脱,真阳竭绝于下,肺气越脱于上,故断为死候。如果趺阳脉脚背动脉搏动有,为顺,还有一线生机。“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zui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晬时-周时,一个时辰,所以争分夺秒,先灸,马上灌参茸黑锡丹,肉桂末,口含人参片,保暖,其后再给开方。“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生附子、干姜、加葱白通阳。干呕烦,阴盛格阳于上,阳气不通了,用葱白通阳,猪胆汁、人尿(8岁以下男童尿30ml)使浮阳潜镇。
预后不良,如果前面有根,疾病晚期突然没根了,提示短期内有生命危险;如果逐渐虚弱,渐至无根,病情虽重不至短期恶化,大剂填补,或可带病延年。
闭证往往出现昏迷,深昏迷,即心包内闭。除了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外,有时要用苏合香丸,因为是痰闭或者兼有湿浊闭。现代人吃的好,实证多,中风闭证也多。脉伏不显的是闭到极处,邪气压制的很厉害,一定要用强有力的开药。用麝香通窜力强,辛香通窜药开厥阴转枢之经。中风的闭证,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小续命汤来开。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血管痉挛,病人脉沉伏,而且弹动鼓指有力,是风痰内闭。祛风痰要兼开窍药,比如牛黄,西牛黄,或者大剂量人工牛黄。竹沥(20-150ml以上,大剂量更好)祛风痰,加姜汁(成人10ml以上)有开的作用。如果热象不足,甚至要用点猪牙皂,用皂荚开,不要用多,太辛燥通窜。如果是外风引动内风,就要用小续命汤(麻黄 桂心 杏仁 甘草 生姜 独活 防风 汉防己 木香 砂仁 白芍 川芎 人参 附子 川乌 黄芩)或者牵正散(全蝎 僵蚕 白附子各等分),并加细辛,要用这样的开药。伏脉,高血压的中风伏脉,给我们医生“开”的时间很可能就只有十几分钟,可以用安宫牛黄丸或者苏合香丸化开喂。用麝香、竹沥、生姜汁来急救风痰内闭,比西药快。竹沥加生姜汁一般半小时不到开始起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寒邪直中少阴之表,证见发热,轻度恶寒,无汗,脉沉,或兼弱、细,无头痛,无项强,无体痛,在杂病里可以出现腰痛,得之二三日。 太少两感不能发表,必定出人命。正确的治法是先拟四逆汤,下利清谷完全止住,脉象没有了沉微之象,有点跳动的力度了,而且想吃点东西了,再以桂枝汤小和之,即使有身疼痛,也不能用麻黄。
旺脉:浮取明显,但中取比浮取时的力度更强,似乎有点弹指。旺脉不一定提示表证,而浮脉绝大多数是表证。 浮实脉:浮取力度多数比正常人大,中取力度更大,甚至沉取力度更大。 浮缓脉:浮取力度不大而软,中沉取更软。
短脉 危重病人在阴虚症状明显时,一旦出现短脉,便相当难以救治。要用大剂补阴填髓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胶、阿胶、鱼肚胶。
心包气郁是产生结促代脉的重要机理之一 1、其人常欲蹈其胸(肝着,肝气肝血不太通畅影响了心包之气的通畅),胸闷、胸胀,轻微痛(痛的剧烈往往是气结或阳气凝闭) 2、往往伴有心悸(肺气郁、肝气郁、三焦气郁不会伴有心悸) 3、太息则舒,太息之后胸胀闷痛、心悸均减轻。 单纯心包气郁兼点血滞,用旋覆花汤(旋覆花 新绛(用凌霄花代) 葱白) 心包气郁最常见的机理是由上焦焦膜气郁发展而来。少阳厥阴相表里,例如感冒后病变从上焦焦膜慢慢陷入心包引起的心包气郁,患儿异常烦躁、发脾气,异常的害怕、恐惧。 传导阻滞类疾病和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心包气郁, 1、感冒失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从肺影响上焦焦膜 2、江南岭南湿气重,热气重,温邪往往夹湿,湿气郁闭上焦焦膜,或者湿热煎熬成痰,内陷心包。湿热痰或者湿热气郁兼有血瘀,这类病毒性心肌炎来势颇为凶险。该病与旋覆花汤证候一样,同样是邪实的病,与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治法正相反,不能以补药为主,要一派疏散宣透药,2-7天会好。患者除了心动悸,脉结代以外,打喷嚏,多流黄脓鼻涕,胸闷,就心慌,叹了气就减轻。这个心包气郁来源于湿邪的压抑,或者寒饮的阻滞。湿热引起的在宣散风热的基础上加郁金(宣胸气)、石菖蒲,有痰的郁滞加远志。
脉大弹指,弦浮大。阳气有余酿生火邪,最易伤及血管,第一位是脑血管,第二位心血管,第三位是人体相对薄弱的部位。阳气者烦劳则张,气有余便是火。我们必须懂得“取舍”,要舍去那些会使我们烦劳不已的贪欲,才能阳秘乃治,大脉消失。脉浮大弹指多提示预后不良,若脉大而按之软,相对前者,预后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