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女乒决赛中,粉丝的过激行为点燃了观众的怒火,也让体育“饭圈化”这一现象引爆社会舆论。从东京到巴黎,从乒乓球乃至跳水、游泳,多个热门项目都有被饭圈文化侵蚀的痕迹。
当下对饭圈文化的反思,多集中于对粉丝群体的批判。但在更深层次意义上,我们也要注意到社会资本、技术、平台的塑造作用,下文将对饭圈文化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饭圈文化是指一群粉丝围绕偶像形成的组织和团体,他们自发地给偶像助威、宣传,并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高频互动。这种文化以偶像崇拜为核心,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特点,如设立粉丝会、后援会等组织。
2000年,桑斯坦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网络环境中,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如果说桑斯坦更早地发现互联网世界中群体及其舆论观点走向极端化的可能,那么“饭圈”的运作实践及其外溢,则显示出极化的强大影响力。其中的情感逻辑及其动员机制,是“饭圈”情感极化与外溢扩散重要的动力机制。一如此次孙颖莎的球迷对陈梦夺冠的恶意攻击,便是在这种极化的情感下所做出的不理智行为。
平台既是联系偶像和粉丝的中介,又通过产业链延伸参与到造星产业之中,成为“饭圈”生态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直播期间,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以及时获取大量孙颖莎与陈梦的相关信息。算法像磁铁一样快速吸引同好加入讨论,平台拥有了流量,也是就拥有了更多盈利接口。
此外,平台也会自己制造热度,赛后奥运选手接连在小红书、微博、抖音官方直播间进行直播。直播中不少问题围绕运动员私生活展开,在吸引饭圈流量的同时,也为平台新增了更多讨论。
在陈梦与孙颖莎的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自媒体通过片面报道和夸大其词的标题,加剧了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部分自媒体刻意渲染双方粉丝间的对立情绪,发布未经核实的猜测和攻击性言论,导致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这种推波助澜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体育精神,也让自媒体成为了饭圈文化负面效应的放大器。
为实现最大化盈利,体育与娱乐相结合成为商业体育营销主要模式。而在购买赛事运营权等常规盈利手段之外,复制娱乐圈“饭圈”灰色产业链,推动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圈粉引流也成为吸金利器。于是,体坛渐成顶流“星工厂”,一波波“明星攀比潮”接踵而至,套牢明星、绑架舆论、收割粉丝。饭圈流量是体育赛事成绩最高效的传播方式之一,这对运动员的代言助益良多。在这种情况下,迎合社交平台的流量规则也就成了最佳捷径。
曾几何时,“饭圈”并非人们谈之色变的“怪圈”。“饭”是“fan”的音译,“圈”是“圈子”的简称,“饭圈”成员基于共同情感的认同,目标高度一致,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协作行动能力和舆论搅动力量。但正因能量巨大,我们也有必要对“饭圈外溢”的危害保持足够的警惕。
“饭圈外溢”不只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问题,要重视研究“饭圈”的共情特性,积极入“圈”解题。相关部门也应主动干预,逐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细化手段措施,提升治理能力。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免于“饭圈”乱象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