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政策
选修课公共政策笔记,主要记录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考点,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内容详实,非常值得学习。
编辑于2021-07-06 20:00:24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 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政策大还是法大: 外延看政策大于法,效力看不可比较
行政决策作为公共政策的出现主要有几种方式: 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法规、 地方性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决议和命令
公共政策的特征(9个) 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
公共政策的类型(5种分类)
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政策
管制性政策&自我管制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
涉公政策&涉私政策
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管制、调控、分配
导向作用
正向引导/负向引导
管制作用
积极管制 消极管制
调控作用
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分配作用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时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公共政策系统: 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 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 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
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党政/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政策客体: 社会问题&目标群体
社会问题的特征:客观条件;主观定义; 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关系到大多数的问题; 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系统性的问题。
目标群体:政策的目标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调节和分配, 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这些受到政策影响 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接受或不接受的原因
政策认同的缘由: 政策社会化的影响;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对公平过程的看法;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避免受到惩罚;环境变化的变化。
政策抗拒的起因: 合法性危机;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社会心理负担过大;政策自身存在缺陷。
公共政策环境: 是 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可编): 产物;辩证统一;适应环境; 决定和制约(主导),发展变化 塑造和改善(反作用),能动作用
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产生的; 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 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公共政策过程: 广义上,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 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狭义上,即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从 确认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过程分类: 直线型、循环型、金字塔型、同心圆型
公共政策阶段论——政策过程是由不同阶段构成的 阶段:情报—建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评价
公共政策网络论——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若干组织的联合体
政策模型: 政策科学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 其社会效果,思考和考虑未来的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我国公共政策模型
由点到面 群众路线 民主集中
公共政策问题: 基于特定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 通过公共行为希望或实现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
公共问题建构的四个阶段: 感知,搜索,界定,陈述
政策议程: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
政策议程的分类
公众议程&政府议程
外在创始型&内在创始型&政治动员型
实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
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政策原则的偏离/ 价值体系的排除/ 政府体系 的封闭 / 承受能力的超重 / 表达方式的失当
政策规划: 一个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需要决策者与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它是在既定原则指导下寻求方案优化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政策合法化: 广义上,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守和 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上,政策合法化就是政策主体、内容、程序上的合法化。
政策执行: 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 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 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显示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 对象的适用性、执行的灵活性、执行的有序性、 过程的动态性、执行的协调性、执行的时限性
政策执行的要素:政策资源、政策主体、政策手段、目标群体、信息沟通 执行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交易手段
政策执行的策略要: 以人为本、程序优先、法益均衡、 解读民意、重视逆反、反馈控制、 上下台阶、修窗补洞、诚信至上
如何应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真实反映。 这种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所致,由此导致了 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 目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现实中情况各异,具体表现 为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替换性”执行、 “选择性”执行、“附加性”执行、“象征性”执行、 “欺骗性”执行、“对抗性”执行等六种情况。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 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 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政策评估: 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 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 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做出基本判断。
政策评估的作用: 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利于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政策评估步骤: 计划与准备、组织与实施、总结与报告
政策终结: 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发生的终结现象,是人们的主动性行动, 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旨在提高政策绩效的政策行为 。
政策终结的原因: 已经实现了既定目标; 政策背离了既定目标; 政策完全多余无效; 政策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政策终结的作用: 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效率,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政策终结的形式: 政策废止、政策代替、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政策法律化
政策终结的障碍: 心理上的抵触、机构的持续性、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反终结联盟、法律程序上的障碍、高昂的终结成本
政策终结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消极情绪; 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政策过程透明,争取更多支持; 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 做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 提供利益补充,消除抵触情绪; 选择有利时机,把握政策焦点; 设置有效期限,提高终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