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框架)
马原理考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框架,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8-30 10:21:1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及其趋势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起点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理论探索
异化劳动理论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
内涵
共产主义观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扬弃
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成
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一系列矛盾的解决
历史意义
《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
内涵
批判青年黑格尔哲学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内涵
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把实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把实践看做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根本特点
《德意志形态》:唯物史观初步的系统阐述
内涵
对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内涵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心主义批判
对唯物史观的全面制定
唯物史观的前提
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因素
对“意识”问题的阐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国家和社会形态问题
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必然性
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哲学的贫困》:科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内涵
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阐述
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阐述
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本质的阐述
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的阐述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四章
主要阐述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原理
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策略
主要对当时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
主要阐明共产党对各种工人政党的策略
内容
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阐述
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科学论证
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阐述
对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阐述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或者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飞跃
理论基础不同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不同
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不同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从自发向自觉的新阶段转变标志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标志
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成果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重新研究
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
内涵
《巴师夏和凯里》
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作了严格界定
《导言》
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经济关系性质,分析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手稿正文部分
包括《货币章》《资本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得以创立
通向《资本论》的道路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问世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对劳动价值论的初步研究
唯物史观创立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的意义
《德意志形态》对价值问题的论述
在商品价值决定上
在竞争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
批判蒲鲁东关于“构成价值不过是体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所构成的价值”的观点,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
批判蒲鲁东关于“劳动时间先天决定交换价值”的论点,阐明价值决定的社会性
批判蒲鲁东关于“商品应精确地按其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进行交换”的论点,阐释决定商品价值劳动的特性
批判蒲鲁东对“劳动价值”和“劳动的产品”的混淆,阐明二者之间的区别
商品拜物教
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剩余价值一般发现
剩余价值源泉的探索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探索
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研究
资本流通问题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研究
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探索
未来社会按劳分配问题的思考
未来经济社会运行形式问题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和团结
实现经济解放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伟大目标
工人阶级要实现经济上的解放必须争得政治上权力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第一国际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和团结,同时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和团结也是无产阶级夺取斗争胜利的基本条件
同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
蒲鲁东主义
巴枯宁主义
拉萨尔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进一步证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进一步证明了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进一步深化了对工人阶级的国家的认识
完善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进一步论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同盟军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
巴黎公社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选择
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思考
《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恩格斯对1848-1849年革命中制定的斗争策略进行了深刻总结和反思
恩格斯结合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出了无产阶级斗争新策略,即无产阶级要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的策略
恩格斯强调必须坚持革命权
恩格斯晚年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开展无产阶级斗争是有原则的、有前提条件的
恩格斯在《导言》中所要表述的观点就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要同客观形势相适应
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东方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的研究过程
东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卡夫丁峡谷
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根据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趋势,对俄国农村公社行将崩溃的命运作了预测
根据经济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自身的局限性
根据世界历史条件下经济形态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了落后国家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
社会历史观的多方面阐述
原始社会发展的研究及对唯物史观论证的深化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新概述
关于社会历史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异同
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全面论证历史的辩证运动
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自然辩证法》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世纪之交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
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在《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论文中,伯恩斯坦首先以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空想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作了“修正”
伯恩斯坦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的情况为例,提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相反的结论
伯恩斯坦从人们生存和空间关系的影响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角度,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发展成为对空间方向的大扩展和其领土上急剧增加的居民数量进行协调的一种管理组织,这种国家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管理机构并没有本质区别,依靠这种国家完全可以达到“长入”社会主义的目标
伯恩斯坦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采取了否认态度
伯恩斯坦以资本主义内部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为根据,否认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必然性
伯恩斯坦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伯恩斯坦力图用新康德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
伯恩斯坦的中心论点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原理
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实践
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卢森堡站在反对伯恩斯坦的最前列
蓓蓓尔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批判
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创性思考
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批判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本质问题的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的方法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时代思考
在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在于它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在批判民粹主义中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民粹主义
批判民粹主派“人来天性论”,论证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阐述历史必然性与个人意志作用的关系、个人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
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攻击马克思只有经济学理论而无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阐述《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在批判马赫主义中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批判马赫主义的哲学前提,提出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
马赫主义
批判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重要结论
批判马赫主义主观真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论
批判马赫主义实践观,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对物理学革命成果进行哲学总结提出物质的哲学定义
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中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
折中主义、庸俗进化论
批判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沙文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哲学基础,阐明辩证发展观与形而上学发展观根本区别
批判地继承辩证法思想的历史遗产,建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
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对帝国理论的探索
卢森堡对帝国理论的探索
拉法格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最初探索
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
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列宁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列宁对希法亭《金融资本》的分析
考察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分析了银行作用的变化
研究了资本输出问题
分析了金融资本统治的历史趋势即金融资本的专制统治必然激起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
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
对垄断产生和发展的分析
对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的分析
对资本输出的特殊意义的分析
对时代新变化的基本趋势的分析
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论述
民族自决权
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与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列宁坚持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统一的基础
列宁认为坚持彻底的主义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
列宁认为党的基本策略是关系到党内团结和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上应以职业革命家组织为核心
在上述思想基础上列宁还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创办全俄政治报来建党的计划
列宁还通过对孟什维克主义全面批判来进一步阐明新型政党的性质
列宁对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全面而又系统的论述,回答了俄国工人政党在建党过程中许多问题
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革命转变论
“一国胜利论”与暴力革命
一国胜利论伟大胜利在于—明确表达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而不可能在世界各国同时胜利
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性上有力证明这一理论
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英、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取得胜利不同列宁认为在较落后的俄国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性质的探讨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
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p584)
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探讨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对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的分析
对世界政治格局新变化的分析
对世界文化格局新变化的分析
后现代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领域的开拓
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新发展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及其意义
苏联东欧剧变与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苏东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苏联东欧剧变及其原因分析
苏东国家政局剧变的过程
苏东剧变的激烈斗争及其实质
经济
政治
思想
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必须及时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要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必须搞好党的建设
必须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东剧变的严重后果
新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面对各种思潮的攻击
民主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
马克思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前景是光明的
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探讨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
苏联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法国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
英国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探讨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
苏联学者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呈现出的特征(p465)
波兰学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模式相比较,现在资本主义模式具有的“基本特征”
美国的“垄断资本学派”
经济剩余:巴兰把社会现有生产物和社会现有的消费之间的差额称为实际经济剩余,把在一定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内借助可利用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生产物和可能的基本消费之间的差额称为潜在的经济剩余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危机论
征侯阅读法
矛盾“多元决定论”
他的这种多元决定辩证法或者叫做结构的辩证法是完全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特别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社会发展是结构的能动变化,社会所有物的变化,是一种宿命的过程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视角,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只有通过实证研究和经验观察,才能得出可靠和可验证的结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转向与重建
欧洲共产主义
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
二战后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拓展
依附理论
不平等交换理论
经济发展战略
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当代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新中间阶级论
生态技术论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理论
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探索的良好开端
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探索中的两种趋向
探索走入歧途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探索过程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涵
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
卢卡奇的辩证法理论—革命的辩证性和整体性
《历史和阶级意识》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
要弘扬革命的辩证法就必须批判盲目的经验主义“事实”观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坚持总体性是辩证法概念
卢卡奇对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也有自己的观点,简单的概括为①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②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③总体性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①整体与部分统一:强调整体对部分决定作用认为整体性是它对部分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整体优于部分,部分依赖整体②历史与自然的统一:将历史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基础,自然不过是社会的另一种称谓③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性范畴就是历史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历史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如果离开主客体相互作用,就不存在历史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本身就蕴含着实践的力量,要使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批判上,还要有真正意义的无产阶级实践活动
卢卡奇声称要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即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同无产阶级的关系来看,总体性观念在双重意义上是“历史的产物”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根据马克思的有关分析,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物化的概念,并从商品结构入手讨论了阶级意识问题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柯尔施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哲学本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倡导批判的革命,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在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精神方面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不属于人生产劳动和商品交换的经济的交往领域,而是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是各种民间组织的综合,包括政党、公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而政治社会和国家是各种暴力机构的综合,包括军队、监狱等
市民社会是建立在民众同意上的领导权,政治社会上强制性的胜利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核心是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马尔库塞的批判哲学
弗洛姆的人学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研究
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理论及其争论
异化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的争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以理论发展方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口号下,主张“重新发现”“重建”“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脱离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使他们理论成为学院式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建构方式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把各种西方思潮补充到马克思主义中,形成各种理论倾向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从理论内容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把研究焦点由经济基础转向哲学文化领域,形成了“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关于列宁主义的争论
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争论
主要涉及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形成的国际背景
工业化和集体化发展的要求
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体系的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多方面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政治体制上的集权
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
二战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特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评价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十月革命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新格局
根据经验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开辟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其发展
对新经济政策理论内容的探讨
对新经济政策实施途径的探讨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通过合作制建成社会主义
发展现代大工业,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学习和利用一切资本主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文化革命与机构改革
反对民族主义与世界革命理论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