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变化。
这是一篇关于苏教版新教材内容总体变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8个探索规律活动,新旧数量相同,从25个综合实践活动增至37个综合实践活动,从90个单元减为74个单元。
编辑于2024-09-01 10:37:10苏教版新教材内容总体变动
从90个单元减为74个单元
从25个综合实践活动增至37个综合实践活动
8个探索规律活动,新旧数量相同
新教材特色
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设置单元主题情境,弘扬主题旋律
例题和习题素材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激发选取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及“你知道吗”栏目介绍数学文化
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以主题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体现内容纵横联系
数与运算主题的教学:把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作为一个整体组织
把原来一年级上册“认识 10 以内的数”“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三个单元调整为 “0~5 的认识和加减法”“6~9 的认识和加减 法”“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突出计数单位的意 义,突出数与运算的联系。
教学三位数、四位数等整数的认识时,首先教学 100、1000、10000的认识,强调它们分别是 99、999、9999 添上 1的结果,突出它们作为新的计数单位的地位和作用。
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法和减法”整合为“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把“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整合为“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加减运算进一步加深对小数和分数的认识。
在六年级上册设置“数与运算的再认识”单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整数、分数、小数在计数方法、性质特点和大 小比较方法上的共性,抽象概括整数、小数、分 数四则运算在运算意义、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等方面的一致性,理解运算意义、运算关系、运算律及计数单位在解释运算过程、理解运算方法中的作用,理解整数、分数、小数除法都可以 转化成乘法来计算,进一步体会除法是乘法的 逆运算,提升对数与运算一致性的认识水平。
数量关系主题的教学:舍弃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系列单元”,把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主线
一、二年级紧扣运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方法的选择过程,探索并理解简单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初步经验。
三、四年级在学生积累较多用整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后,引导他们总结运算的意义、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
在三、四、五年 级各安排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单元,并在第 二、三学段结合整数、分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内容,引导学生应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 与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四则运算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进一 步感受数量关系的特点和价值,感受策略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综合与实践活动
加强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并以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等形式加以呈现,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安排了 37个主题活动,占新授课时数的17.7%。重视问题引领,关注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做中学”“思 中学”“用中学”的体验。
重视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突出活动成果的多样化表达 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彰显“育学育教”功能
“便教利学”→“导学引教”→“育学育教”:教材重视以鲜明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育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以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教师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培育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基于“育学育教”的价值追求,教材不仅清晰地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鲜活灵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凸显教材的“师生在场感”。
精心设计习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单元编排了 55道习题(以题号计算),比上一版教材相同内容的 87道习题 减少了 36.8%。
注重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注重幼小衔接
一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游戏分享”,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活动中了解新学校、认识新同学,消除进入新环境的陌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适当减少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把原来一年级上册教学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移至 一年级下册进行教学。
把原来一年级下册教学的100 以内的笔算加减法合并到二年级下册进行教学。
把原来求被减数和减数的实际问题 与有关认识人民币的主题活动加以整合,后移至二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把原来二年级上册教学的认识厘米和米后移至二年级下册进行教学。
把原来二年级下册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 后移至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二年级上册不再教学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不再教学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
进一步凸显数学 知识的本质,减少一些形式化的学习要求。 在每一个学段的数学学习结束时,安排学段知识内容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该学段的相关知识内容,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反思意识,积累反思经验。
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积极探索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评价
推迟笔算教学安排,重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年级教材不再安排百以内加减法笔算的教学
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为口算教学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在二年级下册增加了百以内不进位的乘法和首位除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教学内容。
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 单元增加例题,教学用简单几何体进行拼搭,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感受不同形状几 何体的组合过程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在二年级下册新设“图形的初步认识(三)”单元,引导学生基于对图形特征的直观认识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在立体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元素,感受图形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四年级下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盒子的展开与折叠”,引导学生在把盒子展开和把展开图折一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感性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视逐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
第一学段借助数轴引导学生直观理解 用“接着数数”“倒着数数”计算加法、减法的过程,借助直条图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
第二学段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运算律等。及时引入尺规作图,帮助学生借助尺规作图,探索更加精准地刻画图形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结合认识旋转现象编排“动手做”,引导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图,初步积累用圆规画圆或弧的感性经验。
三年级下册教学线段认识时,引导学生在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线段的基础上,尝试用尺规作给定线段的等 长线段,感悟尺规作图的主要特点和基本价值。
四年级上册教学周长认识时,引导学生结合比较两个三角形周长的情境,用尺规把三角形的边展开在一条直线上,体会周长的本质是线段的长度,而长度具有可加性和运动不变性。
四年级下册教学三角形认识时, 引导学生以给定线段为边,用尺规作出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感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不同长度的线段中选择三条并用尺规作三角形,结合作图过程 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六年级上册教学圆 周长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用圆规确定圆的 半径进而度量圆的周长,合乎逻辑地得到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
重视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在一、二年级 分散编排“探索规律”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数、算式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编排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对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充分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合情推理过程, 发现各种数学现象中隐藏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理解运算对象、运算律与算法之间的关系,感悟数的 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体会推理的价值。教材注重代数思维的早期培养,让学生逐步感悟代数基本事实及其应用。
第一、第二学段结合认数和计算、图形的认识及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代数基本事实。
一年级上册“10 的认识和 加减法”单元,引导学生由“2+8=□,10=3+□” 推出“2+8=3+□”。
三年级下册“角”单元,引导 学生思考:在三条线段 a、b、c 中,a<b<c。(1)如 果 AB=a+b,CD=b+a,那么 AB 与 CD 比,哪条线 段长?(2)如果 AB=a+b,CD=a+c,那么 AB与 CD比,哪条线段长?(3)如果 AB=b-a,CD=c-a,那 么 AB 与 CD 比,哪条线段长?
五年级上册“用 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单元引导学生用字母 表示代数基本事实。
六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 数量关系(二)”单元引导学生应用基本事实进 行简单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