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编辑于2024-09-04 11:55:38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 (把握世界的规律)
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讲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两大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
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含义
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方法论意义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 既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又要预见他们的未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 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条件的因素, 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
非对抗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 例如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批判地吸收”。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意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 必须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指导实践,还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我们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斗争中应对挑战,在斗争中开拓前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特殊性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 同时又用中国经验和理论创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方法论意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趋势, 表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质、量、度、关节点的概念
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关节点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质变规律的含义
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一方面,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做准备
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 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五对基本范畴
内容与形式
概念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 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本质与现象
概念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真象
假象
关系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
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
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 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原因与结果
概念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关系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如果“倒因为果”或者“倒果为因”,就会歪曲事实,得出荒谬的结论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
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果,反之亦然
方法论意义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 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必然与偶然
概念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既包含必然的方面,也包含偶然的方面
关系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现实事物的发展,不通过偶然而只表现为纯粹必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
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现实与可能
概念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关系
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
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
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既涉及对现实的评价,也涉及对未来的认识。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现实。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逻辑和历史相一致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探索认识的奥秘)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