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编辑于2024-09-04 11:58:57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科学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自考本科,公共课,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学习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
实践与认识
实践
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
虚拟实践(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
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形成关系
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
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旧唯物主义
观点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直观反映论
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唯心主义
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
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认识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经验主义错误。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飞跃的条件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
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
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概念
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作用
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客观方面看
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方面看
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形式上是循环反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含义
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
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真理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
二者相互包含
还要明确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与谬误
含义
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在确定的条件下,一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
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所决定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价值
含义
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基本特征
主体性
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客观性
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多维性
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社会历史性
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价值评价
含义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 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 也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我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含义
认识世界
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
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含义
客观世界
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二者发展也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二者又是统一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可以相互转化
从必然走向自由
含义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性规律性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既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实践条件
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守正创新
要坚持守正不动摇
要坚持创新不停步
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只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
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