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西医五脏功能对比分析
通过中医西医对人体五脏功能的结合分析,详细的介绍了中医和西医中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联系,并明晰了中医气、气机、血、血脉、精、津液、神、经络等的定义和概念。
编辑于2024-09-06 18:16:04五脏
脏为阴腑为阳
心
中医
心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神明
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气血充盈,则身体健康、精神舒畅。
在体合脉
指心包含心脏器官和血脉的功能,且心脏有调控促进血脉运行的功能。
开窍于舌
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故舌为心之外候。
其华在面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
西医
中医心藏包含:心脏器官、血脉循环系统、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心脏 功能
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其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可将静脉回心的血液射入动脉,维持一定的血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血脉 循环 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
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右心房再到右心室,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
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功能
参见肝的内容。
肝
中医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气机,即机体内气的功能活动,气机调畅则人的情志活动及生理活动就正常。 情志,即神经应激反应及心情状况,情志畅达则人的神经放松并心情愉悦。
肝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
在体合筋
指肝包含肝脏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功能,且肝脏有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筋,广义包含肌肉、筋膜、筋络、血管、神经等功能含义。
开窍于目
指肝之经络上系于目,肝之气血上注于目,使目能正常发挥其视觉功能。
其华在爪
指肝功能正常则血液充足,表现于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西医
中医肝藏包括:肝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机体两个最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
肝脏 功能
解毒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
代谢功能。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肝脏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又会根据身体需要再在肝脏内被合成为蛋白质、脂肪和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或能量物质等。
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肝脏有解毒、破坏外来的有害物质的能力;入血的外来分子,尤其是颗粒性的抗原物质,经过肝脏时,就会被一种肝细胞吞噬、消化,或者经过初步处理后交给其他免疫细胞进一步清除。另外,肝脏里的淋巴细胞也有很高含量,尤其是在有炎症反应时,血液或其他淋巴组织里的淋巴细胞很快“赶”到肝脏,解决炎症的问题。
内分泌 系统 功能
肝脏是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大部分激素的摄取、转变、灭活、降解及排泄等都在肝脏进行。肝脏还可以通过合成部分激素及某些代谢所需的生物酶、辅助因子而影响机体的其他代谢。因此,肝脏和内分泌系统会相互影响改变。
肝脏不仅是许多激素的靶器官,也是许多激素降解、转化、贮存、排泄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肝脏的分泌合成环节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腺之间在形态上大多数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功能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某些激素可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某些神经细胞既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神经激素,故称神经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系统通过自身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使神经系统更加精确、有效地发挥功能。
神经 系统 功能
神经系统调控肝脏功能, 肝脏疾病又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和控制其他各系统的功能活动。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是能够发送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特殊细胞,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胶质没有传导冲动的功能,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 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动物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含有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脾
中医
脾主运化
是指脾(胰腺)促进饮食的消化,(淋巴)吸收其中的精微和津液,并(通过淋巴)转输至心肺,布达于全身的功能。
脾主统血
指脾(淋巴)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逸出脉外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经脾(淋巴)上输至心肺化而为血。
脾主升清
将水谷精微(通过淋巴)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主升,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不致下垂。
在体合肉
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并调节肌肉营养物质。
重在脂肪的吸收及代谢调节
开窍于口
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其华在唇
指脾功能正常则血液精津充足,表现于嘴唇丰润光泽。
西医
中医脾藏包括:脾脏器官、胰腺、淋巴系统的功能
脾脏 功能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储血: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 ,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滤血:脾内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大量增多。
免疫: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胰腺 功能
胰腺的尾部也常与脾门接触,且胰腺的动、静脉均通过脾动、静脉传输。是一个兼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腺体。分泌的胰液中的好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
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还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胰岛主要由4种细胞组成:α细胞、β细胞、D细胞、PP细胞。 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细胞的分泌;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淋巴 系统 功能
淋巴系统遍布全身各处,由淋巴管(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干管),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淋巴器官(如胸腺、骨髓、脾、扁桃体等)构成。淋巴系统是内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是由淋巴、淋巴管与淋巴结所组成。不单是回收剩余的体液,吸收运输营养,调控体内环境的平衡,也是身体内的免疫反应之处,逐步过滤保证个体的健康。
引流组织液,淋巴液,和静脉沟通。
吸收脂肪:在肠道黏膜的小淋巴管负责吸收脂肪和脂溶性物质(如一些维生素),成为所谓的乳糜,这些营养经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免疫:血管外的组织液会和体内的病原体结合,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会循环至淋巴结,淋巴结内含有的淋巴球会过滤消灭淋巴的病原体,最后流回静脉。淋巴器官及位于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则依据所接触的外来抗原再制造相对应抗体,或直接攻击外来物,而达成免疫反应之功能。 淋巴结内T细胞约占70-75%,B细胞约占25-30%。外来抗原部分经巨噬细胞将其吞噬分解,同时当T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便开始进行分化:T细胞活化成淋巴细胞,可执行细胞媒介免疫反应;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以执行体液性免疫反应。
人体内的淋巴液的体积是他自身血液体积的3倍,除了毛细血管静脉端会重新吸收大部分液体外,还有一小部分液体被淋巴管吸收,变成淋巴液,再经过淋巴结的过滤,挤出来液体重新归还血液,完成淋巴循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分析
营卫
营卫的运行路径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经络。古医中,经络并不同于血脉,血脉中运行的是血液,经络运行的是人体的防卫系统。从营卫运行的路径来说,血脉固然构成了经络的主要实体,可是营卫的运行并不同于血液的运行,经络也就不同于血脉。营在脉(经脉)中,卫在脉(经脉)外,营气循经(十二经)运行;卫气昼行于阳(六腑皮肤腠理、阳经)夜行于阴(五脏、阴经),同时卫气的散行是作为卫气循行的补充而存在的。卫气主要运行于经脉之外肌肉筋膜之间的空隙,叫做“经分”,又叫做“分肉之间”,类似于现在所谓的组织间隙,并与十二经并行。
脓肿顺着组织间隙在身体各处播散的途径和过程成了中医反推以认识防卫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成了经络学说建构的一个实践上的来源。因为脓肿的播散总是伴随着致病邪气与防卫系统剧烈的相互斗争,这条通路既是机体防卫系统分布最密集、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同时也是外来的病邪最容易侵入和落脚的地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又成了病邪入侵的路径。
分析
阴阳
阴阳所表达的事物属性是很抽象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凡是具有温热、明亮、运动、上升、发散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凡是具有寒凉、晦暗、静滞、下降、收敛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部属于阴。在中医病理辩证中一般可以理解为阴指物质,阳指功能。
气
它是由先天元气、水谷精气及自然清气三者相融合而生成。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活力极强并不断运行于全身的极细精微功能物质。人身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推动和调控着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中医学在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但并不是认为除物质性的气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物质的纯功能之气。气是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以认为是肾及肾上腺化生的富含激素和营养的精气)。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慓悍滑利部分)。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脏腑和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一个部分,脏腑和经络之气也来源于元气、谷气和清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不断的运动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动力,并使脏腑经络功能的发挥达到协调有序的状态。
气机
气是人体内的一种极细微功能物质,气的运动和功能活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功能活动包括气化、温煦、推动、调控、固摄、疏泄、运输、传导等。中医概念中经常将气和气机视同一体,讲气时包含气机内容,即物质与功能一体。
血
流动于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的红色液体,由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构成,起着输送养分、激素给体内各组织,收集废物给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作用。
气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共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2.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3.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
1.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2.血能生气,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
脉
脉指的是脉管、脉道,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有赖元气的推动,使气血周行全身,维持人的生命。血循行于脉管中,营养脉;脉对血有固摄和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合称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
血管包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壁比静脉壁厚,有更多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血液泵送经过可以扩张。动脉将血液传送出心脏, 静脉使血液返回心脏。 毛细血管包围身体细胞和组织,以传递和吸收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并从组织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然后使脱氧血液流入静脉。
精
精有时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极细微液态本原物质。一般而言,精的概念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及髓。精除了具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脏腑、化气生神等作用。
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总体表现,不论是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还是人体心理、情志活动的狭义之神,其产生都离不开精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的“神”是一种状态,一种难以表述、却可被感受的精神、思维状态,是人体内物质规律、协调运动的表现。
津
质地比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易于耗散,主要分布在体表皮肤、黏膜等部位,能下注至血脉,对肌肤、皮毛及眼、耳、口、鼻等孔窍具有滋润作用的,叫作津。
液
质地比较稠浊,流动性较小,不易耗散,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能襦养脑髓和骨骼,滑利关节的,叫作液。津液泛指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的一切正常的水分和体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
经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联系,均需通过经络的运输传导和联络调节得以实现,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是人体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联络调节系统,是人体内一种动态的能量场强分布,穴位就是能量聚集交换的场所,如针灸、电击、脉冲疗法等)。
肾
中医
肾主藏精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之精的充养。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脏腑气化。
肾阴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肾固摄充盈精气,脏腑生理功能才能正常。
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阳(肾上腺)治节气机
肾主水
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精生髓,髓聚于脑形成髓海,主持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两耳通脑,精髓充盛,则听觉灵敏。
肾与二阴直接以管道相通,肾具有控制调节二阴的功能。
其华在发
体内肾气的外部表现可从毛发上显露出来,肾气充盛的人,头发茂密光泽。
西医
中医肾藏包括:肾脏器官、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的功能。
肾脏 功能
过滤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废物,绝大部分废物通过肾小球血滤过、肾小管的分泌,随尿液排出体外。
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内分泌功能。① 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来调节血压。② 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③ 活性VitD3 。调节钙磷代谢。④ 许多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胃肠激素等。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T1/2明显延长,从而引起代谢紊乱。⑤ 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可影响及调节肾脏功能。
肾上腺 功能
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肾的上方,共同为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腺体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周围部分是皮质,内部是髓质。
肾上腺皮质较厚,位于表层,约占肾上腺的80%。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分为三类,即盐皮质激素(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糖皮质激素(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和性激素(分泌少量雄激素)。
肾上腺髓质位于肾上腺的中央部。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精神压力传递到间脑的视床下部脑垂体部分,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因此带来心跳加快、血糖上升、植物性神经紧张等反应,长此以往,将对人的精神状况造成不良后果。
肾上腺的大部分血液是经过皮质到达髓质的,血液中含有皮质激素,其中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细胞内N-甲基移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为肾上腺素。由此可见,肾上腺皮质对髓质细胞的激素生成有很大的影响。
肺为水上之源,调通水道;肾主水,代谢水液。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调节呼吸。
肺
中医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并负责呼吸功能。
狭义理解气机指气的运动变化,广义理解气机为机体内气的功能活动。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将吸入的清气和气血津液宣布到全身,内入脏腑经络,外达肌肉皮毛,散发浊气和汗液于体外的功能。 肺主肃降,指肺气宜清宜降,肃清肺脏及呼吸道的异物,并使气血和津液下行,以保证脏腑气机和水谷精津的运化,促进脏腑排浊功能。
肺朝百脉,主治节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调畅气机。
肺主通调水道
指肺的宣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在体合皮
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开窍于鼻
肺与鼻直接以呼吸道相接,鼻是呼吸的通道。
其华在毛
指肺功能正常则皮毛气血充足,表现于皮毛光泽健康。
西医
中医肺藏包括:肺脏器官、呼吸系统、经络系统、内循环系统的功能
肺脏 功能
肺主要由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构成,与喉、鼻相连。
呼吸功能:外界空气通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从肺泡吸取氧气并将组织细胞带来的二氧化碳排出去,这个过程称外呼吸,由肺来完成。血液中的气体通过细胞膜与组织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氧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并将代谢后的二氧化碳带走,这个过程称内呼吸。
储血功能:肺循环的血管中含血液600ml,构成一个小血库。肺循环血管与左心房共同组成一供应左心室血液的储血器、以维持左心室足量的排血量。
过滤功能:肺循环位于体循环的动静脉之间。静脉血中的颗粒(如气泡、血凝块、脂肪滴、脱落的各种细胞、静脉注射时带入的小颗粒)经过肺时被阻留在前小动脉与毛细血管交界处,使其不易进入体循环,造成阻塞末端小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受阻于肺毛细血管的颗粒被吞噬细胞吞噬、特异溶酶消化而去除,使肺毛细血管重新开放。 蛋白类物质可以很好的被溶解清除,部分非蛋白的大颗粒或者细胞无法有效清除,容易形成肺部微小毛细血管瘀塞。
代谢功能:肺脏还具有储存、转化、分解和合成多种物质的功能。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网不仅起着血气之间的栅栏作用,而且还是大量纤维蛋白溶解物质的来源,如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因子和纤维蛋白溶酶原。
呼吸系统功能
参见上面呼吸功能
经络 系统 功能
经络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内循环系统功能
详见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中医讲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血能载气。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